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的人生终极目标早就存在,就在你自己的心里,它就是你的潜质和你心底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的“混合物”。如果不发掘、总结、雕琢,这块璞玉就永无见天日之时。太多的人事业有成,反而感到孤独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专业地位与声誉,可是名利往往蒙蔽良知,出人头地,每每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因此,只有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才能清楚地掌握全局。生活的丰富性与目标的独特性并无矛盾,当总统并不等于就不要妻子儿女,就不要朋友亲情;目标赋予人生的方向,角色赋予人生完整的架构。
积极的目标应该使人积极、自信、乐观、安详、兴奋而又从容,健康善良,具备好的道德感。反之,则是消极的目标。古人说:“为一善事,气爽一节;为一不善,神矮一寸。”消极的目标,使人难以心安理得,如何谈得上内心的安详快乐,同时失道寡助,成功也就南辕北辙。因此,对每一个明确的目标,必须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评判。
“平衡”才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和谐”才能完美地以一个丰满的形象走向你的人生目标。
点亮生命的火花
1967年1月的一天,西德南部的一个煤矿发生塌坑事故,有13人埋在坑道里。矿工家属们都在哭喊着向上帝祷告:救救我们家那个可怜的人吧!她们并对正在进行的救援工作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这时,联络线传来消息:“13个人中,有12名平安无事。”接着,念出了那12个人的名字。家属们都松了一口气。
可是,一名叫布列希特的青年矿工的名字,在幸存者的名单中却没有念到。他那年轻的妻子强忍悲痛求助救援人员:“我丈夫布列希特不行了吗?”“不,还不能这么说,也许呼喊他的名字没得到回答。所以,请不要灰心,直到最后也要把他救出来。”
救助队的负责人眼望这位刚刚结婚的妙龄新娘,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我相信布列希特一定活着,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救出来!”这位少妇两只盈满泪水的大眼睛里,透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充满了对救护队长的哀求之意。
她坚信丈夫还活着,把全部思念之情倾注在坑道里的丈夫身上。
她对着地下坑道念叨着:“你要振作精神活下去呀,为了你和我,你不能死。他们一定会救出你的。”
这位布列希特在矿坑塌陷的一刹那间,仓皇逃跑弄错了方向,和其他人失散了。所以独自一人被埋在坑道间隙的一小块场地里,加上被隔离的地方与地面联络线路相距很远,所以,他就像深锁在孤独的密室里一样,与外界完全断绝了。他在600公尺的地下,强忍着饥饿和阴暗环境的侵袭,顽强地使生命之灯继续点燃下去。
事故发生至此,已经过了整整13个小时了。
突然,他的耳边出现了妻子的声音,虽然声音很小,但还能依稀可辨。
“你要挺住!要活下去!他们一定会救出你的。”啊,这是多么清晰而亲切的声音,爱人在呼唤着自己!我不能死,要活下去!布列希特在黑暗的塌坑里,一直用妻子的鼓励支撑着他那即将衰竭的气力。
他的妻子在坑外心急如焚。她不断地向地下的丈夫呼叫,对周围人们轻蔑表情和不可思议的目光毫不理睬。她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声音一定能传给坑道内的丈夫。由于抢救不及时,原来幸存的12个人被抬出坑口时,已经变成了12具尸体。他们的家属悲痛欲绝,号啕大哭。
第六天,奇迹终于出现了:布列希特被救出来时竟然活着!
“我能在黑暗的矿坑里活到现在,全靠妻子的鼓励。”布列希特以感激之情向人们诉说着。
还有一个有关爱的激励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逃难的人流中,一位母亲带着她3岁的孩子,随着人流向远方走去。
这位母亲把最后的一点儿干粮磨碎,喂给孩子吃,看着孩子瘦弱的小脸,禁不住落下泪来。她知道,自己已经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半个月的饥寒交迫,令她的身子极为虚弱。她怕自己支撑不住,最后孩子也无法活命。想来想去,这位母亲抱着孩子走到一位逃难的人面前。这个人是她家以前的邻居,是个医生,为人非常善良,她知道,如果现在把孩子托付给他,他一定会把孩子养大成人。
“我一辈子感激你,”母亲给这位邻居跪下了,“请您带着我的孩子一起逃命吧。”
“不,我不能答应你。”邻居为她和孩子简单地检查了身体状况后,拒绝了她,“我的事情已经够麻烦了,我帮不了你的忙。”
母亲只好抱着孩子,重新上路。
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了,可是,这位母亲却奇迹般地带着孩子,穿过边境线,住进了难民营。这位母亲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也无法保护孩子,就没有人能够帮她把孩子养大成人。
在难民营里,她又遇到了那位邻居。
“你和孩子都需要支撑。”那位邻居说,“只有你们互相支撑,才能母子平安。”
这位母亲此时才明白了邻居的好心。
爱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支撑。爱,激励了布列希特活下去的勇气,支撑了母亲和孩子的生命。
戴尔·卡耐基曾写过一本名为《人性的弱点》的书。书中有个故事,说的是磨坊经理如何在激励大师查尔斯·施瓦普的指点下获取成功。当时磨房的雇工没完成生产定额,施瓦普问,像他那么干的人,为什么不能使磨坊的产量达到应有的数字?
磨坊经理说:“我也不明白。我哄过他们,我督促过他们,我骂过他们,我用解雇来威胁过他们,都没用。他们就是干不了多少活。”这番话是在黄昏时说的,夜班正要开始。施瓦普让磨坊经理拿来一支粉笔,然后转过身去问一名工人:“你们这一班今天磨了多少轮?”
“6轮。”那个工人回答。
施瓦普只是在地板上写个“6”字就走开了。
夜班工人看见那个“6”字,问是什么意思。有人对他们说,老板日班时来过,问一共磨了多少轮,然后用粉笔在地板上记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施瓦普走过磨房时,发现夜班工人擦去了那个“6”字,写上一个“7”字。日班工人来报到时,看见地板上那个大“7”字。在竞赛心理驱使下,他们决心给夜班工人一点儿厉害看。
他们卖力地干,下班时写下一个“10”字才走。很快,这个生产远远落后于定额的磨坊,在整个面粉厂中名列前茅。后来施瓦普说:“要做事就要竞争。我说的不是为了肮脏的钱竞争,而是一种超越的欲望。”
贝克斯特是个测谎专家,有一天下班之后,他心血来潮留在办公室做研究。他将植物的叶梢衔接在有记录器显示的测谎器上,然后在植物根部加水试验其反应。
结果记录器上显示无反应,接着贝克摘下其中的一片叶子放进热咖啡中,叶子还是没有反应。于是他决定烧掉这片叶子。
烧掉这片叶子的念头,刚在内心萌生,记录器上却已出现急剧的改变——记录器上的笔如失去控制般地往上延伸。从此之后,贝克斯特和其他人便将对植物生态的理论研究,延伸到人类的感情和心态上。结果证明植物的反应随照顾者的态度而有所不同。如果得到称赞和赞美,它们会显得欣欣向荣,但是如果受到隔离和责难,它们便生长得不好,显得有病的样子。
如果人类对植物的影响确实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量更大。赞美可以激励别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可以建立他们的信心,并使他们成长。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抚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要称赞他们。当他们把饭吃完时,赞美他们;画了一幅画之后,也赞美他们。当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时,也赞美他们,鼓励他们。”
某大学中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所有学生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经常受到鼓励和赞美,第二组学生任其自由发展,第三组学生除了受批评之外无其他态度。结果任由发展的一组进步最小,受批评的一组有一点进步,但是受赞美的一组表现最为突出。
大学生如此,小孩子更需要激励。当一个孩子感觉到他是完全沉浸在温暖而可靠的信任中时,就会干得很出色。他不会费尽心机地去保护自己免遭失败的伤害。相反,他将全力地探索成功的可能性。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这方面也有亲身的体验。他这样说过:
“当我是一个小孩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何时出了什么事,诸如母牛从牧场上放跑了,或堤坝破裂了,或者一棵树被神秘地砍倒了,人人都会怀疑,这是小拿破仑·希尔干的。而且,所有的怀疑竟然都还有什么证明哩!我母亲死了。我父亲和弟兄们都认为我是恶劣的,所以我便真正是颇为恶劣的了。”
“有一天,我的父亲突然宣布:他即将再婚。我们大家都很担心我们的新‘母亲’是哪一种人。我本人断然认为,即将来我们家的新母亲是不会给我一点同情心的。这位陌生的妇女进入我们家的那一天,我父亲站在她的后面,让她自行对付这个场面。她走遍整个房间,很高兴地问候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说直到她走到我面前为止。我直立着,双手交叉着叠在胸前,凝视她,我的眼中没有丝毫欢迎的表露。”
“我的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我绝不会忘记我的继母是怎样对我说的那句话的。她把她的双手放在我的两肩上,两眼闪耀着光辉,直盯着我的眼,她使我意识到我将永远有一个亲爱的人。她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一点,无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我的继母总是鼓励我依靠自身的力量,制订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后来证明,这种计划就是我的事业支柱。我决不会忘怀她教导我‘当你去激励别人的时候,你要使他们有自信心’。”
也许有人会说,像希尔这种行为恶劣的人居然能成为成功学的始祖,但这就是事实。是他的继母造就了他。因为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激励着希尔,使他努力成为她相信他能成为的那种孩子。
由此可见,任何人,只要深谙激励之道,都可以造就奇迹,造就人才。
大约在五十年以前,罗宾逊创下了新的一页,他加入布鲁克林道奇队,成为首位打进大联盟的黑人棒球选手。那时道奇队的老板是瑞基。他告诉罗宾逊:“你在这儿一定不好受,你会受到做梦都想不到的辱骂。但是,如果你愿意一试,我一定支持到底。”瑞基的预言不幸成为现实。罗宾逊不断遭受到言语与肢体上的羞辱。这些羞辱来自于群众、联盟中的敌队球员,甚至也来自他的队友。
有一天,罗宾逊在场上的处境显得特别艰难,他漏接了两次滚地球,一阵嘘声像瀑布般从观众席上直泻而下。这时,道奇队的游击手兼队长瑞斯,在成千观众的紧紧注视下,叫了暂停。
他看看观众,然后走到罗宾逊那儿,说:“别担心,伙伴,你是个真正的职业球员。一切很快就会好转了,相信我的话。”多年后,已成为大联盟球员中杰出队员的罗宾逊,回想起那次在二垒上的短暂谈话,满怀感激地说道:“瑞斯使我有归属感。那一关键时刻,拯救了我的棒球生涯。”
这就是激励的力量!
相信自己的能力
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头脑聪明、机智灵活。他的一生沉浮不定,如果把他的成功和失败画成图形,那看起来肯定像阿尔卑斯山那样起伏不平。尽管他经常冒险,但奇怪的是他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赌鬼,例如,他从不去赌赛马,也不去拉斯维加斯赌博。
此君在飞机上同邻座的陌生人谈了一会儿话之后,就给某个工程投资50万美元,这一工程像火箭一样升得快,但后来却像枯草那样垮下来;他曾坐着雇有司机的劳斯莱斯轿车到处兜风,但有一天却跑去向朋友借车,因为他已没钱购买从芝加哥到底特律的车票。幸运的是,他的成功多于失败。最后他住在一幢豪华的公寓里。
安东尼·罗宾认为,这样的人不是什么敢作敢为,而是在蛮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真正敢作敢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