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知识便萌芽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作用。知识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知识在不断给人类以智慧启迪,知识就是无穷的力量。地理知识就是如此,人们在了解和学习它后,从中受到启发,增长智慧,并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甚至是关乎大局的重大问题。
本章主要讲述了一些地理知识给人的智慧启迪的故事,以及人们在生活现象中领悟到的地理知识的故事。本章的目的就在于要告诉大家,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在于应用,而且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同时希望大家能在平常生活中,多多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而在增长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1.地图与战争
小强从在军校读书的表哥那里得知:地图不但与自然科学有关,而且与军事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关键的时候,它还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小强起初对此感到疑惑,后来他终于明白了。因为表哥向他提供了事实证据:
1943年,美、英联军准备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水文局资料室里正好保存了西西里岛水文图。这个水文图较详细地介绍了沿海海岸和水深的情况,从而使登陆舰和士兵顺利地登上了岛屿,并很快攻占了该岛。
同一年,美、英联军在法国沿海开辟新战场,由于事前掌握了法国西北部沿海地形、水文和气象等情报资料,于是便加快了登陆的速度。当时,德军将领把注意力集中在加来海峡沿岸,大部分步兵师和装甲师仍留在塞纳河以北。美、英联军故意在这一带举行了一系列虚张声势的军事演习行动,使德军将领更相信自己的判断。6月3日凌晨1时,两个美国空运师和一个英国空运师在诺曼底半岛突然着陆,接着一支庞大舰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登陆成功。到了下午,他们已经在3个海滩取得了据点,并还向纵深推进了4~10千米,这让德军感到胆战心惊起来。
1942年8月,美、日两国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那里有一个不受人们注意的名叫瓜达尔卡纳尔的小岛。战斗前夕,美军对于这个小岛的地理、地形资料所知少得可怜,关于所罗门群岛的书也只有两本,且都只是泛泛而谈,印象多于纪实,还十分陈旧。正在此时,美国战略情报局传来了7张照片,这是一个旅行者游览该岛时拍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情报局曾要求美国公民把那些在国外拍摄的照片,送一份给情报局。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就根据这7张照片所记录的地形特征,并结合澳大利亚情报局派往该岛的人收集到的情报,终于弄清该岛的地形以及岛上日军兵力部署的情况。美军由此顺利登上该岛,穿过热带丛林,奇袭日军机场,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
但是,不幸的是,在另一次战争中,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美军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3年10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的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上登陆,当时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图。这张图早过时了,由于珊瑚礁的堆高,周围水域的情况已经变化很大。结果,美军的登陆艇不能靠近海岸,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陆。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失去了宝贵的时间,而且暴露在日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的目标,导致最后共伤亡3000多名士兵,损失可谓大矣!
■
地图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军事指挥部门都有一支专门队伍,从事地图的测绘工作。这包括陆军使用的地图或地形图,海军的海图或水文图,还有空军的航空图。
■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幅西汉地图,均为稀世之宝。这3幅地图均绘在丝帛上,没有标写图名,一般简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中,两幅已基本复原,另一幅由于破损严重,还没有修复。经学者研究,这些地图被断定为西汉初年的作品,距今已有2100多年。
2.雨林区轰炸无效
奎奎一向都是个军事迷,看过不少军事类的书。书中许多的军事故事让他很感兴趣,并且他都能理解,但是最近看的两个故事中存在的问题一直令他困惑不解。这个问题是: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全境轮番用B52战斗机作“地毯式”轰炸,并用卫星、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使伊拉克的军用和民用目标顷刻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场战争伊军的战斗力严重损伤,美国最终获胜。然而,1964年8月,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也同样采用这种作战方法,却历时长达10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美军采用同样的作战方法怎么会取得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呢?奎奎反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可他还是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决定向老师们请教。
后来,地理老师告诉了他一个满意的答案。原因就在于两个作战地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越南地处亚热带季雨林,全国有一半面积被森林覆盖,再加上地形崎岖,即使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也难以确定地面的轰炸目标,所以美军使用空中力量难以取胜。伊拉克气候干燥,属热带沙漠气候,地面平坦,植被极少,轰炸目标显而易见,结果当然就与越南战争大不相同了。
■
热带雨林气候是赤道南北常年高温、潮湿和多雨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和大洋洲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常年高温,气温变化小。太阳一年两次直射地面,辐射强烈,昼夜长短差别很小。一年内各月的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8℃,绝对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5℃。气温年较差一般不超过5℃,而日较差可达10℃~15℃。全年多雨。南北两个半球的信风气流在赤道地区会合上升,地面风力较弱,湿润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终年潮湿,相对湿度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500~3000毫米。气候变化单调。在赤道气团控制之下,全年都是夏天。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
■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面积44.18万平方千米。人口1894.9万(1992年统计),阿拉伯人占73.5%。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居民96%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国民收入主要靠石油。
3.诺曼底神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德国法西斯以其闪电战迅速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并企图吞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但是,从法西斯产生之日起,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就一直顽强地进行着。在东线,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顽强地抵抗德军侵略,誓死保卫祖国。在西线,以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军队,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彻底粉碎法西斯的美梦。
1944年6月6日凌晨2时,诺曼底登陆战正式开始。首先盟军以3个伞兵师在德军后方空降,接着空军猛烈轰炸,而就在此时,海军装载登陆部队的潜艇,突然出现在诺曼底半岛地区。登陆艇的突然出现,令德军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登陆部队来得这么快。清晨6时半,第一批部队已登上滩头,接着约有15.6万人在当天登陆,一举击溃了希特勒坚固的诺曼底防线。
这些潜艇之所以能避开德军舰艇的海上巡逻和水下寻热系统的严密监视而突然出现,是因为英美盟军在这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因为1944年6月6日那天正是大西洋出现大潮的时候。这时,表层海水向大洋中心流动,到大洋中心海水就必然下沉,从而形成下沉海流;下沉海流至深层又向岸边流动,呈现为向岸海流;向岸海流在底层触岸后又形成上升流。盟军摸清了大西洋西岸英吉利海峡这一海水运动规律,用潜艇装载军队,从英国开始下沉入海,然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深层向岸海流为动力,避开了海上德军军舰和海下寻热系统,顺利到达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半岛地区。这时伞兵、空军突然对德军发动进攻,潜艇悄然浮出水面。当德军的军舰还在巡逻,暗堡中的哨兵正密切注视海上动静的时候,盟军登陆艇黑压压地迎面而来,继而风卷残云一般,占领了滩头阵地,取得了登陆战役的胜利。
■
洋流是地球上热量转运的一个重要动力。据卫星观测资料,在北纬20°地带,洋流由低纬向高纬传输的热量约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74%,在北纬30°~35°间,洋流传输的热量约占总传输量的47%。洋流调节了南北气温差别,在沿海地带等温线往往与海岸线平行就是这个缘故。
■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目前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12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4.拿破仑征服阿尔卑斯山
1796年,法国统帅拿破仑准备入侵意大利,他打算采取出奇制胜之策,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如神兵天降,迅速占领意大利平原。要翻越阿尔卑斯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翻越之前,拿破仑已了解到:阿尔卑斯山,有千年不化的积雪,有万条崎岖的冰川,群峰陡峭、沟壑纵横,主峰勃朗峰,海拔4800米,冰光雪影,冷气扑面。但是,拿破仑似乎不太相信。于是他派探子上山去侦察道路。
探子回来战战兢兢地说:“也许可能通过,但是……”
“只要可能,便没有但是。马上向意大利进发!”
拿破仑立即阻止探子说下去。于是,他亲自率领4万人的军队排成30千米的长蛇队形,浩浩荡荡,从西北向东南横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
后来,他终于翻越成功了,并且如愿以偿地达到了入侵意大利的目的。
欧洲的历史学家一直把拿破仑这次翻越阿尔卑斯山侵略意大利的故事传为佳话,并对他此次成功的翻越行动大为吃惊,于是他们将此称为“历史上的奇迹”。
■
阿尔卑斯山脉是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期间由于非洲板块向北边的亚欧板块移动挤压隆升而形成的。它的主脉向东延伸是喀尔巴纤山脉,向南延伸是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是比利牛斯山脉。它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从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大利边境北上,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绵延1200千米,平均海拔约3000米。
■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年),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5.诸葛亮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攻打曹操。当时东吴都督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他决定用计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不久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弓箭是最好的武器。请您在十天之内监管制造10万枝箭。”周瑜认为这样就可难倒诸葛亮,可令他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诸葛亮却说:“10天时间太长了,会误了大事,我可在3天之内完成任务。”于是,周瑜以为他在说大话,便暗自高兴,并趁此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然后周瑜一面命令造箭的工匠到时候故意拖延时间,材料也不给准备充分,一面又让他手下人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情况。
见到鲁肃,诸葛亮就马上对他说:“3天之内要造出10万枝箭啊!请您救救我吧!”鲁肃说:“您自己说的呀,我怎么救您?”诸葛亮乘机说:“请您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士兵30人,船上都用青布罩着,每船扎满草人,分立两边。我自有安排,包管第三天有10万枝箭。不过您不能让周瑜知道这事,否则我的计谋就失败了。”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却猜不透他的用意。在回报周瑜时,他信守诺言没提借船之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箭竹、瓴毛、胶漆这些东西。听鲁肃这么一说,周瑜大惑不解。
紧接着,鲁肃私下准备了快船20只,并按诸葛亮的要求在船上扎了草人,等候调用。可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分他突然被诸葛亮请去乘船取箭。
那一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重,面对面看不清人,那扎满草人的20只船已用长绳索连在一起,径直向北岸曹操军营进发。到五更时候已离曹军水寨不远。诸葛亮命令船队头西尾东一字排开,让士兵擂鼓呐喊。诸葛亮笑着安慰鲁肃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兵。我们只管喝酒就是了,待雾散了就回去。”
果然,曹操接到报信后说:“大雾迷江,敌军突然来临,一定有埋伏,千万不要轻举妄动,马上让弓箭手用乱箭射退敌人。”于是曹军1万多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放箭,箭如雨下。
诸葛亮看草人一侧已扎满箭支,便命令船队掉头,头东尾西,逼近曹军,让船的另一侧接受箭射,同时继续擂鼓呐喊。待到日高雾散,20只船两边的草人上扎满了箭支。诸葛亮命令赶紧收船回营,并让士兵齐声高喊:“感谢曹丞相送箭!”等曹操发觉上当,欲发兵时已经追赶不上诸葛亮了。
就这样,诸葛亮乘着大雾用草船“借”来了10万多枝箭,这令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使周瑜对他更加嫉恨。
原来,诸葛亮接受命令时,正处在晴朗少云的深秋季节。这时,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下降很多,空气极易达到饱和而使多余水汽凝结。同时,长江又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诸葛亮见那几天天气单调,少有变化,风力微弱,凭着他对天气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他料定三日之后会出现大雾。
■
雾是一种由于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近地面的空气中,从而使空气水平能见度变小的物理现象。雾的形成过程就是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凝结的过程。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同时要求风力微弱,大气层较稳定。
■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
6.火烧葫芦峪
三国后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驻军岐山五丈原,设计让司马懿进入眉县第五村一带的葫芦峪,想利用该峪河深谷长的特点实施火攻。顿时,葫芦峪中方圆好几里开外干柴燃烧,浓烟滚滚,因此魏军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