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文字
迄今为止,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刻画的符号,乃3000年前中国殷商王室的占卜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汉文字,是早期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带有普遍性的象形文字。在造字法上,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等特征,它与古巴比伦文字、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最早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源于商代。当时人们为了记载现实中的有用信息,将竹子和木头削成细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其中用竹子削成的小片叫做“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小片叫做“木简”。而“简”是它们的古称,所以“简”便是我国最早的书籍。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作为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厘米)。
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纂,《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中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地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做《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选录的是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各种文体的诗、文、辞赋等38类,凡752篇。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重骈俪、华藻。
这部诗文集大体上包括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轮廓,保存了重要的资料,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最大的诗歌集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是清康熙时编纂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唐、五代2529人的诗作42863首诗。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最早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批评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间,全书分50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四个主要部分。
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第一篇抒情长诗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第一篇浪漫主义诗作,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上的痛苦与彷徨,表现出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
《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作者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象,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泽被甚远。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它与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该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
这首叙事诗共356句,3565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故事中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感慨。
§§§第一部学术史
《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共62卷,清黄宗羲撰,是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黄宗羲广采明代诸儒文集、语录,根据各家宗旨,分宗立派,于康熙十五年著成此书。
此书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史专著,开后世“学案”体之先声。取材丰富,编纂有法,分类有序,证论切要,对后世学术思想影响深远。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谓“清代学术之祖当推宗蒙,所著《明儒学案》,中国自有学术史,自此始也”。
《明儒学案》的编写不仅流派分明,而且能抓住每个人的主要思想,每派立一学案,先以小序为概括的说明,其下分列各学者,依次叙述传略,摘录其重要著作或语录等,以具体的材料表明各学者的思想见解,间有作者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每个人的小传,虽然长短不一,却都能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长以及一生的功过。
§§§第一部语法书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1898年,作者是清末进步知识分子马建忠。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因其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之商酌切磋。所以,经10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30余万言的《马氏文通》。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陈望道先生1933年所著的《修辞学发凡》,在修辞学研究上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向来为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我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虽始于1905年汤撮常的《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卷》,但我国修辞学研究真正走向科学,却是从《修辞学发凡》开始的。此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整的修辞学体系,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已经走向成熟。
《修辞学发凡》的影响,在修辞学史上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解放前被各大学用作教材,解放后也被多所学校采用,此后再版达十余次。它的修辞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影响后世数十年,被许多著作所仿效和学习。此外,它还培养出一批批修辞学研究人材。如著名学者郑子瑜、张志公、倪宝元、吴士文等都声称是读了《修辞学发凡》,才走上修辞学研究道路的。
§§§第一部诗话
《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它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欧阳修主张应当事理真实,即所谓“事信”,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反对只求好句而不顾事理是否真实可信。在“言语”方面,主张精工雕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在言与意、事理与好句之间的关系上,则主张“意新语工”。
最著名的游记散文集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也是我国最著名的游记散文集,由明末徐霞客30余年游历所记而成。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尽艰辛,对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徐霞客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书,文字清新脱俗,描物细腻,是游记散文之佳品,历来得文人学者的喜爱和重视。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也是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而不按照时间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为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最大的史话
中国最大的史话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编写的《中国历代史话》。全书按纵序排列,共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3部史话,堪称一部大型的中国通史。
全书内容生动,避免了概念化和抽象论述,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可谓完美实现了吴晗先生要将历史知识变成“人人都能享受并从中得到鼓舞的东西”的愿望。
最长的活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格萨尔王传》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文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据鲁迅说,《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1920年出版了胡适所撰写的《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该诗集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和第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胡适无疑是第一个白话文诗人,《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内容丰富,形式上也展现出新鲜的气息。
§§§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
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出版,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白话文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却非《女神》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