书城社会科学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19105600000003

第3章 前言(2)

第四,重视教育开放。国家改革开放为教育开放带来了可能,学校办学不能把门关起来,射洪中学与教育开放和教育改革一直是相伴而行。我们学校的教育开放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力求广泛吸收国内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放逐步走出校内,走出县外、省外,甚至到国外。我们不仅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学校学习,而且也注意向国外先进教育学习。教育开放做到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助推学校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我们通过民间渠道,从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从美国、新加坡等国引进一批又一批教师志愿者,在学校的寒暑假期间对师生开展英语口语培训。后来,学校报请四川省政府外事办和省教育厅外事处批准,建立了长期聘请外教,与美国、英国互派教师交流,公派学生去新加坡、古巴留学的机制。自此射洪中学的教育开放成为常态,师生英语口语水平和国际交际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升学就业的空间不断扩展。

我们要坚持教育开放,巩固和发展教育开放成果,更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引领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我离开射洪中学校长岗位5年了。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思绪常常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往返。1984年2月,我当副校长;1990年,我当校长;2007年7月,我离开校长岗位。回想这20多年的岁月,我不由思绪万千。我在整理思绪时,更多想到的不是做出了多大成绩,而是因工作没有做好而自责。我把学校发展看得很重,做事认真执着,工作也很“较真”,不经意间少了些理解和支持,多了些苦头和委屈,当初自己也想到过退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明白了,我既然当了射洪中学校长,加快射洪中学发展就是我的使命。我对我的团队说,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实现射洪中学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变。我们的工作是会有很多困难和阻力的,但是,我们也遇上了国家改革开放、教育优先发展的好时代,我们一定有机会做出一番事业。机会总会有的: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每个县要面向全县重点办好一两所中学。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这年暑假,四川省教育厅在全省重点中学中启动了这项创建“国示”的工作。这是一个发展学校的好机会,我们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会,迎着困难上。在那个时候,我县的经济实力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专业合格率低,离“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学校还是缓慢前行的艰难抉择。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强盛,也就没有教育的强盛。我们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办法》的六十五条规定,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强化了队伍建设,创新了学校管理,改善了办学条件,大力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2001年,学校接受了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估验收,被评价为“射洪中学是全省农村重点高中建设的‘标志’、‘标杆’”, 加速了射洪中学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学校接受了省内外数十所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 2002年,学校启动了“射洪中学高中新校园建设”,2005年为“四川省农村高中工作会”提供了现场。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对射洪中学作了“六点书面评价”,对射洪中学改革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誉。我们要坚持射洪中学的传统精神,坚持用教育家精神办学。做学校领导工作,就要敢于担当、敢于抗争并有所作为。我们不能完全改变不对的,但是,我们可以坚守对的,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20多年来,我没有放过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机会,竭力聚合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在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中砥砺行进。学校发展了,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我亲身体验了“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尊严和幸福。正当我对教育问题再思考时,在《中国青年报》读到吴晓东先生《跟“公平”较劲的人》,他在文中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说的:“我确信,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比起思想潜移默化的力量来,被大大地夸大了。思想的作用确实不是能立即看到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或迟或早,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我也很欣赏这段话,因为它给人以感悟,给人以启迪。一所名校,之所以令人神往,值得追求,并为之而奋斗不息,最根本的就是它超越功利。如果把功利的目标凌驾在一切之上,用世俗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处处以功利的目光打量一切,这是畸形的、被异化的非教育。在这样的风气导向下,在这样的价值框架内,学校当然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定位。

今天,我又重新翻阅了在2001年9月到2006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为我出的《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一、二辑)两本书。这两本书,记录了射洪中学在国家改革开放的30年里,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变的办学实践与理性思考的过程。我还记得当时出这两本书,惊动了一些教育同行和教育专家,四川省社科院知名教授查有梁先生还为我的书作了序。至今,我也忘不了查有梁等许多知名教育专家来校对我的工作指导,我会永远地感谢他们。学校编撰的《领导专家话射中》的专辑,记录了各级领导专家们从我当校长以来对我的领导和支持。我很想念曾经和我一起艰苦奋斗的教师团队,以特级教师青云、陈明勋、黄仕述、王三本、刘国新、陈旭康、刘先万、王彬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学为人师,行为典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射洪中学名校的声誉和形象远播省内外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很感谢以副校长黄仕述、张翠林、皮春枝、何天明、张继东、黄连东、黄功荣等为代表的学校领导干部团队,还有学校内外许多的同志、同事和朋友,射洪中学20多年的任何一项改革或实验、开放或发展,都没有离开过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我特别难以忘记的是老校长赵文村同志、汪伟同志,他们为射洪中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特殊贡献。我们要传承他们忠诚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精神,发扬射洪中学光荣的办学传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个春天,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我心中激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美好的向往。这个“中国梦”由每个人的“中国梦”汇集而成。我的“中国梦”是什么?是让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为教师成功、办“中华名校”,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我做了20多年的名校梦,也追逐了20多年的名校梦,更是努力地去圆“中华名校”梦。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就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是中国文化人的人生梦想,我们做教育工作的文化人应该有这种人生梦,这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我做教育工作已有40多年了,做了几十年的中国教育梦。我总在想,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当自己离开这些岗位后总应该留下些什么。我在射洪中学做领导工作有20多年,通过“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概括起来,我给射洪中学留下了“四个一”,即是“一种精神、一套制度、一批名师、一大校园”。我被遂宁市人民政府授予“遂宁市专家级校长”称号;是遂宁市首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国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是四川省物理特级教师,在四川省教育圈子里能说上话,我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悔于虚以对己,无怨于实以待人。

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转瞬之间我已是教育上的老人了。年岁再大,我也永远是母校的学生。我对母校——射洪中学的历史和文化心存敬畏,对母校的老师的责任心、事业心表示崇敬。利用退下来的几年时间,我又将射洪中学在改革开放中的几个重大改革发展的问题作了总结和反思,还写了一篇《向母校报告》,表达了自己几十年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心境。我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能力不及,书中不尽如人意、遗漏或错误之处难免,诚请领导、专家、同事们批评指教,本人万分感谢!这里,我要特别向对本书形成提供理论指导的专家和给予我各个方面帮助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