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神粟裕
19599600000057

第57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4)

第一梯队登陆后,凭借猛打猛冲的传统作风,分两路向纵深猛插,李良荣兵团招架不住,解放军向料罗湾方向追去。

叶飞没有想到,一支国民党军队会与解放军几乎同时登陆金门,胡琏兵团来了。

兵团情报处截获到的,其实是胡琏在前一天发出的电报。蒋介石随后就复电胡琏,严令胡琏仍照原命令登岛,而这份复电却并未能被解放军所截到。

在登岛解放军发出追击时,胡琏兵团已有两个团登上料罗湾,其余部队也正下船向料罗湾集结。胡琏一见情况不对,急忙将兵团主力第十八军(也是重建部队)投入作战,对解放军来了个反包围。

此时解放军第一梯队距离古宁头滩头阵地已达10多里,胡琏派出的迂回部队得以轻而易举地占领滩头,从而切断了解放军的后路。

发起登陆之前,肖锋曾再三要求,船队抵滩登陆后要迅速返航,以便载运第二梯队,但船工们未经过训练,激战中难以指挥调度,加上恰逢退潮,导致船队在海滩上搁浅,最后被胡琏兵团用炮火全部击毁。

肖锋手里还有4个团,地方也靠得很近,但没有船,一切都白搭。他向兵团求援,兵团同样是只有兵,没有船,叶飞下令紧急动员,所征集到的船只也仅能载运4个连。

派4个连前去增援,根本无济于事。到这时,叶飞、肖锋一条船也弄不到了,他们隔海相望,束手无策,“当时沉痛的心情真是难以描述”。

1949年10月28日,下午3点,金门岛上的枪声逐渐沉寂,解放军3团一营覆灭于金门。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血战,战后蒋经国上岛“劳军”,俯瞰全岛,触目都是凄凉景象,沿途“尸横遍野,血肉模糊”。

金门之战结束后,三野的王建安第七兵团向舟山登步岛发起进攻。无独有偶,王建安也遭遇到了与叶飞相同的问题,兵团第一梯队登陆后,很快控制了全岛的3/4地区,但是由于风向、潮汐发生变化,后续梯队不能及时增援,国民党军的增援却源源不断,在部队已伤亡1400多人的情况下,王建安不得不下令撤出登步岛。

金门、登步两次失利,对三野震动很大,尤其是金门之战,三个团成建制全部损失,解放战争以来还是第一次。尽管这两仗均为兵团或军直接指挥,粟裕还是主动承担了责任,表示自己没能尽到“检查与督导之责”。

两次登岛作战失利,让粟裕意识到,三野还不能适应两栖作战的作战方式,各级指挥员对如何计算海上潮汐、掌握风向、了解气候,都不太懂,也不知道如何在战斗过程中利用暗礁、沙滩、峭壁等自然条件。陆战的一套成熟战术在两栖作战中不能全然奏效,老革命碰上了新问题。

除此之外,解放军在陆战中能确保长胜不败,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知己知彼,如今随着国民党退入台湾,情报获取困难,加上没有海、空军予以配合,粟裕感到,如果再立即发起登陆作战,困难将会相当的大。

1949年11月22日,粟裕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要求推迟解放舟山的时间。

毛泽东复电同意,并从新建的海空军中抽调部队,使三野具备了海陆空协同登陆作战的能力。

在粟裕制订的作战计划中,陆军方面配备两个兵团约20万人,海军配备登陆舰19艘,空军配备战斗机、轰炸机50多架。吸取两次失利的教训,此次他共征集运兵船2000余艘,可一次性运载10万人渡海作战。

原先蒋介石曾有将舟山作为反攻大陆基地的打算,他在舟山集结了12万人马,但在看到粟裕步步到位的战前准备后,他开始犹豫了。

这时的蒋介石已逐渐摆脱自身阵营内部的掣肘,周边也没有强大的中共谍报网,他的用兵决策都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和呆滞。

12万人马,相当于国民党残余陆军的1/3,里面还有战斗力最强的五十二军,一旦全部打光,守备台湾就成了问题,蒋介石对此十分担心。

1950年5月1日,四野解放海南。5月中旬,舟山守军突然全部奉令撤退,此时距离粟裕完成解放舟山的全部准备,仅隔1~2个月时间。

对蒋介石而言,这是一个痛苦但又不失明智的选择,他可以集中兵力固守台湾了,而对粟裕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舟山解放后,三野又陆续解放了东山岛、嵊泗列岛等,至此,除台湾、金门、马祖、台州列岛外,华东大陆及东南沿海岛屿已被全部解放。

粟裕一直关注着金门作战的准备。解放舟山之前,福建方面的兵力和船只都不足以进攻金门,之后主动权就增大了,粟裕将两个军调往金门,船只也相对集中,基本满足了渡海作战的需要。

与此同时,粟裕还担负着解放台湾的重任,在他的构想中,舟山之役就是攻台“最实际的演习”,两个进攻兵团中便包括了准备用于攻台的宋时轮兵团。

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让解放金门和台湾的计划被双双推迟,解放军的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往东北。

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点粟裕为将,让他率部抗美援朝,但粟裕这时已经病倒。长期过度的紧张疲劳,以及战争中积累的创伤,终于让他不堪重负,不仅难以正常理事,连左右目视都很困难,后来经检查,枪伤曾两次伤及其脑神经,他的整个肠子已经错位和相互扭结。

经中央军委批准,粟裕到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未好转,毛泽东这才决定改换彭德怀挂帅,并安排粟裕到莫斯科进行治疗。

1951年8月,经过治疗,粟裕身体基本痊愈,次月便从苏联归国。回国后,先后在总参谋部出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

1955年9月,开国后首次授予军衔。粟裕被授大将衔,位列十位大将第一名。

1975年,东台三仓,粟裕重访故地。

这时的粟裕已经离开军队很多年了。在被授予首席大将3年之后,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严厉批判,随后便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并被限制接触军队。

从此以后,粟裕所取得的战绩被有意淡化,甚至抹掉,连苏中“七战七捷”也没人敢提了。

使粟裕感到痛苦的,当然不仅于此。一位三野的老幕僚评价,粟裕“有现代头脑”,他在军队现代化和国防建设上做过很多深入有益的思考和探索,那都是一些真知灼见的。只可惜这些看法和建议并不被重视,许多人感叹:“粟裕是被浪费的人才!”

当粟裕再一次回到三仓,真是不胜感慨,昔日战火纷飞的地方,今天已是一片繁荣景象了。

壮丽的街道,轻吟的和风,都显示着昨日的峥嵘蹉跎早已远去,但是赋闲的将军并未忘却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1978年,粟裕在接见一位外国军事代表时说:“军人有退役,但爱国、关心国防是没有退役的。”

他向中央提出请求,“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在率军事代表团出访非洲返回时,代表团曾在法国巴黎做短暂逗留,粟裕避其他名胜景点不游,特地去参观和考察了“二战”盟军的登陆场——诺曼底。

粟裕写过一首诗,叫“老兵乐”,最末两句起初是:“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后来他做了修改,改成:“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其主墓地分布三处,一在安徽黄山潭家桥;一在浙江丽水;一在东台三仓,正好都是他军事生涯中极重要的转折之地。

作为一个老兵,他将永不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