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灾害对策全书
19116800000026

第26章 志愿者灾害支援——“逐个帮助”是支援受灾人员生活的原则

受灾地区NGO协动中心代表 村井雅清

关键词:足浴服务与心理安慰;志愿者与专家联合开展咨询活动;逐步接近式;多姿多彩的义务服务;救助至最后一人

一、回顾15年的历程

不知不觉中,阪神·淡路大地震已过去了15年,笔者根据在此期间对国内外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谈一谈支援受灾者生活的志愿者活动对灾后重建的积极作用。首先,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15年前阪神·淡路大地震中志愿者活动所发挥的作用。1995年12月8日至10日,是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的第11个月。以“看清现实,重建未来生活”为主题,我们聚集了灾区的NGO和约两万市民,召开了“市民和NGO的‘防灾’国际论坛”。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介绍了一所心理看护学校,该学校的一位负责人曾经这样讲:“即便只是倾听对方诉说,哪怕只是握住对方的手,都可以起到缓解患者心理负担的作用。”

另外,阪神·淡路大地震十年后,当时的兵库县心理看护中心的第一任所长中井久夫也说过,“(对于心理患者而言),志愿者(即便什么也不做),其存在就是作用”。像这样的志愿者活动在此之后逐步地、持续地发展。15年后的现在,其代表性活动以足浴服务的形式为安慰受灾者的心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足浴服务在灾害发生后的临时避难所中立即就可以开展起来。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受灾者的心理不安,这是帮助他们恢复生活勇气的第一步。

二、心理安慰无法填饱肚子

虽然有志愿者的援助,但受灾者也有“心理安慰无法填饱肚子”的意见。无需辩驳,事实的确如此。对于失去了家园与生计,迫不得已过着长期避难生活的受灾者来说,虽然首先需要足够的衣食住行保障,但在日本并没有发生过因为食物短缺而饿死人的情况,而且平时也储备了一定的食物,也设置了一定程度的储备体系。因此,对受灾者而言,更为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生活重建”道路的决策能力。当遭遇了意外灾害之后,对于生活重建和人生设计,要多参考他人的意见,结合自我思考,逐步实现自我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受灾者迫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急于快速复兴,往往会丧失冷静的判断力。这时,如果有能够倾诉的合适人选,就可以消除不安。事实上,这虽然不能填饱肚子,但却可以获得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

日本行政服务机构的原则是本人申请主义。因此,如果想要得到行政服务机构的援助,必须受灾者亲自去相关政府机关的窗口申请。但是,处于非常时期人们并没有精力去按程序申请。比如,一户两口之家中有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介于行政窗口与需要援助者之间,了解彼此的需求与要求,或许就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具有独立立场的44位居住或工作在灾区的学者、文化界人士在震灾复兴规划 “兵库创造性重建研究会”的第一次倡议书中指出,“建立人人平等丰富多彩的宜居的新型社会体系是每个人的权利。培养各种形式的中间组织,使其成为‘官’与‘民’的联系纽带,对于灾后生活重建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灾害救援志愿者,其作用就是从受灾者的利益出发,活跃在灾后重建的最前线。笔者深切认识到,如果在灾害发生后不先做好与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要为受灾者提供咨询帮助是很难办到的。行政部门也有必要去了解如“足浴服务”和现在作为专家志愿者而为咨询活动四处奔走的“阪神淡路城市建设支援机构”的律师、建筑师、司法程序代办人、土地房屋调查员等超过10种行业的专业性人员的志愿者活动。对于受灾者来说,首先要消除心理不安,之后要让他们看到生活重建的希望,哪怕是有限的希望,这样就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三、首先要靠接近受灾者

回顾一下,灾害救援志愿者首先要目的明确地开展工作,即有意识地接近需要帮助的对象。但“接近目标”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试着考虑一下,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接近的机会,也获得了接近的场所。如果能理解这些以后再去参与志愿者活动,那么就能对受灾者的生活起到支援作用。从各种各样的接近方式中,还会产生一些提案。例如,虽说是受灾者,但并非所有的受灾者都受伤到了不能活动的程度,或许既是受灾者,也可成为为他人义务服务的志愿者。只要用心就会发现能够做志愿者的人还很多。在避难所生活的日子里,与其无所事事、坐享其成,倒不如亲自参与,或许这样做更能够获得充实感并早日树立起恢复重建的信心。

基于以上的考虑,国家在1997年修订了《灾害救助法》,加入了“在避难所设置简易烹调设备”条目。记得当时笔者所在的志愿者团体采取了“烹饪作战”的方式,在临时帐篷区中开展支援活动,提出“如果自己能做的话,我们提供锅、案板、菜刀和食材”。我们十分清楚,作为对受灾者主食的支援必须保证公平,但是也应当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受灾者而言,选择“自我创意,生机勃勃的避难所生活”,对于之后的生活重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受灾者能够这样做,首先就是要有一定的余力,而激发出这种余力就是采用了“接近式义务服务”的方式。在毫无间隔距离,人与人之间只隔着一条棉被的临时避难所生活中, “再次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的赞誉不绝于耳,难以忘怀。但是,2009年发生的世界范围的甲型H1N1流感,则对接近式义务支援的方法提出了挑战。

四、各种各样的志愿者

我们应当注意,在这里所提到的灾害救援志愿者,并不只是当时在两个月内赶到灾区的总计100万人次的志愿者。阪神·淡路大地震一年后,兵库县电器工业公会发行的业界杂志中的记载虽然是题外话,但是笔者却有了新的发现。“对于临时住宅的建设,作为以屋内架线工程为主力的该工会,认为志愿者进行协助建设是其社会使命,并于1995年1月22日向兵库县城市住宅部口述了这一想法”。也就是说,这些多姿多彩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场所,近距离地为受灾者义务服务。

总之,当时最初的两个月中,每天都有近两万志愿者在灾区进行活动,其内容如表1所示,对受灾者的生活开展了足够的志愿者活动。极为特殊的例子是“诵经志愿者”。当逝者被送到火葬场后,缺少足够的诵经僧侣。看到这种情况,僧侣们匆匆赶往火葬场,超度亡灵。这样多姿多彩的志愿者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大家认识到了自助与互助的重要性,只要放宽一些限制,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承担目前被“行政”所独占的职能,行使《非营利特定活动促进法》(通称《NPO法》)赋予的权力,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事实上,《NPO法》对此后的受灾者生活援助的内容表述十分翔实。受灾者的生活重建中,无论如何都会出现差距。志愿者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一位受灾者,并在活动领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援助。

五、志愿者新人的任务

如前所述,在两个月内赶到灾区的志愿者达到100万,根据之后的调查发现,在这之中居然有六到七成是第一次做志愿者服务的“新人志愿者”。如果医生、护士、救援队、建筑师、重型机械操作人员等具有专长的人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而“普通人好像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到目前为止的灾害救援中,这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这是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出现的特征。而且,新人志愿者对生活的各方面开展了支援,即便受灾者有几十万人,他们也完成了救助至最后一人的划时代的壮举。

阪神·淡路大地震是袭向20世纪成熟社会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其浮现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预见了同时逼近的少子老龄化社会的缩影。对于卧床不起的老人以及需要24小时护理的人们来说,一对一的援助是不可缺少的。深入实际后,我们发现,在现场也需要一对一的志愿者活动。因此,“救助至最后一人”成为可能,也让我们记住了当时的新人志愿者们。

六、从灾害救援志愿者到减灾志愿者

灾害过后随即展开的志愿者活动,起到了援助受灾者的作用,但如果受灾者不能在之后漫长的重建道路上奋力前进的话,生活还是不会安定。如文章开头所述,急于求成只会事倍功半。受灾者或许有必要将意外灾害作为契机,重新思考人生设计。由此,人生设计与对受灾者的长期支援相联系,这对于灾害救援志愿者来说是高难度的课题;灾难发生后的应急应对以及随后的恢复重建,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重视平时的防灾工作,从中总结出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切实地达到减灾目标。为此,如果能够很好地总结过去的经验,就能够将减灾当作自己切身的问题来做。

将志愿者支援工作放入从应急应对到平时防灾准备的全过程,可以从中发现对受灾者援助的重要性。例如,阪神·淡路大地震中90%的遇害者的死因是因倒塌的房屋窒息而死。那么,减灾对策就是加固建筑,但这样的回答不是过于简单了吗?实际上,所谓坚固的建筑,或者说抗震性能较高的建筑物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建筑物,可谓仁者见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筑设计师及专家应该公开设计标准及建造过程等所有信息,回答当事人的疑问,并向其提出中肯的建议。为此,专家的工作要“志愿者化”,做到将“义务服务”的“专业化”。也就是说,减灾仅靠财政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是行不通的,这是我们从以往的教训中学到的经验。实际上,经历了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的15年,涌现出许多“志愿者化”的建筑师参与受灾者的重建中。前述的阪神·淡路社区重建支援机构就是其中之一。诚然,如果没有财政援助,仅依靠这些专家志愿者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受灾者来说,这虽然不充分,但是国家已经制定了灾后住宅重建的相关法律制度,所以,如果事先加入灾害保险,即便因为灾害失去住宅也有能力重建。

七、“不能让人类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风化!”

“不能让人类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风化”,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年,名古屋的一位NGO负责人说了这样的话。他热切地希望“无论如何不要间断来自灾区的声音”。这也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灾区的灾害救援志愿者,对来自灾区外的志愿者们最好的回报。当然,灾区信息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本文中介绍的对受灾者逐一地进行生活援助是很重要的。因为那时新人志愿者一对一地进行义务服务,可以说是树立其未来人生目标的一种重要的尝试。

通过这样的活动,衍生了灾区由市民支援市民活动的“市民基金KOBE”,自该基金成立以来十年之间所资助活动的内容来看(表2),历经15年,即便是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由当时的新人志愿者所形成的志愿者文化是多么的宝贵。当时的兵库县知事贝原俊民在一次媒体主办的研讨会上说道,“要将志愿者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财富”。其所说的财富,其一是在此之后兵库县诞生的“兵库浴火重生救援队”,其二就是成立了培养防灾人士的日本防灾训练机构(表3)。但是,在这里笔者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真正肩负着受灾者生活援助的主力军是初次参加义务服务的新人志愿者,而非表3中所列的专业人士。

附:这15年来出现的应注意的志愿者活动和组织:

·灾害时协助紧急医疗,训练市民进行的病人鉴别;

·志愿者巴士;

·灾害志愿者活动基金;

·负责灾害后活跃地区经济的丰富多彩的社区事业;

·逐一听取受灾者要求的志愿者活动;

·从灾害发生后第二天,运送志愿者活动所用的清扫器材至灾区的物流系统;

·义务培训操作小型凿岩车、铲车以及大型链锯的研发系统;

·逐一指导过敏症及糖尿病患者的灾害临时避难期食物的志愿者;

·东海地震发生时的志愿者广域联合救援机制;

·灾害时优先支援残疾人的“梦·风·基金”;

·13个国家的多语种生活信息(地方政府国际化协会制作);

·促进专家志愿者奔走咨询活动的“阪神·淡路城市社区建设支援机构”。

八、“有了这样的志愿者援助机制可以高枕无忧!”

最后,自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15年间,在各地发生灾害时,灾害志愿者奔赴灾区,在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中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志愿者活动模式与机制。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不要忘记活跃在全国各地更多的志愿者及其智慧。有了这些草根力量,即使再次遇到如阪神·淡路大地震等级的大灾难,即便是到了令人束手无策的日本列岛沉没这样的灾难,灾后的救援工作是不用担心的。读了以上这些内容,你一定会很放心的。(阎立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