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19646400000009

第9章 管理理论(3)

4.开放性观点任何系统只有保持开放性,才能使系统产生并保持有序结构。如果处于封闭状态不与外界交流并发生联系与作用,就必然出现相对静止和功能衰退现象,最后成为“死结构”。每个管理者都应掌握系统有序思想,使组织对外保持开放性;同时要使组织有活力,就应使组织系统内保持非平衡态,提高组织的有序度,科学安排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秩序,使之协调匹配,从而产生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管理的人本原理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人本原理就是一切活动者应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的一项管理原理。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地尊重人,充分地依靠人,完美地塑造人,热情地服务于人。在管理实践中运用人本原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能级原则能级原则就是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管理的能级,即根据每个单位和个人的能量大小来安排其地位和任务,使人的职位与能力相称。贯彻能级原则,必须做到: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小生产观念。第二,不同的能级应授予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第三,各类能级必须动态对应,即允许人们在各能级中不断地、有组织地定向自由运动,才能保持最佳管理效能。

2.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在管理中有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是基础,精神动力是支柱。精神动力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理想和目标。当物质极端短缺或十分丰富时,精神的补偿作用特别明显。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或信息越多,常常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前进的方向就更明确,为事业献身的动力就越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意味着财富,信息意味着生产力,信息动力的作用愈来愈大。

3.行为原则要求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各类人员的多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运用行为原则,应注意:第一,要尽力满足自己下属人员的正当、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客观需要。第二,务必使每个人都有确定的、可以考核的具体责任。根据不同情况,建立适当的责任制。第三,一定要对每个人所负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认真的验收,把工作效率、结果考核与奖惩手段结合起来。

(三)管理的效益原理所谓效益原理,是指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管理工作来创造更多、更好、有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贡献。整体优化原则和要素有效性原则是效益原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

(四)管理的动态原理。

用静态还是动态观点来分析系统,是古典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水岭之一。管理动态原理,就是必须注意现代科学管理的动态特征,遵循在动态中做好管理工作的规律。现代管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要求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搜集信息,经常注意反馈,随时掌握管理系统内诸要素的动态相关特征,以增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群体效应,使管理具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弹性原则、权变原则、时效原则等是动态原理在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现代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指导管理活动的办法和措施。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照管理对象的范围分类,可划分为宏观管理方法和微观管理方法;按照管理方法的适用程度分类,可分为一般管理方法和具体管理方法;按照管理对象的性质分类,可划分为人事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按照所运用方法和量化程度分类,可划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这里按照内容,把管理方法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等四类。

(一)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取经济效益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等手段。这种方法带有很强的利益驱使的特征。

(二)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任何部门、单位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它们都有着严格的职责和权限范围。上级指挥下级,完全是由于高一级的职位所决定的;下级服从上级是对上级所拥有的管理权限的服从。这种方法带有权威性和垂直性的特点。

(三)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组织的各种关系,规范和监督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和强制性。

(四)教育方法

管理者应通过语言、文字、形象等思想教育方式,使被管理者自觉按照组织要求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教育,组织文化建设,民主、法制、纪律教育等。与前几种方法相比,教育方法是一种理性的沟通,不具有强制性,其效果的获得依赖于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

三、管理的变革创新

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对管理的重视与研究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无疑将使管理在应战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创新。正如江****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管理系统得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丰富管理理论宝库、推动管理实践前进的原动力。

(一)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管理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它是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思想升华,是指导管理活动的灵魂。管理实践、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的变化与发展,要求管理观念也随之变化与发展。一切经验的、教条的思想与观念都不能解决复杂多变的、无章可循的管理问题。管理创新就是要变革管理思想,更新管理观念,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二)管理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指系统的结构依照社会环境的要求不断改变的过程。未来一个时期组织变革的趋势是:动态性和灵活性加强;简政放权和严格管理相结合;组织边界和规模重新调整;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弘扬等,从而使组织处在理想的满意状态。

(三)管理手段创新

现代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接受和处理大量信息,需要迅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都有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离开计算机,现代管理将寸步难行,电子商务、无纸化办公、无人化工厂都将成为空话。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促进了管理检测手段。监控手段、通讯手段的创新与发展,使得管理手段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效。

(四)管理方法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泰勒时期,人们把劳动看作为只需要物质利益的“经济人”,采用强制高压的方法来进行管理。随着“经济人”观念向“社会人”观念的转变,民主的、行为科学的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使得运筹学、神经网络等各种优化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在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而使得管理的方法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科学。

(五)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是组织维持运作流程的限制条件。管理制度包括领导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多项具体内容。制度创新就是对各项规定和限制的变革与调整过程。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尤其是当今社会,各种社会组织的内外发展环境变革迅猛,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管理制度的弊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保持更高的发展效率,提供更好的社会功能,满足更广的社会需要,才能有力地回应挑战,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