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27

第27章 诗界革命

第2章第11节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产生

诗界革命是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诗歌改良运动就是梁启超等所谓“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发生,是改良运动的需要,也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进一步的发展。早在同治

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

写我口”。光绪十七年(1891),他在《人境庐诗草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更直接称自己的创作为“新

派诗”。但是,黄遵宪的这些主张,一时还未能发生广泛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前一两年,梁

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这时所谓“诗界革命

”或“新诗”,确如梁启超所批评,只是“颇喜寻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但诗界这种尝试,

反映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要求,并试图解决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还是有一定

意义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著《饮冰室诗话》,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

判“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认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这是“诗界革命”的一个发展,它要解决

的虽然仍是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但它却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一个概括和理想

诗界革命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思想提出以后 杆傩纬闪艘桓銎木呱频?

新诗潮流,涌现出一批新派诗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蒋

智由等,便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新民丛报》在1902年到1904年间开辟了“诗界潮音集”

专栏,先后刊载了新派诗500余首,作者达40余人。这些诗歌初步显示了“诗界革命”的成

绩。最初,新派诗人的创作只追求形式上的“新”,把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生硬地搬用到

诗作中,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性。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文学革命的真缔不仅在于变革旧形式

,更重要的是变革旧内容,作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后期诗界革命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说:“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

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又

说:“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

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他总结前期诗界革命的缺点,认为一在于“寻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二在于“不备诗家之资

格”,因而,将“新意境”放在第一位,这就纠正了前期的形式主义偏颇。诗歌不同于政治

宣传品,提出“意境”这一概念来,更加切合诗歌的艺术特征。但是,形式是和内容相联系

的,新内容必然要求嬗变出新的形式。梁启超强调“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也有其片面

性。

诗界革命的作者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取法西方。梁启超说:“欧洲之语句意境,甚繁富而玮异

,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他表示要“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诗料。

”(《夏威夷游记》)康有为也说:“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这些意见反映

了新派诗人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但是,梁启超强调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和“旧风格”

谐和,避免不伦不类,出现“移木星、金星之动物以实美洲”的状况。

当时,音乐创作受到关注。在此影响下,黄遵宪写了《军歌》、《幼稚园上学歌》等“新体

”诗。对《军歌》,梁启超大为赞赏,认为其精神雄壮活

泼,沉浑深远,其文藻为二千年所未有,誉为“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光绪二十九年

(1903),《江苏》杂志发表的几首歌词也得到梁启超的肯定,视为“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

。他认为,有韵之文和音乐的结合是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清朝统治以来,这一传统中断,

因而,文学对国民的影响也就因之隔绝。他希望有志者勇猛精进,“调和之以渊懿之风格,

微妙之辞藻”, 〕晌泄纳勘妊呛兔侄佟保ā兑沂啊罚*?

这一时期,民间歌谣体也得到了重视。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期间,

黄遵宪向他建议,刊物发表的诗歌应“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

,或九言,或长短句,名之为杂歌谣。梁启超接受了这一建议,除刊出《爱国歌》、《新少

年歌》等歌词外,又发表了《粤讴?新解心》和《新粤讴》等作品。对于这些新创作的歌谣

,梁启超赞美其“芳馨怫恻,有《离骚》之意”,称其作者为“文界革命之骁将”。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

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

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

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

嘉应州(今梅县)人。当过20多年的外交官,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诗歌创作方

面,他坚决反对拘守六经,摹拟古人的宋诗派和同光体。他在自己的诗中批评道:“俗儒好

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人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

造丛罪愆。”在批判旧诗传统的基础上,他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创作原则,强调写诗要能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他主张诗人只有走出书斋,了解生活,才能写

出好的作品。他写道:“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黄遵宪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于政治风云、民族战争、异乡情趣、声光化电等,无不

涉猎,用艺术手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

人民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民族义愤。他写的《逐客篇》揭露了美国

掠夺华工、虐待华侨的罪行。《冯将军歌》赞扬了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部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

的英雄事迹。《台湾行》则以十分沉痛的心情描写了台湾人民失去祖国的痛苦,热烈地歌颂

了他们高昂的爱国热情。黄遵宪还擅长写长诗,《美国留学生感赋》、《纪事》等诗均是千

言长篇,弥补了中国诗作缺乏长篇的不足。他的诗作在近代中国有“吏诗”之称,在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维新派的“诗界革命”虽然没有完全突破旧诗形式的束缚,实现诗 宓恼嬲夥牛诖?

作方向及内容等重要方面对中国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改革,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影

响。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诗人们继承了这些成果,继续借诗歌反映现实,使之成为宣传

共和革命的有力工具。秋瑾、章太炎、柳亚子,高旭、马君武等都曾发表过不少通俗晓畅、

脍炙人口的革命诗歌。尤其是以陈去病、柳亚子等为首的《南社》诗人,更是成绩卓著。他

们的创作实践,为五四时期的诗歌革命开辟了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