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28日夜晚,胡汉民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去赴宴,走进南京宾馆,却没见一个人,正疑虑时,两侧过来两位大汉,也不由分说,架起胡汉民就走。从后门出来后,这俩大汉把胡汉民送进小车,一左一右地拥着,一直把他送进南京郊外汤山的一间幽室里。
这是蒋介石接受了戴季陶建议对胡汉民采取的软禁行动。蒋介石之所以要如此,因为胡汉民阻挡他掌控党、政、军权。
胡汉民曾是中国同盟会书记部书记、《民报》编辑,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作为国民党的元老派代表,胡汉民身后还有广东财团及粤系军阀的支持。也正因为此,在1927年蒋介石“清党”以后成立的国民政府,胡汉民首任主席。
到1930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时,有了一个1931年5月5日举行国民会议的决议。蒋介石想通过这个会议,制定一部确立总统制的训政约法,名正言顺地掌控党、政、军权。
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对此根本不予以配合,只是竭力地把党权抓在自己手中,想用“以党治国”的策略,来架空蒋介石。恼怒不已的蒋介石,派吴稚晖去劝胡汉民“休养”,却被胡汉民破口大骂,斥之为无耻之徒。
本想一手遮天的蒋介石听到汇报后,骂过几句,让手下派人去软禁了胡汉民。笔杆子玩不过枪杆子,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普遍现象。胡汉民被软禁了3天后,心有不甘地提出辞呈。
阻力排除后,5月5日的国民会议如期举行,顺利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这部约法规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之行使,由国民政府训导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由国民政府行使之”。不仅如此,五院院长及各部部长的人选,也只能让国民政府主席提请,然后由国民政府任免。
这样一来,五院分立制变成五权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一人操纵制,他由此成了不是总统的实权派总统。
接下来,蒋介石再凭借手中的权力,特别是军权,一一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使自己的独裁统治得到一定巩固。
然而,这时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蒋介石的排挤、镇压中迅速成长。这在蒋介石看来,对他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
第一次“围剿”是在1930年的岁尾,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以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结果却以“前头捉了张辉瓒”而告结束。
几个月后,蒋介石改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南昌行营主任,率20万人的大军再次逼向中央苏区。在东西800里的弧形战线上,何应钦指挥着国民党的军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分兵四路向根据地推进。结果,被毛泽东、朱德以“红军从国民党主力之间的空隙中隐蔽西进,突然以两翼包抄的方式攻击敌人的后背”的战术所击败。
一个多月后,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再率30万大军,进行第三次“围剿”。最后,却还是为毛泽东和朱德“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打法所败。
接连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趁势转入进攻,在石城、长汀、雩都、会昌四县开展群众工作,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根据地,范围已达21个县境,面积有5万平方公里,人口差不多250万。
对此,蒋介石又惊又惧,决定全力剿灭红军。而就在这时候,第三次围剿结束的第3天,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以其制造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攻沈阳。蒋介石出于对共产党、红军的忌恨,置日本的侵略不顾,集中力量继续对解放区进行围剿。为此,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内。
日本侵略军乘虚而入,9月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了吉林、黑龙江。到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东北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要先消灭共产党,蒋介石决定放后一步解决日本的侵略。
1932年12月,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开始第四次“围剿”。初时,因毛泽东被夺走了红军指挥权,蒋介石取得一些胜利;关键时刻,由于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果断指挥,到1933年初粉碎了围剿,最后以蒋介石第52师师长李明、第59师师长陈时骥被俘而告结束。
四次对共产党根据地的围剿均遭惨败,蒋介石诚惶诚恐,咬牙切齿地致电陈诚:
“……此乃本军未有之惨事!”
伴随着蒋介石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是日军的大举侵华。这时候,蒋介石还是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着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执意要先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1933年5月,就在日寇侵华的枪炮声中,蒋介石先后调集了100万兵力,在南昌设立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战争历时一年之久,由于当时的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致使红军在作战从始至终都处于被动,主力部队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也大部丧失,结果中共中央被迫率领红军进行长征。
对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一路围追堵截,誓欲赶尽杀绝而后快。当红军战略转移到陕北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务必将红军全部歼灭。张学良是蒋介石的把兄弟,作为东北军的统帅,东三省的丢失已经让他无颜再见东北父老,在日寇正疯狂侵华的时刻中国人还一直自相残杀,这使他和他的部下都感到痛心,便都不愿继续打内战。
张学良在对蒋介石数次商量劝说未果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蒋介石来西安督促他剿共时断然出手,扣押了蒋介石,然后逼迫蒋介石放弃反共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迫于方方面面的压力,被软禁的蒋介石最终答应了张学良提出的条件,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就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时局,开始了国共合作的新时期。从此以后,国民党军队主要在主战场,共产党军队主要在敌后,两党的军队相互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日本一手导演了卢沟桥事变并且侵占平津后,1937年8月13日,又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奋起抗击。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后人称为淞沪会战。
这场会战历时有3个月,日军投入30余万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尽管上海最后还是沦陷了,却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日本占领上海后,往西进攻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抵抗日军。由于指挥上出现重大错误,至使抵抗瓦解。12月13日,南京沦陷,近五万日军入城,对三十多万战俘和平民,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随后,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使南北战场连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实行南北对进,实行首攻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西取郑州,南夺武汉的战略计划。
对此,蒋介石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阻击,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70个师约10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又将另一部分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这是一次以徐州为中心大规模的防御战役,从1938年1月至5月,历时5个月,打得非常惨烈。这次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当时的日本大本营一致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达此目的,日本大本营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
为此,蒋介石领导和组织了武汉会战——一场抗日战争中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的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历时4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最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占领了武汉的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蒋介石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他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因为蒋介石的决心,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
共产党人,则在日军已经占领的后方大展拳脚,发动人民战争,武装抗日,收复了大片的国土。因此: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遭到了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通过这一系列会战,全国军民奋勇杀敌,到1938年10月,已经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在抗日的八年中,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新气象。但是,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尽管如此,蒋介石还是一直表示着继续抗战的决心。而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的前途完全失望,投降了日本。1939年1月,蒋介石继汪精卫当选国民参政会议长。在2月在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时,蒋介石再任委员长,并规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命令便宜之措施。”为他的独裁,取得了法律的允许。
这时候,蒋介石虽然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但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却忧心忡忡,一直不间断制造反共摩擦,以遏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
在整个的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先后三次掀起反共高潮。特别是1941年的皖南事变,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差不多破裂。只因共产党以大局为重而一再克制,国共合作才得以维系下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
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在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下,加上国际形势的好转,1945年8月15日,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强盗只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全中国人民敲锣打鼓的喜庆声中,蒋介石也长长地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