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10

第10章 奇伟瑰丽的地理风情(9)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小年,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除夕,过年的前一天,俗称“年三十”。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除夕之夜也就意味着新年即将到来。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耕作文明。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 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 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为了便于记忆,人们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吴桥杂技

我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都是著名的杂技之乡。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河北的吴桥了。据吴桥县志记载,在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1958年,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始于元朝,在这之前,河南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京都由开封迁至北京,河北吴桥的杂技更加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吴桥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杂技之乡”。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共有449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等不下十多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每年秋收之后,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在黄镇(现属山东宁津县)有一个月的庙会。庙会期间,杂技、魔术的道具刀、叉、丹环等摆摊出售;狗、猴、蛇、熊任人选购。此时,杂技、魔术、木偶等各路艺人纷纷赶来,或切磋技艺,或拜师访友,或搭班组棚,庙会专为杂技行业所开,别有风趣。会后,各班各棚四散而去,近则天津、北京,远则闯关东,下江南,单凭一把飞叉或牵着一只猴子便远走天涯,漂洋过海,浪迹异国他乡,撂地卖艺,赖以谋生,这一古老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脚,变几套戏法魔术。有的孩子去商店粮站打油买醋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更是妙趣横生,吃糕点,信手拈来,新娘子空手一伸,颗颗喜糖满屋飞,新郎官空中击掌,支支香烟飞进手等等。

吴桥人喜爱杂技,这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西有大运河,东靠四女寺河,纵横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又是历兵战乱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类的小动物,浪迹江湖、卖艺糊口。

吴桥人练杂技的多,会杂技的多。传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行贿赂,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这天,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三百六十套戏法把戏。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目前,吴桥十个乡镇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人较集中的有沟店铺、于集、铁城等几个乡镇。据说范屯村仅有三百多户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异国他乡耍杂技,五十多人在国内省市级杂技团里担任主演和教师,村里还有杂技艺人和会杂技的农民、学生四百多人,像这样的村在吴桥不下五十个。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一种富于民间独特艺术风格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木版彩绘艺术珍品,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南方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相传元顺帝时,战乱四起,一个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霍玉堂避难来到杨柳青,看到了那成片的枣树林,这让他想起了他的看家本领——雕刻,枣树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于是,逢年过节就刻印些门神、灶王、钟馗来卖,以此来维持生活。杨柳青的人们也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绘画艺术因此得到发展壮大,到清代中叶,全镇已有近百家画庄作坊,从事年画创作的民间艺人达3千多人,以致形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国内闻名的年画之乡。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嘉道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杨柳青年画在清中叶先出现了两大派,即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的齐家和以表现小说戏曲为主的戴家,到清末,又出现了集两者之长的霍家,至此,杨柳青年画三大派形成鼎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一步步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规模最大的玉成号画庄。1958年,霍玉棠又与民间艺人韩春荣,张兴泽等联合成立了天津杨柳青画社,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杨柳青木版年画与中国传统的过年密切相关。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的特点是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再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了一种既有线条工力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的杨柳青年画所特有的格调。它多取材于旧戏、美女、胖娃娃等,构材丰富,线条工整,色彩鲜艳,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粉金晕染,富有装饰性,别具风格,为我国后来的版画艺术发展积累了借鉴经验。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门神、美人像、金童子、吉利画、祥禽瑞兽、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但喜庆吉祥始终是杨柳青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度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构成了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氛围。

一幅杨柳青年画,要经过勾、刻、印、画、裱五大工序。勾,即勾勒轮廓;刻,即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印,即将版样印在纸上;画,即在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裱,即将成形的图画装裱起来。每一幅画都要画师艺人亲自动手,画每一幅画都是一次独立的创作。奇异的是,通常人们画画都是坐在凳子上伏在桌子上,杨柳青年画却是要站立在地上往“门板”上画,画室里安了一排可以随意开合的门板,人们叫它“画门子”,印上了轮廓的宣纸贴在上面,作画的人就站在画门子前面一边画一边端详,一边端详一边画,什么时候端详的感觉完美了,什么时候收笔,一幅画下来,少则三天五天,多则十天半月,这叫一个工夫,杨柳青人心性细腻有耐力,不怕反复推敲,也不怕推倒重来,敬艺术如敬神圣,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活儿绝的原因。

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海内神异《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赡,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民俗、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内容的古代著作,被称为是我国远古社会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包罗之广,内容之奇异,历代书籍实属罕见。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山海经》是由几个部分汇集而成,并非出于一人之手,每部分的成书年代也不尽相同。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约21000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海外经》、《海内经》8卷,约4200字;《大荒经》及《海内经》5卷,约5300字。

整部《山海经》大约可分如下几部分:

一、《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共五篇,以山为纲,分南、西、北、东、中五个山系,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等,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在叙述河流时,必记载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这部分内容约占全书三分之二,是《山海经》中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

二、《海外经》共四篇,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

三、《海内经》共四篇,记载了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四、《荒经》共五篇,内又分为《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这一部分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此经是《山海经》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和最原始的一部分,大部分重要的神话材料几乎荟萃在这里,而这部分的写作时期可能比经中其他部分还早。

从“海外南经第六”起到最后“海内经第十八”的十三篇,简称为《海经》,和前面的《山经》即《五藏山经》合起来,总名之日《山海经》。

关于《山海经》的性质,历代说法也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刑法类,东汉班固把它列入术数类,《隋书·经籍志》将它归入地理类,至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清《四库全书》也把此书列入小说类,近代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可见《山海经》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而导致性质无定论的状况,至今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