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宫秘史
19291700000015

第15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王爷朝臣篇(2)

仁宗即位后,由于杨士奇的才能,把本来做东宫属官的杨士奇提拔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因为杨士奇以前就直言善谏,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因此非常信任他。仁宗皇帝有一次坐在便殿上正在议事,见杨土奇从外面走了进来。仁宗笑着对在场的大臣们说:“看,新任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一定又有正直的言论,我们一起来听听。”然后就笑着听杨士奇说话。

这一次,杨士奇果真又是来进谏的,他一见到仁宗皇帝,就开门见山地说:“皇上开恩,下诏书宣布削减每年对内廷的供应,诏书刚刚公布两天,惜薪司就传圣旨要征调枣木八十万斤,这与前面的诏书是相互矛盾的。”仁宗听了觉得他说的非常对,于是立即减去一大半。

当时尚书李庆提出一项政策:把军队中多余的马匹分发给地方官员,朝廷每年征收小马驹。杨士奇针对这件事上奏了许多次,说:“朝廷选择有才有德的人任为官员,负责治理国家。现在却又让他们去养马,这种重视牲畜、轻视人才的事,怎么能够作为天下表率呢?”

仁宗皇帝再次听了他的意见,于是下旨停止了这件事,但后来却又没了回音。杨士奇不肯罢休,又上书争辩,仍旧得不到仁宗的批示。过了一段时间,仁宗私下里把杨士奇叫了去,对他说:“朕以前哪里是忘了呢?只是因为听说李庆、吕震等人都不喜欢你,考虑到你一个人孤立无援,恐怕你吃他们的亏,所以不想因为你的提议而罢养马了。现在已经有了别的由头了。”

说着仁宗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上言养马一事不便于民的奏疏。杨士奇见了非常感激仁宗皇帝的一番爱护之心。仁宗皇帝还特意下旨给言官说:“杨士奇年纪大了,偶尔上朝迟到,不要因此而弹劾他。”由此可见杨士奇非常得仁宗皇帝的尊重与信任。而杨士奇也更加敬重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时期,各地不断发生水旱灾害,皇帝为此非常苦恼,召见杨士奇简议下诏书对百姓进行体恤宽免,免去受灾地方的租税。杨士奇又趁机提出一些免除农民拖欠的租税和柴草钱,减少官田的数量,审理冤案,减少工役等利民措施,都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杨士奇又请求安抚外逃的百姓,检举贪官污吏,宽免罪犯家属。他又让三品以上的官员各自举荐所知的人才。他的这些请求全都得到了仁宗皇帝的批准并予以执行。事实也证明,这些做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宣宗刚刚即位时,内阁大臣一共有七人。陈山、张瑛因为是东宫旧人而入阁,但是都不称职,后来调出内阁去担任其他官职。黄准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内阁只剩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个人。

杨荣性格非常开朗,而且果断刚毅,遇事勇于承担。他曾经多次跟随成祖北伐,非常了解边境的具体情况,边将的优劣、关口的地形、道路的远近等等,全都了如指掌。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贪财,常常接受下属的馈赠,而且一直理直气壮,不知悔改。

宣宗皇帝了解到了他的这种缺点,又怜惜他的才干,于是很为难,就问杨士奇应该怎么办。杨士奇说:“杨荣对边防军务很熟悉,我们谁都比不上他。这些小事不应该总放在心上。”宣宗听了,笑着说:“杨荣还曾经说过你的坏话,你怎么还为他开脱呢?”杨士奇坦然回答说:“还希望陛下像原谅我一样原谅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十分羞愧,从此两人尽释前嫌,关系变得非常融洽,成了当朝两个非常要好的官员,一起尽忠皇帝。

宣宗去世后,年仅9岁的小太子即位,国家大事都要向太皇太后报告。太皇太后也非常信任杨士奇等三位辅政大臣,有事就派人去内阁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能够公正持平地处理国家的政务。但是没有几年,他们的年纪都大了,杨荣最先去世,紧接着太皇太后也去世了。小皇帝宠信太监王振,日益疏远这些老臣,王振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杨士奇这时已经退休在家养病,杨溥一个人在朝中孤掌难鸣,逐渐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

但是,这时的杨士奇已是年老体弱,而且他还有一个傲慢凶暴的儿子,做了许多坏事。朝廷因为看在杨士奇的面子上,一直没有动手处置他。杨士奇看着朝政大权日益落在太监的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由得忧心如焚,却又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有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心力交瘁,忧虑得卧床不起,终于在他80岁的时候离开了人间。

况钟为何被称为“况青天”

况钟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的父亲仲谦为生活计,把他送给黄氏收为养子。7岁时,母亲去世,无限悲痛。于是,刻志于学。由于他资性颖异,且勤于学,“长而淹贯经史,其为文简要不烦,兼工行楷诸书,器局端凝,言笑不苟,视势利声华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理义,处事明敏”。在靖安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俞益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

况钟

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铨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乐十二年(1414年),况钟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其时礼部尚书吕震与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荐,历陈况钟的贤能。恰巧,吕震将扈从朱棣北巡,需简选属员,与况钟交谈,大为器重。次年春,以其才识优长,录为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且打破常例,得到了皇帝朱棣的召见。从此况钟更加勤于职守,凡册立后妃、东宫、藩王、帝女下嫁、朝觐贡举等重大典礼,皆绝无遗漏,得到朝官的赏识。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再次北巡,况钟以礼部属员扈从。由于北京初建,四夷朝贡、会试、北征诸事项都在北京举行。其中诸如祭告、庆赏、封策礼文等,均属仪制司的职掌,况钟筹划安排得当,深受赏识,“简繁轻重,悉中事宜”。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况钟九年考满,例升员外郎,又因其贤劳著称加一等,超升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四年(1429年),况钟向皇帝陈明因由,请求恢复况姓,得到允准,颁给改姓诰命。

此外,况钟虽是吏员出身,但对教育特别重视,对文儒皆予厚待。凡单门寒士,多有赈济。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书生,曾递诗给况钟,况钟很为赏识,准备推荐为官,同时却收到诋毁邹亮的匿名信。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即保举,上奏朝廷,授予吏、刑二部司务,后迁御史,“整饬举劾,俱得其当”,著声于朝。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之习,无论大小事件,都动辄赴京告状。由于苏州属直隶府,上无布政司、按察司的设置,一旦准予差提,每一家牵引多件,株连数十数百。无辜之人受诬解送,农耕经年抛荒。对此,况钟上书奏请,遇有告状之事,由巡抚审理判处。于是,“刁风顿息,而越控解京之弊始除”。另外,每当御史巡按到府,府官过于卑屈,御史肆其贪婪。况钟奏定“相见礼仪,而宪纲始肃”。

况钟任苏州知府,事事根据朝廷法令办事,又处处照顾到百姓的艰难困苦,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况钟继母去世,况钟奏闻朝廷,回家守孝。百姓挽留,不得遂愿。时过不久,“秋粮应减者,倍加收敛,奸吏舞法,故弊丛生”。百姓更加思念况钟,作歌唱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还有一歌唱道:“郡中齐说使君贤,只剪轻蒲为作鞭。兵杖不烦森画戟,歌谣曾唱是青天。”吁嗟之声,溢于街巷。

于是,御史、府同知等,据县民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余名告词,奏请夺情起复。于是奉皇帝圣旨,召况钟由家乡径回苏州知府任上。正统五年(1440年),况钟九年职满。同年十月循例赴部候升,而“饯送者数百里不绝,况钟作诗慰劳。入京召见,奖励备至”。苏州耆民张翰等一万八千人联名上疏挽留,其中说“尹苏仍非公不可”。

最后皇帝下达圣旨:“既有军民人等保留,着复任,吏部奏升正三品,署知府事。”次年正月,又降圣旨:“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自明朝建国以来七十余年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由此可见况钟政绩的卓著和品德的高尚。

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年60。况钟去世之日,郡民罢市,如哭私亲,苏州七县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就连邻近的松、常、嘉、湖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次年春的归柩之日,倾城出送,白衣白帽,两岸夹舟,奠别出苏州之境,还有奔程路祭的,络不断绝。朝廷赠正议大夫资治卿。祀名宦祠,准许城邑建祠以祀,春秋官为致祭。

明朝的第五个皇帝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年纪轻轻继承皇位后,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大力纠正朝廷上贪污腐败的现象,任命了一大批正直清廉的官员。况钟就是这些官员中最有名的一个。

当时,苏州的难于治理是出了名的。那里虽然有繁荣的商市和丰饶的物产,但当地的土豪和官吏相勾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清官在那里根本站不住脚。于是,宣宗皇帝便把况钟派到那里,以清除积弊。

况钟素以机智果断、执法严明著称,他本是吏部尚书蹇义的门人,蹇义惊异于他过人的才华,就推荐他做了官。这次出任苏州知府也是吏部尚书蹇义和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推荐的。到了苏州,他从代理知府手中接过大印,马上就开始升堂问案。第一件审理的就是杀人案。

那个杀人犯早就给办案的吏员送了重礼,请求他设法解救。所以在况钟开始翻阅这个案子的卷宗时,那个吏员就试探地对说:“这个赵五是被人冤枉的,应该无罪释放。”况钟这时就假装糊涂,连连点头说:“好,好,那就放了吧!”杀人犯和吏员一听都非常高兴。

等到第二件案子时,吏员收了原告的贿赂,又主张要严惩被诬陷的被告。况钟仍是照章办理,命人将无辜的被告押入大牢。那些奸吏们一看,都觉得这个新来的老爷真是个糊涂虫,不由得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回终于可以放心了。况钟冷眼看着他们露出的这些丑态,在心中冷笑了几声,紧接着就派出自己带来的可靠手下,到苏州城里去明察暗访,寻找证据。搜集齐了所有恶绅与官吏勾结的证据后,况钟又再次升堂。

他再次问那个当初负责处理命案的小吏:“赵五真的没有杀人吗?”那个奸吏看到老爷的脸色不对,心中也不禁打鼓,只好硬着头皮仍旧坚持那个杀人犯是无辜的。况钟又冷笑着说:“是吗?那他为什么要送给你那么多银子啊?”那个小吏一听,知道自己收受贿赂的事暴露了,吓得一下子跪在地上,连喊饶命。

况钟也不理他,又接着重审另几起错判的案子,一一说明事情真相。那些经手处理案子的吏员一个个都吓得冷汗淋漓,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况钟审完案,见他们都承认了贪污受贿的罪行,当场下令重重责打这些污吏,把几个人打死在大堂上。他又把另一些罪行较轻的官吏关进大牢。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苏州府的大街小巷,老百姓们都拍手称快。

后来,况钟又改革地方的弊政,废除不合理的政令,又设法减轻当地百姓过重的负担。因为百姓缴纳粮食要不远千里地送到指定地点,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况钟就向皇帝建议,允许百姓就近输送,然后由接收的军队负责运输,百姓再给出路上的损耗数额。这个建议很快就获得了皇帝的批准,并且被颁行全国,百姓们都因此而受到恩惠。

当时,宫中的太监常常被派出来采买物品。许多太监到了地方上都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地方上却无人敢管。苏州是天下财物云集的地方,当然更是常常受到这些宫廷蠹虫的骚扰。

一天,衙役来报告况钟,说有两名太监在驿馆里把通判赵忱捆绑起来了。况钟不敢怠慢,急忙到了馆驿。只见两名太监坐在堂上,身后十几名恶汉怒目而视,赵忱被绑在廊柱上,十分狼狈。

况钟忍着气,客气地询问事情经过,原来他们说是到此来买鸟的,要画眉一千只、百灵一千只,因为赵忱说天气寒冷,根本抓不到鸟,才被捆绑在此。然后况钟要过“凭引”看了一下,只见上面写的是要苏州府协助采购苏绣一百袭,是宫中尚衣监开出的。况钟这下心中有了数。他知道,苏州盛产“苏绣”,又有各种奇花异卉和珍贵鸟类。太监常来苏州采办这些物品,但有些太监仗着皇家势力,到此之后趁机骚扰,敲诈勒索,胡作非为。这两个家伙就是这类人。

于是,况钟厉声质问道:“购鸟要司苑局来办,你这尚衣监怎么也买起鸟来了?而且到了苏州为什么不向我投递照令,却敢私自捆绑本府官员。赵忱是六品官员;你们有何权力扣押?”一个太监狂叫一声:“嗬!别说六品了,就是你四品大老爷,也不敢不给皇上要的东西吧!”况钟一听大怒,说:“哼哼,你们以为况某是什么人?竟敢跑到这儿撒野!冬天要鸟,无非是有意勒索。来,给我拿下!”

衙役们一拥而上,将这帮狐假虎威的家伙都绑起来,押回府去。一问,随太监来的只有四人,其余都是两太监临时召来的流氓。于是,况钟将这几个流氓游街示众。随后,况钟把两太监的不法情由,写成疏文,派人把太监和随从一齐押往北京,交皇帝处理。朱瞻基看到况钟的疏文,大为赞赏,心想这况钟真是有胆有识,从来没人敢惹太监,他却不畏权势,敢打歪风,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官。

后来,民间有一出名叫《十五贯》的戏,讲述的就是况钟任官断案的故事。那时侯,苏州的百姓都尊称他为“况青天”,与历史上的“包青天”、“狄青天”相提并论。

为何于谦会落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土木堡事变后,明朝五十万大军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头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做打算。”但是,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于是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儿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也就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