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生文明礼仪指南
19648700000001

第1章 序:礼仪处处伴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看到鬓发斑白的父亲谆谆嘱咐远行的儿女要“见人就施礼,少走20里”的场面,听到仁慈满脸的老奶奶向正在成长的孙子传授“礼多人不怪”的做人道理;开书柜,在诸多的文字书籍里,如“礼尚往来”“礼让三先”“礼下与人”等的词语更是俯拾皆是,就连来自西方基督教信仰者入教的仪式“洗礼”,这句舶来语似乎也成了民众的口头禅。可以说,礼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有。什么是礼?何谓礼仪?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仪式,在英文中的含义则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从东方到西方,从民间到官方,礼遍布人类活动的各个角落,渗透于人们衣、食、住、行与迎来送往的全过程中。

应该说,礼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用尊重、友善和文明沟通着人际间的隔膜和冷淡,凝聚着国家、民族的亲和力,促进了国际间的和睦共处与友好往来。

追寻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对天祭祀开始,便有了礼仪的端倪。经历了漫长的新石器时期,到夏、商、周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我国已经有了第一部较系统记载礼仪的专著《周礼》,经过春秋孔子的整理,编辑了囊括早先各国的各种礼节仪式的《仪礼》,发展到汉代已成规模完善的《礼记》,并被列为儒生必读的经典范本“四书五经”中的《礼经》,规模恢宏,体例完善,堪称世界罕见。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多民族共融,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屹然雄踞于东方,不能不说是有着礼仪维系的莫大功劳也!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需要礼仪架起友好交往的桥梁。因此,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当了解礼节,掌握传统的习俗仪式,懂得国际交往的语言规则。

“入乡随俗”是中国人惯有的胸襟,这个胸襟可以海纳百川,给予别人最大的尊重和空间,这里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常识学起。

中国的传统礼仪,是以亲缘关系而定尊卑、上下的。这其中有个亲属称谓与后一代子女的遗传优育的问题,颇有科学道理。中国婚仪规定“五服”之内不通婚(许多地方更严格,同亲不联姻),即在血亲五辈以内不允许相婚配。按照民间规定亲属包括三种:

1.血亲:直系即同一祖先的、有血统相连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也称祖父母及孙子、孙女;旁系指堂兄妹、表兄妹等;等亲是指从本身算起往上或往下计,一世为一等亲,二世为二等亲,旁系从同一祖先往下排。

2.姻亲: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妻子的父母。出此范围的只称“亲家”。

3.配偶:因有婚姻关系的夫妻,如离异后即不属此列。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已不再送温饱型的吃喝类如烟、酒、茶、糖和生活用品的礼品,许多人已转向用多彩文雅的花卉来表达情意。

在我国,民间节日还经常有送画、送剪纸、刺绣等艺术品,以表示吉祥、美好和喜庆的祝愿。因此我们应了解一些民间艺术品的文化内涵。民间惯常用谐音画来代表文字,如蝙蝠代表“福”、鱼表示“余”、莲代表“连年”、玉如意表示“如意”、老寿星表示“寿”、松柏代表“长青”、喜鹊表示“喜”等等,要多留心学习。

礼仪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熔铸人的气质,增添人的风采,学好礼仪能使人魅力无穷,光彩照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幸运相伴,事业扬帆。

愿每个人学好礼仪,从文明之邦走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