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24

第24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2章第8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但这

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

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开始便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起的。其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先驱者有柳开、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柳开首举

“尊韩”的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王禹

翶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

顺”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

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

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

当时影响不大,而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西昆派华靡文风却开始泛滥。于是继起的穆

修提倡为道而学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

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稍后的石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

,“蠹伤圣人之道”。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

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翶外,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

就都不高。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先是范仲淹在仁

宗天圣三年提出的改革时弊政纲中,主张改革文风。天圣七年、明道二年,朝廷两次下诏申

戒浮华,提倡散文。由于朝廷表态,主张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他们频繁往来,相互唱和

,一齐向文坛积弊发起了空前有力的冲击,显示出浩大声势。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发挥“治

物之器”的作用,反对拟古和“雕锼以为丽”(《上李舍人书》、《上宋舍人书》、《原文

》)。尹洙摒弃骈文,致力写作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设官采

风的重大作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

,提倡“道德胜而后振”(《上孙冲谏议书》)。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传统,

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平淡

”高境。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

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欧阳修在文学变革中起了巨大作用。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水(今属江西)人,

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父早亡,

幼时家贫。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仕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等人声气相通,提倡文学变

革。景皊初入京后,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庆历年间,再度积

极参与

范所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复又长期贬外。至和年间入朝,逐渐上升至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等权要职位。晚年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这大抵是因为欧阳修虽主张政治

改革,但态度比较稳健,以为王安石激烈变法流弊甚多。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这一场文学变革作为

宋王朝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既与当时政治方面的改革相互关联,又是自上而下、依靠政

权的力量推进的。领导这种性质的变革,当然需要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而欧阳修具备这一基

本条件。其次,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的人

格修养既为重视道德节操的士大夫所尊重,同时他又喜扬人之美,并利用其知贡举的权力地

位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集

团性的力量,从而更便于扩大影响,推行他们的主张。还有一个直接和 浅V匾囊蛩厥牵?

欧阳修不仅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在诗歌、散文、词的创作方面有特出成就,而且在

当时的条件下,他还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包容性的文学主张。

欧阳修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第一,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

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第

二,阐明理论,指引革新。他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

能代替文,主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他论诗重视美刺劝戒,触事

感物,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推崇

杜甫,赞赏李白。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

的文论、诗论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第三,改革

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欧阳修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贬斥险

怪奇涩和空洞浮华的文风。第四,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写出了许多优秀散

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畅宛转,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

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

韩诗的险怪和生僻。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才,把一大批

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

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

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王安石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

出文章的内容应有关“礼教治政”,“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上人书》等)

。他一再痛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取材》)的倾向,在诗歌方面独尊杜甫。曾巩、

苏辙、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而领导这次运动取得全胜的是苏轼。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

领袖。他提出诗文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号召作家

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但他很重视文学

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 烙瘢杂卸郏洞鹆蹉娑疾苁椤返龋K?

又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

点,指导当时的创作。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被称

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

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做出了贡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

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

,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

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

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

思想上的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