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卡耐基写给年轻人的14堂人生智慧课
1980900000018

第18章 第8课心动不如行动,想到不如做到(1)

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以实际行动为目的。

--卡耐基

1.做好行动前的计划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前思考一番,做个周密计划,做事过程中才能畅通无阻,事后才能倍感欣慰,一步走错,或许就是终生的遗憾;一念之差或许就是整局的失败;一个人的失误,或许就是全体的失败。所以,为了成功,做事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三思而后行。

制订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像一个谋略家。

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如同除了穿过黑夜不能到达早晨一样,只有行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变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1)制订一个有效的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可以帮助你逐步达到目标。从最重要的目标开始,问问自己:“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步骤来达到这个目标呢?”想到什么,就随手写下。等到列举完毕,再重新检查,依优先顺序重新排列从最简单、最容易,而且能尽速完成的开始着手当你循序渐进,完成每一件事时,就会愈来愈有信心往前继续努力。

(2)为实现计划而努力

①保持专注。不要贪图一时快意,而分心去做和行动计划毫不相干的事。否则,你将会得不偿失。

②保持应变能力。保持应变能力与专心致志并不会互相冲突。当你离目标愈来愈近时,可能会发现它并不是你原先所希求,而其他的东西才是你想要的。想想看你周围多少人的工作和他们在学校里学的完全不同?所以,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只不过,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

③愿意尝试改变。在你设定了最重要的目标,制定了完善的行动计划,而且专心致志,朝着目标努力时,别忘了保持开放的胸襟,接受任何可能促使你重新审视目标的改变。变化可能是一种威胁,但是它往往也是机会之所在。

④适时奖励自己。在预定时间内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工作的乐趣。在行动计划中空出一段时间,让你可以欣赏自己的努力成果,并奖励自己的成就。毕竟,能愉快地工作该是促使你追求这些目标的原因之一。

(3)保持高度兴致

为了确保行动计划的成功,你需要保持高度兴致。欲望是联结行动与计划的桥梁,推动行动计划的动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关键。要保持高度兴致的方法如下:

①肯定自我。重温过去的光荣成就,想想你是如何克服困难而完成它们的。以你的成就为荣,肯定自己绝对配得上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

②获得报酬。如果努力能得到报酬,你会做得更起劲。这报酬不一定是金钱,也许他人的尊重、赞美,或是完成工作时的满足感,等等。

③在心中描绘美好结果。想像一下达到目标时收获的丰硕果实,想想美梦成真时的美好感受。时时回味这些栩栩如生的美好画面,可以促使你早日达到愿望。

卡耐基箴言:

有些事也许命中注定,有些事也学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凡事都能做到“三思而后行”,就会减少很多遗憾的发生。

--卡耐基

2.积极行动是成功的基础

生命中充满了许多的机会,足以使你功成名就或一蹶不振。是否要主动争取,好好利用机会,就看你自己的决定了,除非你付诸行动,否则你将注定平庸一生。所以,别再拖延,现在就动手吧!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来尽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从此他也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在人生中,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可能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

很多人在决定了一件事后不敢马上去做,而是思前想后,仔细考虑到底是不是还欠稳妥,害怕万一失败了该怎么办,甚至不相信这是个最好的决定,仔细考虑还有没有其他的决定。就这样,他一直在决定中,从来没有付诸实际,当别人都已经向前行进时,他还在原地踏步不动。这样的人就算有再聪明的头脑,再丰富的想像力,但却不能付诸实践,那又有什么用呢?

思想与行动同等重要。如果你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于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也不会成功。

很多人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且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做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我们读过这样一则古文:“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呢?”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买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就凭这些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

光说不动是达不到目的的。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实现。

拿破仑说:“想得好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成功开始于一个好的习惯,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你采取多大行动才会有多大的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就会有多大的成功。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惟有行动才能使你成功。

现在做,马上就做,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品格。

有一篇仅几百字的短文,几乎世界上主要的语种都把它翻译出来了。仅纽约中央车站就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国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拥有这篇短文。

目前,这篇《把信带给加西亚》已被印了亿万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

这篇短文的作者是Eebert Hubbard,文章最先出现在Phi/i/nc杂志,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那个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袋子里,封好挂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坚决的行动!

“只有行动赋予生命力量。”罗文为德谟斯特斯、克雷洛夫、拿破仑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是行动最终体现了人的价值。

据说,在美国一个小城的广场上,塑着一个老人的铜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任何辉煌的业绩和惊人的举动。他只是该城一个餐馆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务员。但他对客人无微不至的服务,令人们永生难忘。

他是一个聋子,他一生从没有说过一句表白的话,也没有听过一句赞美之辞,他只能凭“行动”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这就是有雄心成大事者的秘诀!

雄心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步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方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卡耐基箴言:

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只有行动才会有成功。也学你行动了并没有成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行动,绝对不可能成功。

--卡耐基

3.用自信去实现行动

坚强的自信,是伟大成功的源泉。无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有了坚强的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如果你去分析研究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质,就可以发现:这些卓越人物在开始做事之前,总是具有充分相信的坚定的自信心,深信所从事的事业必能成功。这样,在做事时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精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直到取得最终的成功。

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时,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星期天下午,在纸上胡乱画,画了一幅菲力猫,它是大家所喜欢的喜剧连环画上的角色。他把书拿给了父亲。当时这样做有点鲁莽,因为每到星期天下午,父亲就拿着一大堆阅读材料和一袋无花果独自躲到他们家所谓的客厅里,关上门去忙他的事。他不喜欢有人打扰。

但这个星期天下午,他却把报纸放到一边,仔细地看着这幅画。“棒极了,查克,这画是你徒手画的吗?”“是的。”父亲认真打量着画,点着头表示赞赏,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父亲几乎从没说过表扬的话,很少鼓励他们五兄妹。他把画还给查尔斯,说:“在绘画上你很有天赋,坚持下去!”从那天起,查尔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把练习本都画满了,对老师所教的东西毫不在乎。

父亲离家后,查尔斯只有自己想办法过日子,并时常给他寄去二些认为吸引他的素描画并眼巴巴地等着他的回信。父亲很少写信,但当他回信时,其中的任何表扬都让查尔斯兴奋几个星期,他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时期,父亲去世了,除了福利金,查尔斯没有别的经济收入,他17岁时只好离开学校。受到父亲生前话语的鼓励,他画了三幅画,画的都是多伦多枫乐曲棍球队里声名大噪的“少年队员”,其中有琼·普里穆、哈尔维、“二流球手”杰克逊和查克·康纳彻,并且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把画交给了当时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的体育编辑迈克·洛登,第二天迈克·洛登便雇用了查尔斯。在以后的四年里,查尔斯每天都给《环球邮政报》体育版画一幅画。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

美国作家查尔斯到了55岁时还没写过小说,也没打算过这样做。在向一个国际财团申请电缆电视网执照时,他才有了这样的想法。当时,一个在管理部门的朋友打电话来,说他的申请可能被拒绝,查尔斯突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今后怎么办?”查阅了一些卷宗后,查尔斯偶尔用十几句潦草的字体,写下了一部电影的基本情节。他在办公室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思索着是否该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最后他拿起话筒,给他的朋友、小说家阿瑟·黑利挂了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