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12

第12章 奇伟瑰丽的地理风情(11)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19岁那年,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这与封建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的道德规范相冲突,之后他在母亲的鼓励下,决心远游,这一年,他22岁。从此,直到56岁去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的游历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游历准备阶段。他主要是研读一些地理文化书籍,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年)至48岁(1633年)的游历前段,历时20年,他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年)至54岁(1639年)的游历后段,历时4年,他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时,已经51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可是回乡不久他就病倒了,病中,他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据说他临死前,手里还紧紧地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第四次出游。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天19个省、市、自治区。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艰难的游历生活中,还要记录所经历的事情和观察到的事物。就算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千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的考察纪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郑和七下西详

明王朝建立后,国力逐渐恢复,农业和工商业迅速兴旺繁荣起来。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大量的财富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而且还有大部分剩余可以销往海外,因此,发展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国增进往来和贸易,便成了全国上下一致的愿望。而且朱棣即位后,知道自己的皇位得自于侄儿手中,不太光彩,因此为了巩固统治和掩人耳目,便派遣使臣出访邻国,以宣扬国威,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声望。当然,出行的另一目的就是明察暗访他侄子朱允妓的下落,因为当年他率军进攻南京时,建文帝在城破时“不知所终”,有传说是到了海外,所以朱棣想让船队借出使之便寻觅建文帝下落,防止那些海外岛夷和逃居沿海岛屿的元末农民战争及靖难之役中的失败者与他联合起来反抗。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0年一?),原姓马,回族,小字三保,后世称之为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人。郑和出生于穆斯林家庭,父、祖都先后到过伊斯兰圣地麦加。郑和小时候就很爱听父亲讲述朝圣路上的航海故事,大洋上的搏击风浪和海外的奇异风俗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派沐英等平定了云南。年仅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后来又送给了朱棣充当侍童小太监。由于他聪明伶俐,因此很快赢得了朱棣的喜爱和信任。不久,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向他的侄子夺取皇位。这时,郑和侍从军中,经常出入军阵,参与战事,建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朱棣的更加信任,遂赐姓为郑,并改名为郑和,从此成为朱棣的心腹。

不久,朱棣取得了胜利,坐上了皇帝宝座,紧接着由于开篇所叙原因的驱使,明王朝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航行时代,而航行的领导者就是郑和。朱棣之所以挑选郑和担当此重任,一方面在于他勇敢、有胆略,是自己的心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郑和本人既信奉伊斯兰教,又在永乐元年(1403年)信奉了佛教,因而有利于和西洋各地的伊斯兰教徒或佛教徒交往,所以,朱棣便选择了郑和来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清晨,浩浩荡荡的船队终于出发了。船队眭]62只巨大的宝船和其他中小船只组成,总共有二百多只。其中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1000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整个船队包括27800多航行人员和将士,他们分工明确,分别管理着指挥、军事、财物、气象、航行、商务、翻译,人员的名称也多种多样,有旗军、勇士、阴阳官、舍人、通事、买办、书算手、医官、医士、火长、舵工、铁锚匠等,光是医官、医士就达180多人,平均每150人中,就有1个医务人员。每艘船上都载有足够的粮食、淡水、食盐、茶叶等日用品,以及作为交换用的铜钱、绸缎、瓷器、铁器等先进物品。此外每艘船上还配置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导航设备,如航海图、罗盘针等。总之,像这样分工细密、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的庞大船队,在我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在整个世界航运史上更是首屈一指。

船队首航直抵占城国(今越南顺化),占城国王骑着大象,在500名战士的簇拥下亲自迎接。国王随后在王宫举行酒宴款待他们。占城国的饮酒方法很特别,众人围在一个大酒缸周围,每人用一根三、四尺长的竹管吸缸里的酒,同时不断向缸里加水,一直吸到没有酒味为止。酒宴结束后,郑和用带来的瓷器、铁器、丝绸等物品交换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伽兰香。接着船队启程,到达满刺加(今马六甲半岛),郑和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海外基地,筑有庞大的仓库、坚固的栅栏,又有兵营守护,远离祖国的船队可以在这里集散货物,也可以在这里分赴各国,显然方便多了。离开此地后,船队又到达印度东南的古里等地。他们每到一地,就用我国的高级物品去换当地的胡椒、香料、象牙等土产。之后,船队便返航了,但在返航途中经过旧港时却遇上了海盗陈祖义(广东人)。他本是旧港的酋长,但经常在海上打劫船只。他听说明朝的宝船载着大批的宝物要经过时,分外眼红,于是表面上假装迎接,暗中却计划抢劫。郑和得到消息后,便命令船队准备好火炮、刀枪,严阵以待。入夜,海上 骤起风暴,陈祖义率几十艘小船袭来。忽然,只听得一声炮响,周围的大船便 迅速靠拢将他们团团围住。官船坚固且兵器精良,海盗们不是被炮石打死,就是乖乖的当了俘虏,陈祖义也被抓获,被送回国处死。1407年秋,郑和率领的船队结束了第一次远航平安回到了祖国。

很快,1407年冬,船队开始了第二次远航。这次他们首先到达的是暹罗国(今泰国)。暹罗国家在当时比较强盛,经常侵扰邻近小国。而当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到来后,暹罗国王看到中国力量如此强大,便慌忙派出使臣迎接,向中国臣服,并表示愿在中国的领导下不再滋扰生事,维护地方安宁,俨然成了中国的一个海外行省。之后,船队又到达了满刺加、柯枝、古里、锡兰等地。其中在锡兰时,该国国王见财眼红,诱骗郑和至国中,强行索取金币,并发兵抢劫船队。郑和得知虚实后,指挥步卒两干,出间道乘虚攻拔其都城,一举擒获国王、王后及其他大臣,然后起航将俘虏带回国内。后来由于明成祖宽厚,才把他们放回国内。

1409年,郑和率船队开始了第三次远航,这次航行中有19个国家派使臣随船到我国来,表示臣服。满刺加甚至是国王亲自带着王后、大臣共500多人前来,表示臣服华夏。

不久,又开始了第四次远航。这次船到苏门答腊时,这里正发生内乱,郑和帮助年轻的王子平定了内乱,苏门答腊也因此表示要永远附属于华夏。之后,船队又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并在这里获得了许多特产,如长颈鹿、斑马、鸵鸟等。

1417年和1421年时,郑和又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远行,其中还到了祖国宝岛台湾。

1432年,朝廷再一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这时郑和已经年过六旬,但仍不辱使命,到达了天方(今麦加)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并于1433年平安返回祖国。

回国不久,郑和便去世了。从1405年到1433年的29年间,郑和先后领导了7次震惊世界的远航,可以说,他作为一个卓越的航海家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海事业。

湖上笠翁李渔

李渔(1610—1680年),原名仙侣,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也署名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

李渔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这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早岁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考乡试均落第,遂不复作此念。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蓬衣垢食,自得其乐。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顺治八年(1651年)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后自创戏班,专事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他也乐此不疲,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也使自己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班主。康熙元年(1662年),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名,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晚年他又举家迁回杭州,“买山而隐”,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时常向友人求助,最终在穷困中死去。

李渔有着丰富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他非常重视戏曲文学,认为“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的戏曲论著主要存于《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在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他的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个字,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

此外,李渔的作品中,对茶事也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记载: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妆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俩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也作过仔细的研究。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的内容,否则必有奇文妙论。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