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总统档案
19177000000028

第28章 “民国三杰”的老二

武昌起义公推的总指挥吴兆麟,曾经是黎元洪的学生,见黎元洪到来,立即迎上前来,又是问候又是致歉,表现得十分尊敬。往日里,由于欣赏吴兆麟的才能,黎元洪对他颇为器重,没想到他竟成了革命党起义的总指挥。

对于大清王朝,黎元洪的心中颇为纠结,既恨其内部腐败,又怒其对外软弱,但在心里的深处,还是有一定感情。毕竟,他是靠了清廷大臣的刻意栽培,这才发达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他才没有想到要用暴力来推翻清廷。

这时候,黎元洪看到吴兆麟对自己还很尊敬,便压低声音劝道:“你怎么也做了革命党,这可是满门抄斩的罪。你学问好,能力强,若跟着我继续干下去,定会有光明的前途。你现在还是自行解散义军,别把这事闹大了,我保证大家都能平安无事。”

吴兆麟静静地听完,也压低声音说:“自从瑞澂任鄂督以来,霸道一方,危害百姓,杀害忠良,致使湖北革命暴发,这不能怨革命党人。现如今,瑞澂与张彪都逃出城外,武昌城内就统领您一个人。您平时爱护军人,深得军人之心,现在请统领来主持大计,实属天意,请统领一定不要推诿。”

黎元洪听了吴兆麟的这番话,见他诚恳肃然的样子,知道要劝说这位往日的学生回头已经绝不可能,不由长长地叹了口气,感到十分地为难。

他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对大清的感情,另方面是对自己的名节,还有就是军事的问题。

此时的瑞澂、张彪已经逃出,若率水陆重兵前来攻打武昌,革命军现在外无援军,内无粮饷,只怕难敌。

见黎元洪还在犹豫,吴兆麟还能等待,在场的其他革命党人却气愤起来,有人怒声说:“为了国家,我们拼死起义,现在胜了,推你来做都督,你不但不知感激,还推三道四。再这么下去,我们不如就杀了你。”

吴兆麟见了,喝住怒喊的人,回头再劝黎元洪。见情况如此,黎元洪只好跟着吴兆麟,来到谘议局,参加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席会议。当时,革命派与立宪派是联合阵线,全国如此,武昌也是这样。革命党要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得征询立宪派的意见。因为立宪派往日与黎元洪交情也颇深,加之黎元洪与革命党并无渊源,推他来出任都督,自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选择。

于是,关于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议,顺利得到一致通过。紧接着,大家推举黎元洪与汤化龙二人出面主持大计,号召天下。黎元洪听了,站起来说:“兹事体大,务须谨慎,我实在不能胜任,还是请另择高明吧。”

众人见他还在推三推四,一时议论纷纷。有革命党人蔡济民,失声痛哭道:“昨夜多少同志牺牲,方有今日之光复,若因无人主持而功败垂成,何以面对死去诸同志?若黎协统再不答应,我便自杀以谢烈士!”

更有另一位性格刚烈的革命党人朱树烈,走到黎元洪面前,也不说话,猛地抽出腰刀,在众人的惊谔中,刷地截断一指,并用这血淋淋的断指指着黎元洪说:“你要再说一个‘不’字,我就同你拼命。”

黎元洪见此,微微地摇了摇头,闭紧双目,一副任由你怎么办都好的样子。

吴兆麟赶忙上前一步拦住朱树烈,让人劝他下去。这时,革命党人李翊东拿来写好的安民告示要黎元洪签字。黎元洪连看也不看,只连连摆手说:“莫害我!莫害我!”

李翊见状,无奈地看了看一旁的吴兆麟,只好自己拿起笔来,在文告上签了个“黎”字拿走。

当天下午,武昌大街小巷,都贴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的安民告示,一时间民心大定,商人开店营业,百姓各做自己的营生,因起义逃匿的新军军官,也纷纷出山,附革命军。

黎元洪素以仁义宽缓著称,威震武汉三镇,对普通百姓来说,他竟然带头革命,其意义是革命党人所不能比的;对清廷来说,黎元洪忠厚老实,这样的人也造反了,心理上的打击非同一般。

可是,这时的黎元洪,却还是不愿做这个革命党人的总督,整日呆在家里,凡事不愿出面。革命党人见他这样,怒声不断,张振武对吴兆麟说:“如今虽占武昌,然清廷大吏潜逃一空,未杀一人以壮声威,未免太过宽容,不如将黎元洪斩首示众,以壮声威,使一应旧臣皆为胆落。杀了黎元洪之后,我们都你吴总指挥为都督,这对你对革命,不是都更好?”

吴兆麟听了,正色地说:“你这么想,就完全错了。如今这样的局势,惟有黎元洪,才能稳得住。就算他一言不发,一事不做,对于稳定大局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吴兆麟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同,就干脆将黎元洪软禁在军政府,派断指的诤臣朱树烈严加监守。革命党人们却以黎元洪的名义,陆陆续续发布了《布告全国电》、《致各国领事照会》、《告汉族同胞之为清军将士者电》等文电和一系列的新政策新措施。

这时候,代行都督职权的蔡济民为首的谋略处,已将国号定为“中华民国”,改年号为黄帝纪年。

这时的黎元洪,之所以还是采取一种不与革命军合作的态度,主要还是顾及瑞澂的海军大炮。黎元洪是海军出生,深知战舰炮火的威力。殊不知,很好的战舰到了瑞澂这种无能之辈手上,也发挥不了什么威力。1911年10月13日晨,革命军炮队与瑞澂的楚豫等三舰进行水陆炮战。一战下来,瑞澂的三舰中有两舰披伤逃窜,革命军大获全胜,与黎元洪的预测,正好相反。

朝廷水师居然如此不堪一击,可见朝廷气数当绝。而且,自己久居革命军中,今后就是百口也莫辩,倘若革命军失败,朝廷必然要追究“附逆”之罪。既然如此,我再这么不与革命军合作,于革命军于自己都是很不利的事情了。

这么想明白之后,黎元洪在心里已决定自己出来革命了。只是自己硬撑了这么久,对革命党人一直是冷冰冰的,而且常常茶饭不思的,因此一时还拉不下面子,表面还在矜持。

就在这时候,革命党人甘绩熙等挥舞着手枪来到黎元洪的住处,大声喝斥黎元洪不识抬举。黎元洪趁此叹息一声说:

“年轻人,你何必如此激烈!我在这里只呆了四天,为的是好好想一想,并未做什么对不起你们的事情吧!”

甘绩熙一时语塞,另一个革命党人陈磊趁机说:“都督确实没有对不起我们,现在该是想好了吧。要不,先把您脑后的辫子剪掉,算是表个态度、做个表率。”

黎元洪听了立即回答:“几年前我就跟你们说过,谁愿剪辫子,悉听尊便。现在情况这样,我哪里在乎一条辫子?”

陈磊听了万分高兴,马上找来工具,将黎元洪的辫子剪去。

在众人的笑声中,黎元洪正式出来革命,并以他一贯的工作热情,十分努力地开展工作。当晚召开会议,黎元洪慷慨表态说:

“我对于革命,至今日决心始定。从今后,我便是军政府的一员,成败利钝,誓与诸君共生死。”

革命党人听了,皆大欢喜。都督府门外,想起啪啪啪的爆竹声,表示庆贺。黎元洪又发表演说道:

“今日革命军起义,是推翻清朝,恢复汉土,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承党人及军、学界多数同志推戴兄弟为都督,我无德无学,何能担此大任。但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等身为军人,从此须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扫除一切顾虑,坚决去干……从今往后,大家要恪尽职责,速召集同学同事,鼓励士兵,稳定军心,不使逃脱,这是目前要务。”

在黎元洪的演说中,表示就是张彪来投,自己也可让出都督职务。之后,黎元洪又向张彪发去劝降书,说:“种族之界,严于君臣。大义之行,可以亲友。”

张彪看了劝降书之后,大怒,回信将黎元洪狠狠地骂了一通。

没过多久,黎元洪写信给他的老师萨镇冰,说:“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不是炎黄子孙,岂甘做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洪有鉴于此,识事机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业,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

在接见《大陆报》记者丹格尔时,黎元洪说:“民军的目标是推翻满洲人的统治,以美国为榜样建立共和制度。满洲统治者从未公正对对待汉人,只是镇压、屠杀,因而才激发了革命。我虽然早就知道新军中有革命党人,但并未参加,更不曾想到会成为党人的领袖,如今我要做的,是尽量减少革命中生命的牺牲。等建立共和国家后,中国将更大地对外开放,使外国资本能自由地与中国资本以及劳动力结合,以开放中国的资源。”

1911年10月17日,祭天大典在武昌阅马厂中央临时搭建的祭坛上进行。黎元洪戎装佩剑,缓步登台,面对灵位,宣读了振聋发聩的誓词:

“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庥,以数十年群力呼号,流血所不得者,得于一旦,此岂人力所能及哉?日来搜集整备,即当传播四方,长驱漠北,吊我汉族,歼彼满夷,建立共和大业,与五强各国,立于同等地位。”

宣读完毕,台下掌声雷鸣;百姓士兵,山呼:

“中华民国万岁!”

“四万万同胞万岁!”

“黎都督万岁!”

黎元洪满面喜色、挺胸塔腰,走下高台,众人簇拥下骑马绕场一周,接受众人欢呼。

此刻的黎元洪,从心里已经接受共和,并愿以共和为终身理想。在此以后,他经历了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在生死抉择面前,他能始终如一毫无动摇,为了理想,甚至举枪自杀,以殉信念。这,便是黎元洪的最可贵之处。

黎元洪武昌主政,一个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北方南来的清兵。开始时,讨伐湖北革命军的将领是满人荫昌。他虽然贵为统领,但指挥不动北洋第一镇袁世凯的嫡系,讨伐军到了孝感之后,就裹足不前,仅鼓噪不已罢了。

荫昌的指挥不力,上报告朝廷。朝廷知道原因,只好重新启用袁世凯,派他往前线督师。

袁世凯一到前线,北洋军士气大振,一日之内收复汉口,一个月又收复汉阳。讨伐军正在势如破竹时,袁世凯却下令停止进攻武昌,为的是“养敌自重”。

尽管袁世凯手下留情,在此期间革命军也曾几次反攻,结果均遭失败。黎元洪看在眼里,深知战争的节奏,掌握在袁世凯的北洋军手里。

这一阶段的战事,后来被称为“阳夏之战”。这阳夏之战是由黄兴指挥的。就在黎元洪祭天十日之后,10月28日黄兴来到武昌。对于这位革命领袖,黎元洪热烈欢迎,当即在阅马场高台上,正式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负责全权指挥防守和反攻有关事宜。

当时,湖北军中有不服的,黎元洪皆苦心劝导,使军队上下都听黄兴指挥。这样一来,不仅打消了湖北党人对黄兴的怀疑,也让军队百姓都感到黎元洪投身革命,并无半点争权夺利之心。

在黄兴到了武昌不久时,一些资格较老的革命党人,认为黄兴才是革命党的真正领袖,至少也应该是两湖大都督或南方军总司令,地位应该在黎元洪之上。为此,他们积极地筹划着换督之事。然而,武昌起义的军人们,如孙武、刘公、蔡济民、吴兆麟等,对此强烈反对。

孙武反驳道:“黄兴素有威望,人所共知,但初到武汉,情况不熟,而且又非湖北人,自不应居于黎都督之上。黎都督此次起义以来,名播华夏,且黎都督为湖北人,革命军以独立为号召,鄂人治鄂,名正言顺。”

吴兆麟则说:“大敌当前,内部不宜遽变,黎都督若去职,人心必乱。且黄先生是革命领袖,日后革命成功,再由同志推举为全国领袖,前途远大,必不会计较这区区都督名义。”

由于黎元洪的高姿态,加上黄兴对黎元洪也颇有好感,很快平息部下的争议。黄兴高兴地担任了总司令一职,接受黎都督的指挥。

阳夏之战,黎元洪和黄兴的合作虽然很顺利,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黄兴由此提议放弃武昌,顺江而下,与江苏党人会合后北伐。此议,遭到了湖北党人的强烈反对,黄兴只好惭愧的返回上海。

黄兴走后,武昌的城防落在黎元洪一人身上。这时,武汉江面横弋着清廷“楚有”号等十余舰只,指挥官正是海军提督萨镇冰、昔日黎元洪天津水师学堂时的老师。

黎元洪见老师率军亲自前来,思考之后,给老师写了一封十分动情的信。在如实地讲述了自己出任革命军都督的过程后,在信末说:“元洪并非为私事,而是为四万万同胞请命,如今满汉存亡,就在于老师您一人了。”

萨镇冰读罢黎元洪的信,长叹一声说:“真不忍见到同胞骨肉相残。”

这以后,十余艘战舰的炮弹,全都打在武昌的荒郊野外。不久,萨镇冰麾下的这些战舰,都投向了革命。

在袁世凯准备复出时,荫昌曾对他说:“武昌不过是乌合之众,无人主持,此去不难扑灭。”

袁世凯听了,摇摇头,说:“乱军以黎元洪为都督,何谓无人?”

由此可见,袁世凯对黎元洪是看得很重的,再加上袁世凯心中有一个“养敌自重”的策略,当两军对垒时,就不愿与黎元洪打个你死我活。黄兴刚走不久,袁世凯就派黎元洪的故交刘承恩去说服黎元洪,大意是说:

朝廷已经立宪,且开放了党禁,不如见好就收等等之类。

对于袁世凯的野心、用意,黎元洪了解的非常深透。他知道袁世凯是个枭雄,又有北洋六镇做资本,是不会受制于人的。又因为当时的革命党人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虚总统位以待袁世凯倒戈来投。黎元洪因此写信给袁世凯,一语中的道破他的心机,说:

“佯装中立,于满汉两面,若皆无所为,实则欲收渔人之利。”接着又亮明观点说:“公若能来归,与吾侪共扶大义,将见四万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总统选举,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之。”

为胁迫黎元洪早日就范,袁世凯一面命令冯国璋坐镇汉阳,炮轰武昌,向黎元洪和革命党人施加压力;一面暗中委托英国领事从中调和。黎元洪见战局如此,也在暗地里筹划善后事宜。

在英国领事的调停下,袁世凯的军队与湖北军政府订立双方订下停火时间为:1911年12月2日至12月5日上午8时。

早在袁世凯炮击武昌时,独立各省的都督府代表经过反复争吵于12月17日会议推举黎元洪为临时政府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黎元洪知道自己的声望不能与孙中山相比,在23日时致电孙中山,以自己“才识凡庸,素无表现”为由推辞。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因孙中山一直就是革命党人的最高领袖,此番又从南洋陈嘉庚等富商处募来一笔巨款,众望所归,29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兼领湖北都督,黄兴为陆军总长。

民国“开国三杰”,由此产生,黎元洪位居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