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19646400000018

第18章 创新思维(1)

创新是民族兴旺、国家兴旺和执政党兴旺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政治竞争变化无穷,科技竞争日新月异,经济竞争尖锐复杂,文化竞争空前激烈,在此情况下,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制定、理解、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把自己所领导的各项事业搞得更好。要创新就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因此,创新和创新思维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创新和创新思维

一、创新的界定

所谓创新,从狭义上讲,仅仅是指创造性创新,即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活动。从广义上讲,除了包括创造性创新外,还包括再造性创新。所谓再造性创新,是指从有到新的改造性活动。例如,在黑白电视机的基础上制造出彩色电视机。再如,就理论创新而言,如果是超越前人或他人,提出和阐明从未有过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或新理论体系,那么就是创造性理论创新。如果是以前人或他人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把原有观点、论断和思想体系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当代实际,这就是再造性理论创新。当然,创造性创新与再造性创新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大的参照系中属于再造性创新的活动,在较小的参照系中就变成了创造性创新。

创新的第一的和最大的特点是突破性,即是对原有质的规定性的否定,毫无突破的理论与实践绝不能称之为创新;其次创新具有继承性或叫超越性,即是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或实践成果的既克服又保留,绝对的从无到有的创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创新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再次创新具有时代性,即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广大人民要求的产物,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谁是创新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也是人民的一员,因而也是创新的主体。

创新的机制和实质是什么呢?从动态上讲,创新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即是一个辩证地否定权威的过程,一个从尊重权威(这是前提)到质疑权威,再到超越权威的不断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离开这样的机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的创新。因此,从创新的机制和实质来看,创新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创新的种类有哪些呢?人们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创新进行了不同的分类。通常学术界把创新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领导方法创新,或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或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含义

所谓思维,从哲学上讲,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活动和过程,即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感觉、知觉、表象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思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几种形式。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开拓性、开放性、突破性的思维方法或叫思维方式,它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维方法是根本对立的。换句话说,只要人们的思维体现了创新的上述本质规定,那么这种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否则,就不是创新思维。

虽然同其他思维一样,创新思维也来源于实践,但是它比其他思维更具有高于实践并指导未来实践取得成功的特点。从广义上讲,凡是思维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都是创新思维,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那种创新特点突出的思维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但是由于人们的先赋条件和后天条件的不同,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小也是不同的。不过,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随着人们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相关。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运用科学合理的观点看问题,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节中层领导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思维与党的思想路线

早在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首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概念,此后,他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阐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不仅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强调了解放思想也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并且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新的理论概括,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党的思想路线。

(一)创新思维与解放思想

******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与创新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首先,解放思想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手段。因此,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开拓,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其次,创新思维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和目的。既然创新思维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和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围绕思维的创新来解放思想,不能毫无追求、毫无结果地解放思想。

再次,解放思想与创新思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解放思想能够促进创新思维,使创新思维更有可能、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创新思维也可以促进解放思想,使解放思想更加顺利、更加把握。

(二)创新思维与实事求是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

实事求是与创新思维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实事求是既是创新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也是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手段。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因此,要进行创新思维,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寻新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科学的创新思维。

其次,创新思维则是实事求是的直接目的和必然趋势。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创新思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为了实现思维创新,并用创新的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取得成功。越坚持创新思维,就越有利于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

(三)创新思维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从主观臆想或从教条出发,也就是坚持列宁强调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反对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形成正确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所作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那么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保守和僵化而不能顺利前进,那就打不开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局面,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大好局面。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才可能进行创新思维,才可能探索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四)创新思维与理论联系实际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话说,就是“有的放矢”。我们党讲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之“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的”,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

创新思维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理论联系实际则是进行创新思维的一个根本途径和方法。因此,要达到创新思维这个结果,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坚持这个方针就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各项重要文献,学好理论,掌握好武器,准备好锐利的箭(矢),否则,便无矢可放。就是说,创新思维首先要坚持科学理论,特别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如果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那就必然导致思想混乱、迷失方向、胡思乱想,这在实践上必然会导致经验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其次,要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上政治的、经济的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况与国内的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以及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和本人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只有了解这些实际情况,才能找准靶子(的),进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就是说,创新思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脱离实际,那么什么新主意、新观点和新方法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更何况,思维一旦脱离实际往往都会陷入空想并导致实践的失误,就会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创新思维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没有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他的革命理论和行动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也是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大搞教条主义,照搬照抄本本和苏联革命经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大的危险,使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挫折。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理论脱离实际,就不能形成能够正确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就必然造成恶果。与此相反,******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思维取得的丰硕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创新思维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方法。

(五)创新思维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不仅是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并且是检验创新思维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因此,创新思维离不开实践,同时,实践也需要创新思维;如果没有创新思维的正确指导,那么人类社会将永远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里,仅就创新思维与实践标准的关系作些说明。

首先,一种思维是不是真正的创新思维,是不是具有真理性的创新思维,只能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来检验。凡是真正的创新思维、凡是真理性的创新思维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即都是真理。除此之外,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可能是检验创新思维的标准。因此,实践是检验创新思维的惟一标准,创新思维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其次,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创新思维,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即使是真正的真理性的创新思维仍然需要发展,它要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发展,随着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真理的发展过程。真理总是在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真正的创新思维也只有在同谬误的斗争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真正的创新思维,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永不发展的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江****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中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他强调的正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创新思维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