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总统档案
19177000000046

第46章 熬到了官运亨通的日子

徐世昌之所以冷板凳一坐近十年都不去谋求外放,这时去小站协助袁世凯练兵却欣然前往,这正是他看问题的深远之处。因为此时随着外国的不断入侵,他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乱世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而要在乱世中立足的根本,还在于手中的实力。

自己纵然不能做一个将军,如果能够拥有众多的将军朋友,对自己今后的仕途,一定会起着非常好的作用。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徐世昌愉快地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来到小站。

袁世凯对于徐世昌非常地信任,不仅让他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自己不在时,还让他代行其职,主持小站的日常工作。这时的徐世昌,成了袁世凯最交心的兄长与最得力的帮手。

徐世昌是个典型的受人之桃报之以李的坦坦君子,到小站不久,就帮袁世凯躲过一劫。

因为克扣军饷、诛杀无辜,袁世凯被人告发,慈禧下旨军机大臣荣绿与陈奎龙负责查办此事,袁世凯看有可能受罚降职,甚至罢官入狱。这时候,徐世昌挺身而出,找到曾为同榜进士,私人交情甚笃的陈奎龙,一番言说,得以“乞恩姑从免议”,使得袁世凯一场弥天大祸,消弭于无形。

对此大恩大德,袁世凯感激不尽,徐世昌却只是连连摆手说:“都是兄弟,何必说一个谢字。”

徐世昌嘴上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兢兢业业地在小站展开工作。作为本部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的主要工作是考阅各随军学堂文卷,考核兵目操法,校订行军攻守阵式图说,改订讲训各兵官功课等。因为新建陆军大多学问来自西方,为更好地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早过不惑之年的徐世昌,刻苦自学英语。

1898年至1899年,徐世昌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近代化军事理论,制定了中西结合的军制、法典、军规、条令及战略战术原则。他领导组织编撰出《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并以这些新的军事知识和要求来统筹全军的训练及教育,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其结果是既提高了训练新军的成效,又提高了徐世昌本人在军队中的声望。再加上袁世凯对徐世昌的非常亲密与高度信任,不仅称之为兄,而且言听计从,还有徐世昌本人的翰林出身,等等这些,都使得徐世昌深受小站将领们的尊重。大家都敬他为师长,从而奠定了徐世昌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

更让徐世昌值得欣慰的是: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是袁世凯最器重的人,他们都是既做带兵的军官,又兼教学的教习。王士珍兼随军讲武堂教习,段祺瑞兼炮兵学堂教习,冯国璋兼工兵学堂教习。这三个人,因教习这份工作,都成了徐世昌的直接下属。在短短的两年中,徐世昌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而这三个人,后来被称为“北洋三杰”,个个手握重兵,纵横军界政界。不仅是他们仨人,由于徐世昌学识渊博,待人谦虚,乐于助人,小站新军中所有与他相交过的军人,对他都很敬重,而后来全国各地新军军官,大都出于北洋六镇,这六镇中的军官,又源出于小站新军。这样一来,作为文官的徐世昌,自然而然就有了一股来自军界中强大力量的支持。这对徐世昌后来的总统之途,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

袁世凯在徐世昌等人的协助下,在小站练出了一支崭新的军队,人数虽然不足万,战斗力却非常强,构成了后来中国军事力量的核心。朝廷派兵部尚书荣禄到小站来查看,只见新军单个素质都特棒,整体士气也很高,与旧军相比,真都可以以一当十。回去给慈禧汇报,袁世凯很快擢升直隶按察使。

到戊戌变法开始后,手握小站新军的袁世凯先是受到光绪的重视,想靠了他的武装来支持维新。1898年9月16日、17日两次召见后,光绪破格提拔袁世凯为候补侍郎。接下来的18日晚,谭嗣同突然闯进袁府,让袁世凯举兵先杀荣禄,再逼太后交权。

袁世凯惊出一身冷汗,含糊搪塞,送走谭嗣同。正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得知光绪已被囚禁,又被荣禄传见,赶忙就向荣禄和盘托出革命党要“杀禄逼后”一事。

如此一来,袁世凯不仅为自己解除了嫌疑,还得到了慈禧与荣禄的进一步信任至使官运更加亨通。1899年,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调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就要率领他的全部新军前往济南去了。临行前,徐世昌与袁世凯告别。

“你是不是请求外放,到山东去做个道员?”袁世凯不舍与徐世昌分别,将自己权力范围内能给的最高官职许他,希望徐世昌能够仍然与他在一起。

徐世昌听了,轻轻地摇了摇头。睿智而又深谙为官之道的袁世凯见了,立刻改了话说:“你对道员不动心,是对的。今年你还刚四十出头,守住翰林院这个大林子,迟早有东风浩荡、展翅冲天的时候,确实没有必要去做什么风尘俗吏。”

徐世昌微微地一笑,与袁世凯挥手告别。袁世凯去山东做巡抚,他再回翰林院做他的七品编修。

1900年,对慈禧太后来说,是祸从天降、西风扫落叶的一年。8月4日这天,八国联军近2万人,分多路冲向北京。第10天,北京沦陷。再到第二天天没亮时,漆黑中,一个身穿蓝布夏衫、发不及簪的老妇人,带着个小青年和一帮随从,极为狼狈逃出西华门。

谁又会想到:那老妇人,竟是曾经威震华夏的西太后慈禧;而那小青年,正是当朝的天子光绪皇帝!

这一老一少,在众多随从的簇拥下逃出北京,一路西上,连着三日都只能睡土坑食米粥。这位曾经奢侈已极、享尽荣华富贵的两朝太后,做梦也不曾想到,她连同她的皇帝,会有今天!

早在北京破城当天,太后想要召见大学士、六部九卿等朝廷重臣时,已无人应召。这一路西行逃命,身边也只是些个太监奴才,一个能有主见能帮助她出个主意的人都没有。

老太后心里堵得慌,既为北京城被攻陷,更为以前在她面前唯唯喏喏的大臣们对她的无情而万分伤心。等到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终于到了面前时,老太后激动地竟然说不出话来,除了痛哭流涕,还是流涕痛哭。好半天憋出一句:

真是落羽的凤凰不如鸡啊!

此话一出,泪作倾盆雨下,足见太后的心堵,到了何种难以言说的程度。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徐世昌因为堂妹病逝,告假回到定兴县给堂妹送葬。待他返回北京时,慈禧与皇帝已逃,翰林院也是人去院毁。徐世昌在废墟旁沉思一会,决定先将家属送回河南定兴,然后再去济南看看袁世凯。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慈禧当初决定利用义和团与列强相抗有关。义和团因慈禧的利用,反过来更加肆意妄为,不仅杀洋人,也滥杀无辜的中国人。

此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正与时任粤督的李鸿章,联合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等人,采取东南互保的政策,与朝廷对着干,不仅支持还镇压义和团,从而使得东南、中南一带免于义和团的滥杀涂炭。

徐世昌到来,袁世凯非常高兴,谈及当前举措,徐世昌说:“慰亭(袁世凯字)镇守一方,能保境安民,不失为明智之举。只是此举不合朝廷主旨,日后恐怕老佛爷怪罪,此事一定要早早思虑,尽早想出弥补的办法来。”

袁世凯听了,连连点头,而后突然圆眼一睁,目中放光,对着徐世昌看了一会,才放低声音说:“大哥的提醒让我想到一事,也要与大哥说说。”

“什么事?”

“大哥可知此时太后在何处么?”

“听说已到西安。”

“我劝大哥,立即到西安去。”

“对、对、对!”

徐世昌连说三个对字,最后眯细了眼看着袁世凯说:“谢谢!谢谢你的提醒。”

袁世凯让徐世昌赶去西安见慈禧的用意很明白,此时的慈禧正在落难中,对那些匆匆赶到她身边听候差遣的人,一定会另眼看待。这对徐世昌来说,简直就是天赐的浩荡东风。就在当天,徐世昌告别袁世凯,往西前去西安。

在与八国联军的作战中,荣禄节制的武卫军有三支全军覆没,逃到西安的慈禧,在武力上此时只能仰仗地方的汉人督抚。就朝中大臣来说,经过戊戌政变,但凡支持维新派的官员,有的处死,有的外逃,有的被革职监禁,朝廷势力受到严重的削弱。随后而来的义和团运动,使朝廷再次分裂而进一步削弱。

守旧派们在慈禧的支持下,肆意妄为,甚至公报私仇,大开杀戒,无论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是太常寺卿、大学士等,凡是他们看不惯的,都一律处死。

到辛丑议和,列强要求惩办祸首,再加上东南督抚的一力弹劾,守旧派中的领军人物,端郡王载漪充军新疆、庄王载勋、军机大臣赵舒翘赐令自尽,军机大臣刚毅死于逃难途中,山西巡抚毓贤则被就地正法。

这么接连地折腾之后,朝廷各衙门,人去楼空。清廷不仅时局危殆,更是人才奇缺,于是下令:各省督抚,都须推荐才谋卓著之人,报到中央,以备录用。

这对徐世昌来说,真是东风浩浩荡荡了。西安一行,他已经东风浩荡了一回。到了西安之后,他被安排在西安新设的政务处办公,参阅机要,虽没见到慈禧,却让慈禧知道此刻有这么个翰林院的编修赶到自己身边,已然对徐世昌这个名字有了好感。

慈禧要地方督抚推举贤才,放眼大中国,此刻的地方督抚,李鸿章因为被出京议和弄得声名狼藉,就剩下了张之洞、刘坤一和袁世凯三人权重兵强,说话格外有份量。

对于徐世昌,袁世凯的鼎力推荐自不用说,张之洞与徐世昌也很有交情。早在1897年,张之洞与徐世昌曾经有过一次长谈,俩人说话非常投机,谈得十分融洽,张之洞当时就想留下徐世昌。

三个说话置地有声的督抚当中,徐世昌占了两个,加上慈禧已经对他有了好感,自然是占尽了人和。而要为官,根本又在人和。

张之洞共具疏保荐9人,徐世昌位列首位。张之洞在保荐时盛赞徐世昌:志趣端正,持躬谨饬,明达时务,办事精细,前在袁世凯军营有年,于兵事甚能考究,实为今日有用之才。

徐世昌的拜把子兄弟袁世凯,保荐了徐世昌、孙子宝奇等数人,也把徐放在首位。疏中赞颂徐世昌:“公正笃诚,才识明练。前在臣军办理营务,遇事能持大体,不避劳怨,调和将士,抚驭得宜,全军翕然悦服。尤于时局要政潜心考究,志切澄清,故以儒臣而畅晓军情,洞达时务。迹其神明内敛,局干(器量才干)隐然,实称远到之器”。

有了张之洞和袁世凯的大力保荐,徐世昌立刻被两宫召见。有记载说:“垂训数十语,问政务处及前在新建军营暨去岁长途艰苦,有:‘必须上下一心,实事求是’之谕。随即,奉旨以道员交军机处记存。当两宫回銮时,袁世凯迎驾,又面奏徐世昌学兼文武,才优干济。”

慈禧见袁世凯如此鼎力推荐徐世昌,又宣徐世昌来见。问他对直隶、山东的军事情况,徐世昌答对明晰。慈禧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对荣禄说:“这个徐世昌体貌英挺,音吐清扬,应该是也可以接替李鸿章的职位吧?”

在此之前,慈禧已经决定由袁世凯接替李鸿章的职务,现在又这么说,是表示她对徐世昌的一种高度认可。从这以后,徐世昌在官场上开始平步青云。

跟随慈禧返回北京后,先升任政务处总办;接着又越级补授国子监司业;再任商部左丞。1903年底,清设练兵处,他又奉旨开去商部左丞缺,以内阁学士候补充练兵处提调,并赏给副都统衔。练兵处下设三个司,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原小站骨干,分握其权,徐世昌再次又做他们的上司,在练兵处干“参谋长”一样的职务。同时,仍兼职政务处、财政处的总办。

1904年,徐世昌又升任兵部左侍郎。同年,奉派甲辰科会试复试、朝考阅卷大臣,当上了朝考的主考官。这是清末的最后一次会试,为历时1300年的科举制打上了休止符号。1905年,他得旨入值军机处,又充任督办政务处大臣、会办练兵大臣。这年年底,徐世昌补授军机大臣,署兵部尚书。

就这样,一个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因为西安一行、外加两个督抚推荐,更因为慈禧喜欢他体貌英挺、音吐清扬,于是累加擢升,不到3年时间,徐世昌连升七级,竟成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

这在大清汉族大臣的升迁史上,从未有过。

在官场里苦熬了14年的徐世昌,终于熬到了官运亨通的日子,而且来势烈烈,甚至于远胜过本来也官运亨通的袁世凯和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