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神奇自然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853600000043

第43章 神奇的动物之谜(9)

在20世纪50年代末,麻雀曾因数量太多与人争粮,成为“黑四类”,进入“高成分”行列,被当作“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中的老二予以围剿,1960年,根据专家建议,人们为麻雀“平反”,以臭虫代替麻雀列入“四害”阵营,小小麻雀重获新生,有了一点“政治待遇”,亿万群众重新与麻雀和平共处。六七十年代,在原四川南充县委(现南充市政府二院)。南充地区招待所(现南充美洲宾馆)的成排的高大法国梧桐树上,一到傍晚,数万只麻雀歇息树上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成为果城南充一景。在居民院坝或房顶屋檐下、街边电杆线上,捡食或歇息的成群结队的麻雀随处可见。城里乡下,麻雀种群又开始兴旺。

但70年代末、80年代初,麻雀突然从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平坝、河谷的农耕区和城镇中消失了。

人为的剿杀没有将麻雀斩尽杀绝,然而在“和平环境”中它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在四川各地的城市和农村,麻雀成了“大熊猫”式的稀有动物。不仅如此,甚至在全国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的绝大多数地方都难以再觅麻雀踪影。现在多数的中、小学生,已不知麻雀为何物。

麻雀是全体偷越国境移居“海外”,还是灭亡了?人们对生命力极强的麻雀的这种消失现象,感到非常的迷惑和不安。

由漫山遍野到门无锡罗,从50年代末的“四害之一”到最近进入国家级保护动物行列,经历大起大落的痛苦遭遇和几乎是在一夜间消失的麻雀,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同情和猜测,民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一种猜测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麻雀从四川盆地向气温较低地区举家迁移。另一种猜测认为,由于现代的水泥建筑在城镇和乡村取代了传统的木屋瓦房和草房,麻雀一般在屋瓦之间、室壁洞隙内筑巢,而水泥建筑基本上没有洞隙,使它们失去了营巢栖息地,进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和消失。再一种猜测认为,麻雀消失是由于其种群自身消长规律的影响所致。由于受资料和研究手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动物学界对这一问题也一直保持着沉默,对麻雀的突然消失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前不久,四川师范学院副教授郭延蜀通过10多年来对四川麻雀消失现象的观察和深入研究终于“开口说话”,首次揭开了四川麻雀大规模消失之谜。

鸟类是生态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者,揭示这一发生在当代的动物地理学现象,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性建设和监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麻雀一波三折的命运,既牵动着老百姓关注的目光,也让动物专家们费解。四川师范学院省重点学科动物学教研室主任郭延蜀刚教授应用在微机支持下的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他10多年来所搜集的野外数据、文献资料,对20世纪后期四川省麻雀地理分布变迁作了深入研究,麻雀在四川的消失之谜终于被破译。

郭延蜀否定了气温升高、失去营巢栖息地和种群自动调节假设学说,他指出:20世纪后期四川省麻雀消失区域与四川省发达。较发达的农业区是完全重叠的。“消失现象”突然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就从时空上提供了证据说明麻雀在四川盆地、周边及川西南山地农耕区消失与农药有关。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来看,70年代以前,四川农村使用的是较单一的中低毒高残留的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使用量也较小。从70年代后期开始,农药的主流品种过渡到久效磷、对硫磷、氧化乐果、磷胺等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其次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并且除了杀虫剂外,还增加了各种除草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四川各地农村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对施用农药缺乏科学的知识,滥施农药已非常普遍。为了提高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农民使用农药的剂量和频率都在成倍地增加,每亩田地农药的使用频率由六七十年代的每亩每年不足一次,上升到每亩每年4~5次。麻雀在四川盆地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9月上旬,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农田用药的高峰期。育雏期的麻雀,喜食昆虫。但由于农田打药,鸟爸鸟妈因捕食中毒昆虫而死,幼鸟因失去父母抚育饥饿而亡。更为可怕的是,麻雀取食沾有微量有机磷农药的杂草种籽后,还会因厌食而亡。正常情况下,秋季麻雀种群中,幼鸟与成鸟的比例约为4:1,即秋后的麻雀种群组成大多数为当年的幼鸟。而1980年秋季,根据在南充市郊所作的统计显示,当年幼鸟与成鸟的比例仅为0.7:1。可见1980年下半年麻雀种群数量在盆地内许多地方突然骤减的现象,应该是滥用农药使这些地区的麻雀在该年度繁殖失败、当年幼鸟存活率太低所致。麻雀消失现象最先出现在农业发达的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平坝地区,然后向经济较落后的区域扩展,并持续至今。而在这些区域里的一些大的公园、学校、机关和地域偏僻的乡村,由于农药使用次数少,量较小,因而还残留着一些麻雀的小种群。川西高原属材、牧区,农药使用量十分有限,在其广大的区域中有很多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农药的污染。因此,麻雀在这些地区的居民点周围仍然是优势种,还常常能见到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麻雀。由是观之,麻雀在四川的消失,正是由于近20年来四川农耕区普遍滥用有机磷等农药所带来的严重恶果。这一现象在我国农耕区,尤其是水稻产区具有一定普遍性。目前、在我国大面积的水稻产区,麻雀已成为罕见之鸟。

四川麻雀消失之谜表明,滥用农药将摧毁整个生态金字塔,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并阻碍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安全,仅是禁用或新开发几种农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们应该有节制的、科学的使用一切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麻雀是与人类共居的鸟类,它们的消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

动物自疗疾病

人生了病,要去医院看医生,打针吃药,使身体早日康复。那么,动物得了病,或者受了伤,又怎么办呢?不要紧,它们自己会治疗。人类有些治病的方法还是从动物那儿学的呢?

外伤

两头牛打架,皮被打破了,它们会伸出舌头舔伤口,舔去流出的血液,把唾液涂抹到伤口上,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同时,牛会不停地甩打尾巴,赶走讨厌的虻蝇。过不了多久,伤口自然愈合了。印度的长臂猿在受伤后,就采摘一些香树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嚼得很碎后捏成一团,敷在伤口上,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乌兹别克斯坦,猎人们常常发现受伤后的野兽跑到一座山上去,令人迷惑不解。一次,猎人又看到一只腰部受伤的黄羊往这座山上跑去,便跟踪至隐蔽处观察。只见那黄羊跑到一峭壁处,身子紧贴在上面。不一会儿,这只因失血过多而十分衰弱的黄羊变得精神抖擞,很快离开了那里。后来猎人在峭壁处发现了一种粘稠的液体,民间叫它为“山泪”,受伤的野兽就是用它治疗伤口的。经研究,“山泪”的成分很复杂,除了有机物之外,还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对伤口愈合,治疗骨折,确有奇效。

在所罗门群岛上的伐木工人,如果受了外伤,他们喜欢用草丛中的蛛网缠绕伤口进行急救。据说,这种方法是野兔“传授”的。栖息在这个岛上的野兔一旦受伤,就用蛛丝止血镇痛。经研究证实,粘性蛛网是可镇痛、止血的。

有人曾看见两头野猪为争夺食物而打架,结果两败俱伤,皮开肉绽。打停后,它们匆忙穿过草丛,朝一个咸水湖奔去,一起跳到湖中,洗起咸水澡来。我们知道,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受伤的野猪洗咸水澡,促进了伤口的愈合。西伯利亚的猎手们曾不止一次地发现,受了伤的狼会跑到咸水湖边,用前爪给自己的伤口泼上湖中的咸水。尽管疼痛不已,但还是泼水不止。看来狼也掌握了用盐水杀菌消毒的方法。

肥大的熊和细小的麝鼠,受到外伤后,会用松脂涂抹伤口。受伤的大象、会寻找含碱的沙子,给自己的伤口消毒。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受了伤、会把止血的树叶贴在自己伤口上。受伤的海豹,会觅食一种有愈合作用的海藻,敷贴伤口。

一条蝮蛇被另一条蛇咬伤了头部,起初出了一点血,不一会头部全肿了。这时它拼命喝水。有人统计过,有条头部受伤的蛇,在14分钟内竟连续喝了216口水。过了2小时后,这条蛇头部的肿胀就渐渐消失了。这跟人们在抢救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时的情景,真有点不谋而合,医生也是给病人大量输液,来加快排毒速度的。

聪明的蛇会使用草本植物的叶子止血疗伤

治蛇咬伤的特效药半边莲,据说是某蛇医发现的。有一次,某蛇医看到一条狗被蛇咬伤后,就往山里跑,便跟踪过去,结果发现狗在吃一种生长在阴湿地面的小草,吃后中毒症状便消失了。他把这草采回去研究,确定是半边莲。以后他用此草治蛇伤,疗效很好。药理证明,半边莲有兴奋呼吸、升高血压、利尿的作用。

内科病

麋鹿拉肚子时,它知道去找一种槲树的皮或嫩叶来吃,帮助止泻,因为槲树的皮和叶含有止泻作用的单宁酸。猫患了胃肠炎腹泻不止的时候,会急急忙忙地找藜芦草吃。这是一种带苦味的有毒植物,猫吃了连连呕吐。原来,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有催吐作用。以吐治泻,成了猫治疗胃肠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野猪为了驱除肠道寄生虫,专吃带籽的南瓜。南瓜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作驱虫药。西非的黑猩猩经常寻找一种向日葵科植物的嫩叶吞食。这种植物的叶子又苦又涩,黑猩猩为什么要吃呢?据测定,原来这种叶子富含一种黑色油状物质,具有驱除肠道寄生虫、抑制病毒、消除乳房肿瘤的神效。当地居民也常摄食这种叶子用以驱虫。据说此法在当地已流行了几百年之久。可能是当地人从黑猩猩的自疗行为中受到了启迪。

欧掠鸟也会使用某种植物作为杀虫剂。它们选择胡萝卜叶等植物,编成叶饰放在巢内。经研究,欧掠鸟选择的植物含有易挥发的化合物,放在巢内能抑制吸血寄生虫的生长,减少患病的可能。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可能比人类更早发现了金鸡纳树对疟疾的疗效。它们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去啃咬金鸡纳树的树皮。

北美洲南部的天气时晴时雨,冷暖不定,刚出生的小火鸡极易着凉生病。一旦小火鸡感冒,母火鸡就会寻找安息香的叶子给小火鸡吃,患病的小火鸡吃后很快就会痊愈。

美洲熊刚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身体瘦弱,需要营养。可是,它们并不急于找吃的,而是先挖雪莲和虞美人的鳞茎吃,清理一下肠胃,然后再寻找富有营养的果子吃。

水獭生吞了一条大鱼后腹胀难忍,另有一只老水獭采来了一种紫色野草,让它吃下。没多久,水獭病愈。据说这情景让华佗看到了,他认定是一味好药,后来用于治疗鱼蟹中毒病症。

有些有气无力的狗獾,躺在蚁穴旁边任让蚂蚁叮咬。这是狗獾巧妙地利用蚂蚁叮咬时分泌的蚁酸来医治其风湿病或寄生虫病。

北美的灰熊,进入老年后时常到含有硫磺的温泉中洗澡,人们分析,这样可以舒筋活血.有健康延寿作用。

皮肤病

动物对付体外寄生虫、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也很巧妙。

野牛身上长了癣,奇痒难忍,它会长途跋涉来到湖边,在湖滩的泥地上打滚,弄得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浆,然后起来把泥浆晾干。隔几天,又洗一次泥浆浴,一直到把癣治好为止。

小獾身上长了疮,母獾会带着它到温泉去,在温泉中浸泡洗涤,天天如此。直到皮肤病痊愈了,它们才告别这个天然诊疗所。

犀牛身大力猛,连大象都不敢惹它。犀牛的皮肤有很多皱褶,皱缝里的皮肤比较薄嫩,蝇虻等小昆虫专爱钻在缝中,蜇吮犀牛的血,害得它又痛又痒,束手无策。这时,犀牛鸟来了,它们飞到犀牛背上,东蹦西跳,见到蝇虻就吃,帮了犀牛的大忙。犀牛鸟成了犀牛的好朋友。同样,海鸥、白头翁、喜鹊、鹳、牛鸦、栋鸟等飞禽,会帮助野牛、羚羊、大象、野猪、鹿等走兽捕捉身上的寄生虫,成了它们的好朋友。

有些鸟消灭体外寄生虫的方法很特别,如洗蚁浴。乌鸦趴在蚂蚁窝上,身子一会儿朝右侧躺,一会儿又向左卧,让蚂蚁沾满全身,有时它还用嘴衔起蚂蚁,塞到翅膀底下去。这样洗过一阵,身上的寄生虫被蚂蚁吃掉了,乌鸦就抖抖身子,拍拍双翅,把蚂蚁抖落干净,舒舒服服地飞走了。

在印度和泰国,人们经常看到大象用鼻子卷起泥沙淋到自己身上,或者匆匆忙忙跑到泥潭里洗一次泥浴,用以防治体外寄生虫或血吸虫的叮咬。

伤科和骨科

我国的云南白药是专治跌打损伤的良药。白药的发明,曾受到动物的启发。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原来是猎手,他发现老虎受伤后,吃了一种草药,伤口会好得很快。他用这种草药配上其他药物,给人治伤,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后经多年研究筛选,终于生产出著名的“云南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