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19108600000017

第17章 神奇天府(3)

“朋友!朋友!”他醒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位身材高大、面容慈祥的老太太。她叫沙弗牙,68岁,儿子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她说:“这儿冷,到我草屋里去睡吧!”

“十分感谢你,我慈爱的老朋友!”他说,“不过我今天很疲倦了,明天再去吧。”

“不用怕,孩子。”沙弗牙弯下腰,用一只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他的肩,“在这儿睡,是要生病的。我住的虽是草屋,可要比这里好得多,一同去吧!”见沙弗牙很真诚,他便去了。沙弗牙为他备好了床铺,又请他吃了些东西,就睡了。

睡了四小时,又是晨光熹微,他又起身到农场去上工。

“好早呀!耕田比吃面包难吧?”抽着莫合烟、衣衫褴褛的村民们这样嘲讽他。

就这样耕了五天田。

第六天村民们请他参加会议。

10天后,他被村民们派到城里去接洽许多关于土地、借款、购置农具及捐税等事情,办得尽善尽美。接下来村民们就不要他下田耕作了。一个月后,他被村民们选为村苏维埃副主席。

一年半后,他接到通知回莫斯科。夜晚,他在村苏维埃研究了最后一次工作后,被很多人送回家。

时间很晚了。皎洁的月亮从窗棂中探进来,老主人沙弗牙还在等着他。一见面,她哭了,指着那张只有三只脚的小木桌说,“孩子,请用吧!”小木桌上放着一瓶牛奶,两个鸡蛋,三块黑面包和一碗红茶。那时苏联农村还穷。一年多来,他在这个小木桌上吃的不过是洋芋、黑面包、盐等三种食品。

“亲爱的沙弗牙,请你把这些东西捡起来,明天送到合作社去。既然村民大会决议了,每户都要把所有的牛奶、鸡蛋交出去支援国家建设,我怎么可以吃呢?”

“亲爱的孩子,明天你就要走了。”沙弗牙哭得更伤心了,“这一年多来,你给我们做了多少事?你就在我这里好好吃一顿吧!”

他将鸡蛋和牛奶放回橱柜中,坐在一个木墩上吃了黑面包喝了红茶。

“亲爱的沙弗牙,这茶里放有糖吧?糖是从哪里来的?”

“你就不要再问了,我只有这样一块糖。”

他感到有点伤心,赶忙站起来说:“晚安!”含泪回到自己的房间。房间是由几十块木板搭成的,在牛栏旁边;床是由四块木板两张木凳搭成的。

早晨3点钟他就醒了,8点钟起床整理行李。还是来时那两只破旧的小箱,内装两件衬衣、裤子和一双袜子。与一年多前不同的是,衣物上增加了十多个补丁。

沙弗牙蹒跚着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块肥皂。她说,“你三个多月没用肥皂洗脸啦!”说着递过肥皂。

草屋外面的人渐渐多起来了。

村民们给他开了个露天欢送会。村民们有的拿着苹果,有的拿着鸡蛋送他,村民们都含着惜别的泪。

石可夫村离火车站30公里。村民们预备了一辆三匹马拉的马车送他,这在当地是最隆重的礼节。

老妈妈沙弗牙和他抱头痛哭。

驾!车夫扬起了鞭子,在乡间碎石公路上,三匹马扬开了蹄子。

太阳升起来了,金晃晃的。回头望去,石可夫村渐渐远去。村民们还在招手。沙弗牙站在她的草屋前,向他挥动着手中的头巾。

第二年,1933年夏天,他回石可夫村去看沙弗牙,可老妈妈已去世两个多月了。他悲痛万分,买了束鲜花,恭恭敬敬放在老人墓前。

蒋介石这时在思念儿子,可他的儿子不能回来,一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开始解冻。周恩来通过中共驻莫斯科代表,把蒋介石思子之情转告斯大林。

经国突然接到通知,说斯大林召见他。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克里姆林宫,被引到接见厅,刚坐在沙发上。门开处,斯大林缓步走了出来,他赶忙站起向斯大林问好。斯大林坐在沙发上,右腿架在左腿上,嘴上叼着大烟斗,很是威严。斯大林询问了一些他在苏联学习和工作的情况,以及对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感想。然后,斯大林才点出正题,说是根据他父亲蒋介石的愿望和请求,苏联政府允许他回国。

1937年4月的江南。梅雨绵绵,黄浦江上春潮滚滚,水天云雾。江外海面上,一艘远航客轮,穿云破雾而来。离开祖国12年的蒋经国带着他的妻子,俄罗斯少妇蒋方良和在苏联出生的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回来了。

最初,蒋介石很生经国的气,让经国带着妻子儿女到杭州等了半个月,他都不见经国。他的亲信秘书陈布雷劝他:“总裁明察秋毫。经国在俄国说的那些话,写的那些文章,实在是身不由己!”他这才缓过气来,传见儿子。父子相见安排在西湖畔的西冷饭店。见到他,按照中国旧礼教,蒋经国双膝跪下,叫了声“爹爹”眼圈就红了。他赶忙叫儿子起来,不禁老泪长淌。但他终久脱不掉军人气,过了些时日他要蒋经国回家乡溪口闭门读书,并指派北洋军阀徐树铮的儿子、曾作过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政学系少壮派徐道邻为经国的老师,辅导他学习中国的程朱理学。

之后,脱胎换骨的儿子蒋经国,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帮手。

似梦非梦间,林涛的山呼海啸声中,恍然觉得,善于山地作战的红军杀了出来。漫山遍野的红军杀了上来,大声呐喊,手中挥着刀把飘着如火红缨的大刀,其势勇不可当。他猛然吓醒,发现夜正深沉,而自己身上已是冷汗涔涔。

不行!醒后的蒋介石追索噩梦的原因,是这段时间工作太累、太紧张?还是今天路过新津时遇到拦路喊冤者引发的刺激……他决定,趁还没有开学这个间隙,偕夫人、张群等上一次峨眉山,一直上到金顶,宽松宽松、缓解缓解心情。

16

这天一早,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并张群一干人,在蒋孝先率队护卫下离开红珠山,攀登峨眉山。杨永泰因体弱年高,没有随行。往日香客游客络绎不绝的山道上,这天清风雅静。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沿途一些大树后,山峦间有游动的卫兵在警卫。蒋孝先的警卫工作做得一如既往地严密。

峨眉山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地势陡峭,异峰突起,秀甲天下。沿途名胜名寺古迹众多。上山的路有几条可以选择,大都百余里。蒋介石听张群的,走的是经清音阁、万年寺、九老洞直上金顶一线。这条路要远些,没有两三天不行,但这一线风景名胜名寺最为集中,最能展示仙山峨眉风采和植物植被多样性。

本来,蒋孝先和张群都建议委员长夫妇乘滑竿上山,可他们都不同意,说是要走路才能真正领略峨眉仙山的神韵。委员长军人出身,正值盛年,走路不成问题;夫人宋美龄更年轻,在美国读大学时就是运动健将,也不是问题。他们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不落人后。便装上山的委员长手中拄了根油光水滑的拐杖。这根拐杖平时摆摆样子,这次派上了用场。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兴致很高的蒋介石问张群四川滑竿由来。

张群张口就来。四川滑竿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当时,因袁世凯复辟称帝,引国人愤怒,蔡锷在云南首举义旗,讨袁护国,率军进入川南与北洋军激战。因伤兵太多,担架不够,便因地制宜,从当地漫山遍野的竹海中砍来竹子,扎成临时担架,以应急需。后来当地人对它加以改进,首先在川南地区流行开来,取代了轿子,一时风行全川。因其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故称“滑竿”,取轻便快速意。“滑”即“快”。滑竿制作简便,大都在两根3米多长的斑竹两端各绑上尺来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和绳子编成软扎,前面系上一个踏脚板。冷天在软扎上垫一些被褥,热天撑一白布篷遮阳,人在其间,可坐可卧,闪悠闪悠,舒适软松,视野开阔。

张群看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对滑竿有兴趣,建议他们不妨坐上去体会体会。滑竿是蒋孝先早准备好的。看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笑眯眯地答应了,蒋孝先这就唤过两乘滑竿,请他们坐了上去。两乘滑竿在侍卫们的前后护卫下,在山道上走得闪悠闪悠的。

最有趣的是,滑竿过桥,前面脚伕挑声夭夭唱:“人走桥上过。”后面伕子答,“水往东海流。”两人配合得丝丝入扣,安全过了桥。走在旁边的张群适时对委员长解释,这叫“报点子”。走在前面的伕子又喊“懒洋坡”,后面应“慢慢梭”。走到山路拐弯处,前面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脚伕们一报一应,一唱一和,脚步吻合,风趣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