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2004400000020

第20章

第三个标准,迄今并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但采用迂回路线,通过外债余额与GDP的比率(一般参考安全数值是8%)进行换算,意味着外汇储备占到本国GDP的2.4%就可以满足本国对外清偿的需要。

以上述3个标准为参照,按3个月进口额计算我国需外汇储备约600亿美元,按15%的外债备付金计算约需300亿美元,再加上2.4%的GDP,约需200亿美元,综合三项,我国的理想外汇储备规模约在1100亿美元左右。而我们现在实际的外汇储备却达到了23992亿美元,高出参考值20多倍。由此可见;国外的热钱纷纷流人中国,等待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大捞一把,也不是捕风捉影了。

我们进入了负利率时代一利率

中央银行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6月11日,人民币存款余额为66.07万亿元;而2009年6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6万亿元,增长16%以上。从1996年算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息,虽然目前人民币利息已经很低,但是人民币储蓄余额却连创新高。“热爱”储蓄的中国人不情愿地步人了实际负利率时代。专家指出,投资机会的缺乏,以及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让中国人看起来比较偏爱储蓄。“中国正进入负利率时代。”虽然随着通胀压力不断提高,人们预期货币政策将再度趋紧,各种各样的预期亦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由于负利率导致的银行存款贬值日增,以目前66万亿元银行存款计,每年大约有1000亿元左右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

2010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2.8%,2010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10-10,超过3%的警戒线,创出19个月以来的新高。

而现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才2.25%,如果按照目前居民消费指数3.1010的水平计算,居民的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0.85010(即2.25%-3.1010)。导致居民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中国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

利率、汇率与税率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利率是指有价资产到期时的利息与资产现值的比率:

利率=利息/本金利率政策是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利率结构上。现实经济中利率的品种繁多,说明经济生活中利率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利率体系进行分类就形成不同的利率结构。如按借贷主体划分,利率包括银行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债券利率、市场利率等;按贷款行业划分可分为工业贷款利率、商业贷款利率、农业贷款利率等;按归还期限划分为半年期、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八年期利率;按利率计息周期划分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等;根据利率反映的实际水平分类又可分成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此外根据利率形成机制的不同,还有基准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在这些利率体系中,中国人民银行经常使用的工具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这些利率都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对这些利率的执行是强制性的,这些利率的调高或降低,反映的是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在市场经济中,这些利率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银根松紧的信号,它们是中央银行的重要金融杠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

利率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投资结构的变动。例如,利率的期限结构会影响投资的期限结构,如果长期利率过高,则会抑制期限较长的投资,相对增加人们对短期投资的需求;相反,如果短期利率过高,长期利率相对较低,则会刺激长期投资,使一部分投资需求由短期转为长期。再比如,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率被政府所控制,政府对不同的行业规定不同的利率,这种利率的行业结构也会影响到投资的结构。因此,通过调整利率的行业结构来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便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一般说来,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当经济不景气时,由于“管制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不足,投资低迷,从而加剧通货紧缩。利率管制已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993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了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目的。2005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在发达国家,金融部门和实际生产部门都比较发达。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利率和银行也实行过管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银行的其他管制都需要放松。从放开条件方面来分析,他们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所以并不需要有目的地去创造足够的条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是放开时机的选择,这类国家的利率放开后,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大。

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将利率调整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采取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再借贷市场的方式,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成分。同业拆借市场所形成的利率是可以反映宏观资金供求状况的,也是可以作为宏观决策当局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的主要参考变量。此外,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然后先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贷款的竞争,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实现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市场的基准利率基本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包括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等)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以及社会总供求,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储蓄(资金供给)和投资(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均有较大的弹性。从长期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利率一方面影响现期的投资活动,同时又通过调节储蓄而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利率的这一作用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大力发挥而成为其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认为,债券的市场大学问。

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下跌;如果利率下跌,则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与债券价格的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排上可以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选择,以期获利。

由此可见,利率的变动对投资规模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利率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决定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高涨时,尽管利率上升也很难抑制投资增加;当经济萎缩时,尽管当局压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再者,一国经济越发达,利率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在越不发达的国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严重,对经济也就失去调节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调整是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受到具体的法律约束,如果缺少这两个条件,盲目依靠利率杠杆的作用,其结果很有可能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失败。

爱因斯坦的世界第八奇迹——复利

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他相信的世界第八奇迹?”爱因斯坦说:“复合成长!”什么是复合成长?

所谓复合成长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利上加利再生利的一种增长方式。比如定期存款,将所得利息再存入银行之中,再生利息,这样不断滚存下去,银行存款不断增长,这就是复合成长。

我们知道,利息率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的比值。有年利息率、月利息率、日利息率,这些利率都只计算一次利息,所以它们又被称为单利;复利是和单利相对称的概念,它是指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之中再计算利息的计息方式,逐期滚利。民间有的叫做利上加利,还有的地方形象地称其为驴打滚,这种驴打滚的增长方式是非常惊人的。

假如你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为他在银行里存人5万元定期存款,假设年息是5%,当孩子25岁结婚的时候,存款是多少了呢?存款达到了16.9万元,已经够孩子结婚的全部费用了。

复利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本利合计=本金×(1+利率)“这种增长方式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增长方式是比较常见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为我的两个朋友刘刚与苏生分别找了两份工作。其中一个企业每年的收入是3万元,因为工作比较稳定,所以年薪基本上是固定的,没有涨工资的福利待遇;另一个企业的年收入是2.4万元,根据公司的合同规定,年收入每年提高5%。而且这两份工作都是签订的永久合同,可以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在政府工作的这位朋友与刘刚的关系近一些,所以让他在这两个企业之间优先选择。刘刚一看一个是3万元,一个是2.4万元,根本都没用思考,他选择了年薪3万元的企业。

刘刚的选择对吗?

刘刚和苏生是同学,他们的年龄刚刚都是30岁,他们都可以工作30年,那么咱们来算一算,看刘刚在30年里可以获得多少收入,苏生30年里可以获得多少收入:

刘刚的收入=3×30=90万元;苏生的收入=2.4×[1一(1+5%)30]/[1一(1+5%)]=159.5万元;由此可见,苏生在30年之内比刘刚多收入了69.5万元。说明刘刚的选择是错误的,他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看到5%的复合增长。5%看上去的确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不过是0.05而已,但是经过30年的增长,到他们退休的时候,刘刚的年薪还是3万元,而苏生的年薪已经达到了9.88万元。其实苏生的年薪在第六年就超过了刘刚:

苏生第六年的年薪=2.4×(1+5%)5=3.06万元。

根据统计资料,2009年美国的GDP是14.62万亿美元,增长率为2%;2009年中国的CDP是4.601万亿美元,增长率为9.0%。美国的经济规模大致相当于中国的3倍。假设我们彼此的经济都保持在目前的增长水平上,美国每年增长2%,中国每年增长9%,那么我们再经过大约15年左右的努力,经济总量就完全可以赶上美国。这就是复合增长的魅力。

我们国家现在的人口是13亿,目前的人口增长率是0.6qo,那么照此速度发展下去,20年以后人口的总数是多少呢?是14.65亿,0.6%!多么可怕的增长率!计算这种复合增长有一个有趣的法则,叫“72法则”,它是衡量资本复合成长速度的一个简便易行的工具,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数学公式:

资本增加一倍需要的年数=72/(预期投资报酬率×100)

比如上边说到的苏生的年薪,按照这个公式计算,我们看多少年可以翻上一番:

工资增加一倍需要年数=72/(5%×100)=14.4就是说,到第15年的时候,苏生的年薪就会翻上一番;30年之后,苏生退休了,正好工作了30年,30年之后的年薪我们已经算过,是9.88万元。根据上边的公式我们知道,15年的时候苏生的工资翻了一番,那么30年的时候,正好又在15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