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15

第15章 奇伟瑰丽的地理风情(14)

杭州湾跨海大桥在设计中还首次引入了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复杂的水文环境特点,结合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确定了大桥总体布置原则。“长桥卧波”最终被确定为宁波杭州湾大桥的桥型。根据设计方案,大桥在海面上有4个转折点,从空中鸟瞰,平面上呈“s”形蜿蜒跨越杭州湾,线形优美,生动活泼。从立面上看,大桥也并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上下起伏,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各呈一拱形,使大桥具有了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状。

此外,杭州湾跨海大桥所独有的海中平台堪称国内首创。南航道再往南1.7公里,就在离南岸大约14公里处,有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海中平台,足有两个足球场面积。该平台在施工期间将作为施工平台,是海中施工的据点。大桥建成后,这一海中平台则是一个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观光台。平台上有一高高的观光塔,既可俯瞰波涛汹涌的大海,饱览海上风光,也可以一览大桥雄姿。整个海中平台以匝道桥连通大桥,距离大桥约有150米左右。

另外,这座海上“长虹”还将是我国第一座“数字化大桥”。科研单位将建立一套大桥设计、建设及养护的科学评价体系,把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数字化大桥”。整座大桥将设置中央监视系统,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对监视器,整座大桥上的一举一动都将在中央监视系统的“眼”中。这样,不仅大桥可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而且可随时掌握大桥整体的状况。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特别之处,是在设计时考虑到了两个安全因素:一是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安全因素,通常直段不能太长;二是桥下船舶航行安全因素,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保证桥梁各段的桥轴线与涨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这些也是桥形呈“s”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跨越杭州湾天堑的这条东方巨龙更加迷人。

杭州海跨湾大桥的建成创造了大桥之最:

1.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

2.杭州湾跨海大桥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为确保大桥寿命,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

3.杭州湾跨海大桥50米箱“梁上运架设”技术,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技术、同类地形地貌桥梁建设“梁上运架设”的新纪录。

4.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海区上部结构采用70米预应力砼箱梁整体预制和海上运架技术,为解决大型砼箱梁早期开裂的工程难题,开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二次张拉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工程“顽疾”。

5.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的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最大重量74吨,开创了国内外大直径超长整桩螺旋桥梁钢管桩之最。

6.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10公里滩涂底下蕴藏着大量的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开创性地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其施工工艺为世界类似地理条件之首。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它的建成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公里,从而也大大缓解了已经拥挤不堪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

深圳特区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香港,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带是滨海平原,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公里。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8%。北面和东北面多为山地和丘陵,重峦叠翠。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景宜人,降水丰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带有丰富的海产资源。深圳市耕地总资源2446.7公顷,水果种植面积9946.7公顷,林业用地7.97万公顷。盛产龙岗“三黄鸡”、南头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龟桔和龙华方柿等农副产品。栖息、繁衍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虎纹蛙、蟒蛇、猕猴、大灵猫、金钱豹和穿山甲等。

1979年的深圳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06元。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乐村,南临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脉,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平均7公里,呈狭长形。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目前,深圳是我国口岸最多和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我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深圳为中国内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地均产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贸出口总额稳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财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进出口总额占大陆七分之一,连续12年居大中城市第一,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国际机场为大陆四大机场之一。

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值居国内城市首位。

在区域结构上,深圳业已形成的“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旅游港口”的产业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区内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集中发展金融、物流、高新技术研发、软件、商贸等“软产业”,规划建设新型的都市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体现出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点。北面宝安、龙岗两区以“硬产业”为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进关乎全市经济发展前途的大项目、基础工业项目。东西两翼利用山海等资源优势集中发展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

深圳拥有完备的公益文化设施,文艺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产业在深圳正在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四大支柱产业”。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新闻出版业、广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娱乐业、体育业、旅游业、广播影视业等一批骨干文化产业,其中印刷、媒体、旅游等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深圳是充满阳光和现代气息的年轻现代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2004年12月,历时半年多的“深圳八景”评选活动揭晓,大鹏所城、莲山春早、侨城锦绣、深南溢彩、梧桐烟云、梅沙踏浪、一街两制和羊台叠翠在31处候选景观中脱颖而出,共同组成新的“深圳八景”。

深圳不但具有现代化的都市和辉煌的改革史,还具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在南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证明至少6千年前,深圳就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从远近闻名的中英街到古代军事堡垒大鹏所城,从清代民居建筑客家围屋到南宁少帝陵、天后宫等,深圳总共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明珠香港

香港地处华南沿岸,在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组成,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之一。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西面与澳门隔江相对。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夏天炎热且潮湿,冬天凉爽而干燥,五月至九月间多雨,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风较多的季节。

自秦朝起,香港就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国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给英国成为殖民地。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而且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香港有美丽的夜景,从启德机场晚上抵达香港的飞机上,可以看到香港万家灯火的繁华景色,恍如黑夜中的明珠,因而香港有“东方之珠”的别名和美誉。这个称号起源于1970年代,除了形容香港之美,也形容香港经济之繁荣。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除了烟、烈酒和动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对其他进口物品征收关税。香港的经济素以自由贸易、低税率和少政府干预见称。香港连续多年被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经济的典范。香港是亚太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拥有邻近很多国家和地区是不可替代的优越地位。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知名的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集装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统以铁路、小轮、公共汽车等组成的运输网,几乎伸展到港内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国际商港,航运业发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个港口有航运往来,形成了以香港为枢纽,航线通达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运输网络。从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条航线。香港也是进入内地经商和旅游的大门。2005年,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的次数约627075‘人次,外地旅客经香港进入内地的次数共400万人次。每日有128班轮船、约100班航机、超过400班列车及40200架次的车辆穿梭香港和内地。

作为国际的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金融机构和市场紧密联系。政府的政策是维持和发展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管制度、基础设施及行政体制,为参与市场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持金融及货币体系稳定,使香港能有效地与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竞争。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网络,因此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资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

另外,香港还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中国内地及亚太其他地区关系密切,是亚洲最多国际公司设立地区办事处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欢迎的旅游地点之一,也是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的热门地方。

世界窗口澳门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由澳门半岛、凼(dang)仔岛、路环岛和路凼城四部分组成,在总面积29.2平方公里上共生活了50多万人,这也使澳门成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澳门北与广东省的珠海市拱北连接;西与同属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面与香港紧邻。因受海洋和季风影响,澳门的气候具有温暖、多雨、湿热和干旱季明显等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它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所以称“澳门”。而澳门葡文名字则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即妈祖,她又名娘妈。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门南方,由果亚亲王管辖,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1640年,当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后,因澳门未曾投降于西班牙,于是被授“天主圣名之城”的称号。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1844年9月,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国交澳门地租并占领关闸。1851年,葡萄牙占领凼仔岛。1863年,侵占塔石、沙冈、新桥、沙梨头和石塘街。1864年,再占领路环岛。1879年,占领龙田村。1883年,葡国占领望厦、荔枝湾、石澳及青洲。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1896年,葡萄牙企图再占领附近的大小横琴岛,但未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葡萄牙属中立国所以没有被日本占领。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确定澳门为旅游区,特准设赌。同年11月澳门政府颁布《承投赌博娱乐章程》。1974年4月2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国的领土。中葡两国政府于1986年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共四轮谈判,并于1987年的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自16世纪澳门被葡萄牙租借至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这400余年间,澳门成为联系世界的重要窗口,在中国与欧洲各国民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时,欧洲的宗教、文化、技术、产品,经由南亚传入澳门,再传播到东亚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澳门经济的发展。此外,东西文化的融和共存也使得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的天主圣堂,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沿岸优美的海滨胜景。

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这里曾经是宗教文化中心,既有儒、释、道等古老的中国宗教,也有后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在澳门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妈祖在这里都有保留,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是东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