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18

第18章 独领风骚的著名人物(3)

董仲舒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备受重用,但是,由于他不满丞相公孙弘在皇帝面前的阿谀奉承,便出言讥讽,从而为公孙弘嫉恨,所以很快便被排挤,不久即贬为江都相。但他并不在意,相反在此期间他继续刻苦钻研《春秋》,并以《春秋》中所记载的灾异来推断阴阳五行学说,而且推断得相当准确,并因此而著有《灾异之记》一书。这时恰好辽东地区的汉高祖刘邦的祠庙发生了火灾,庙堂损毁严重,于是便有人告发董仲舒,认为其所著《灾异之记》中有诽谤之词,并将其所著之书偷盗出来,上奏给皇帝。皇帝召诸儒生出示其书,其中有个名叫吕步舒的人,是董仲舒的弟子,他不知道这是他老师的书,便说这书有诽谤之词,应当从严治之。于是董仲舒便被投到监狱里接受审讯,按照法律应当被处死,但皇帝念其以前的功劳便将之赦免,并将其转为胶西相。胶西王知道董仲舒是当世大儒,非常有学问,因而对其相当尊重。但是胶西王是个心狠手辣的人,许多朝廷任命的官员在他治理的王国内惨遭他的暗害,所以,董仲舒害怕再遭不幸,不久便不再当官,专心在家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发愤著书的司马迁

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文化学术事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他的不朽著作《史记》。司马迁(公元前l 35一公元前93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陕西韩城县)龙门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皇朝专管文史星历的太史令,熟悉历史,

通晓先秦诸子学术,曾次第旧闻,裁剪论著,撰写一部记述先秦至汉朝事迹的著作,但是没有完成。司马迁十岁后随父亲到长安学习经史,曾听过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家的讲学。二十岁时开始旅行全国,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流域,不久又以天子近臣“郎中”的身份奉使到过今四川、云南一带。还随武帝到各处巡幸,游览名山大川,考察风俗,访问古迹,采集传说,为将来著述史书打下了基础。父亲去世后,他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在此期间,他饱览了大量的皇家藏书,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编订了《太初历》。同年,他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将军李陵败降匈奴,武帝闻报盛怒,群臣皆罪责李陵,只有司马迁为其辩解,称李陵事亲孝顺,与士人结交守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战败是因为寡不敌众,不应受到谴责;他之所以没有战死而降敌,是为了将来有机会立功赎罪,报效汉朝。武帝被其言触怒,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家贫,财产不足以赎罪,亲友又不为上言相救,他本来想自杀,但为了《史记》一书的撰写,忍辱受刑,在狱中继续发愤著书。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他遇赦出狱,任中书令,先后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倾注全部心血,终于完成了这部闻名于世的史学巨著,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被称为《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严密的通史著作,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西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战国、秦汉的历史尤其详细。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十表(帝王将相年表)、八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三十世家(诸侯、王事迹)、七十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共130篇,52万字。这五种不同的体例相互配合,广阔地反映了三千年社会历史面貌。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中心,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就社会阶层来说,从帝王将相,至游侠医卜;从疆域来说,近至祖国山川,远至朝鲜、大宛;对汉以前的典章、文物、政治、经济以及天文、地理、民情、风俗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史记》的取材相当丰富。司马迁具有广博的学识,又能利用职务之便,博览皇室藏书和朝廷的律令典籍,从古书、档案中多所采摘,并增添了自己亲身采访、实地调查的材料。司马迁在整理历史材料时,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如《殷本纪》中所叙之殷代先公先王,经近代发现的甲骨文对勘,差错甚少,可见《史记》中引用材料基本可靠。更重要的是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而且叙事简明,文笔生动。在书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王侯世家、贵族公子、大小官员,而且以饱含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和项羽的事迹。“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将陈胜领导的农民战争同商汤灭夏、周武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和历代统治者对陈胜的污蔑大不相同,说明司马迁的进步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在《封禅书》、《货殖列传》中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虐、奢侈、愚昧,连汉武帝求神仙、信方士等事都给予冷嘲热讽。

《史记》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通史,它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分别归类于一百多个历史人物传记中,又于八书中总叙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这样,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汉代以前,曾出现过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但就记事的久远、内容的广泛、史事的翔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备来看,都不如《史记》。鲁迅曾评价说《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于司马迁晚年生活的特殊情况,《史记》成书时未经认真修改,书中虽有不少缺失和错误之处,但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史学专著,司马迁也不愧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投笔从戎的班超

班超(32—102年),字仲升,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固之弟。自幼有大志,不修细节。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广涉书籍。永平五年(62年),班固被召进京任校书郎,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因家贫,班超为官府抄写文书以供养母亲。但抄书很枯燥,收入又很低微,有一次,班超抄书抄得心烦,便投笔叹日:“大丈夫应当像当年傅介子、张骞那样到域外去建功立业,博取封侯晋爵的荣耀,岂能整天在笔墨之间虚耗光阴!”别的抄书人并不理解且嘲笑他。班超曾请人为自己相面,那相面人说:“你这位先生,虽然现在是一介布衣,但将来肯定是要在万里之外封侯晋爵的啊!”班超问为什么,那相面人说:“你生得燕颔虎颈,燕能飞、虎食肉,这是万里封侯面相啊!”

汉明帝曾偶然向班固问起其弟的情况,班固说班超正为官府抄写文书,获取佣金以供养老母。明帝就让班超也担任兰台令史之职,但不久班超无缘无故地被免职回家。然而班超此时已经名声在外,永平十六年(73年),国戚窦固第一次领兵出征匈奴时,就征用班超为假司马,即代理司马,从此班超开始了他立功域外的生涯。

由于班超在与匈奴的作战中,率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立了许多军功,窦固觉得他很能干,就派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诸国,联络西域各地的君长,说服他们脱离匈奴,亲附东汉。

班超与郭恂带了三十六名随从,首先到达鄯善国。当时鄯善国因刚失去匈奴的依靠,又慑于东汉的军威,所以鄯善王起初对班超一行的招待很是周到,但后来却突然冷淡下来,班超立刻就判断出是匈奴的使者也到了,便诈问侍者道:“匈奴使者已来数日,今在何处?”侍者突然之间被问,不知所措,遂据实相告。、班超于是与随行人员商议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时有人提出要让郭恂一起商议,但班超认为郭恂是文官,胆小怕事,恐怕会泄露机密,便没有让他知道。商议之后,班超便率领众人直奔匈奴使者的驻地。当夜月黑风高,班超先是令十人在营后埋伏,要求他们见到火光就鸣鼓大喊,其余人则随班超从正面发动攻击。紧接着,班超就顺风放火,杀入大帐,当场手毙三人,随从则奋力杀掉帐中匈奴使者和卫士共三十余人,其余匈奴兵大多被火烧死。第二天,班超提了匈奴使者的人头去见鄯善王。在班超的晓谕下,鄯善王决心归汉,让一个儿子到汉地当人质。初战告捷,窦固把班超立功之事上报朝廷,明帝于是正式任命班超为军司马,专门去联络西域各国。

班超率领随行人员沿昆仑山北麓由南道到达于阗,当时于阗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称雄南道,而匈奴亦遣使监护其国。班超到了于阗,于阗王礼仪甚疏,并听信妖巫之言,强索班超之马祀神。班超佯许之,令巫自来取马,及巫至,班超斩其首以送于阗王。于阗王慑于班超在鄯善的威名,乃杀匈奴使者,归附东汉。班超从于阗继续西进,到达疏勒。当时疏勒王已被倚恃匈奴的龟兹王所杀,由龟兹人兜题来充当疏勒王。班超派手下一个名叫田虑的人前去招降,田虑一到疏勒就擒下毫无戒备的兜题。班超随后赶到,召集国中文武,谴责龟兹王无道,并立已故疏勒王的兄子忠为王,疏勒国大为欢喜。

第二年,汉明帝去世,焉耆国趁汉朝国丧,攻杀了汉西域校尉陈睦。龟兹、姑墨也连连发兵攻打疏勒。班超亲自坚守盘橐城,和守疏勒王城的忠相互呼应,坚守了一年多。可是,朝廷认为都护陈睦阵亡,怕班超独木难支,就下诏书命班超回国。班超刚离开疏勒,疏勒的都尉黎弁就自杀而死。到了于阗,于阗王公官吏都哭着说:“大汉使者就像我们的父母,真的不能离开啊。”纷纷抱住班超坐骑的腿不肯放行。班超大为感动,竟不顾诏命,调转马头,又奔回疏勒。

疏勒自班超离开之后,又投降了龟兹,并和尉头国沆瀣一气。班超回来后,立即逮捕反叛者,并出兵攻打尉头国,杀敌六百余人,使疏勒重新安定下来。然后班超一鼓作气,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四国兵力共一万多人马,攻打姑墨国的石城,大获全胜。班超遣使报捷,并请求朝廷发兵支援。朝廷于是命假司马徐干带一千人马来援。班超很快又打了一个胜仗,并再次上书要求去宣慰乌孙诸国。此时的皇帝是汉章帝,他正式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并颁赐鼓吹幢麾,以壮声威。过了数月朝廷又加派和恭等人率八百军士来援。至此班超终于击败了叛乱,打通了西域南线,收降了莎车、姑墨、温宿等国。

在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时,月氏国王派遣其副王谢率兵7万进攻班超。当时汉军人少,一时甚为惊恐。班超告谕部下说: “月氏兵虽多,然千里逾葱岭而来,非有运输,何足忧耶?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谢攻超不下,四处抄略又无所得。班超估量其军粮将尽,必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在要道上。谢果然派人向龟兹求援,结果全被汉伏兵击杀。班超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谢,谢自知已无出路,就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汉军放他们生还。班超同意其请求,将他们放回,此后月氏岁岁朝贡。

永元三年(91年),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主力西迁,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永元六年(94年),班超终于以全力出击焉者国,焉耆国据险顽抗,班超在土人向导的带领下,直插焉耆都城,诱斩了焉耆王和尉犁王沉,把首级送到洛阳献降。至此,西域大小五十余国全部归属汉皇朝。班超也因功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年逾七十,在西域也有三十年时间了,因年老思乡,而且儿子班勇已经长大成人,但还未见过中土,因此上疏请求回到家乡。皇帝很快予以批准,于是班超便携全家回到了洛阳,后被皇帝封为射声校尉,但不久病重,在当年九月去世,享年71岁。

求贤若渴的曾操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安徽毫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买官至太尉。史称曹操“少机警,有权术”,并有“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志向。因此,他虽然出身宦官家庭,却与腐朽宦官势力决裂,投向新兴世家大族一边,以敢于同宦官斗争知名,受到士大夫的好评。名士桥玄赞许他为“命世之才”,说能安天下者即曹操;另一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建安三年(198年),袁术军中发生叛乱,曹操问司空掾属何夔:“你相信有这件事吗?”何夔回答道:“袁术无信人、顺天之实,而希望得到天人之助,这是不可以得到天下的,失道之主,连亲戚都背叛他,何况左右部下!依我看,袁术军中发生叛乱是很自然的事情。”

由于曹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探求各种人才。官渡之战后,他尽可能地多延聘冀、青、幽、并四州的名士做官,一方面使人心归附,另一方面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由于曹操唯才是举,求贤若渴,许多士人都慕名投奔曹操。

荀或是颍川大族荀淑之孙,聪明好学,被人称为有“王佐之才”。起初他在袁绍手下任职,后来发现袁绍心胸狭窄,不能成就大事,便于初平二年(191年)投靠了曹操。曹操与荀或交谈后,心中大喜,说:“这真是我的张良啊!”曹操非常重视荀或,他长年在外征伐,将后方军政大事都交给荀或管理。荀或足智多谋,多次帮曹操渡过危险,转败为胜。官渡之战时,曹袁相持不下,而曹军势弱,军粮又将尽,曹操也有些动摇,打算退回许昌,便写信与留守的荀或商量,荀或立即回信,清醒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这时恰似当年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先退者将败”,鼓励曹操坚持下去,不能退兵。在荀或的劝阻下,曹操坚定了取胜的信心,又用许攸之计,袭击乌巢,火烧军粮,终于大破袁绍。官渡之战后,曹操一再上表称赞荀或,说“天下所以安定,荀或功勋卓著”。曹操信任荀或,荀或也尽心竭力地帮助曹操,他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都被曹操重用。

郭嘉与荀或同郡,他才华出众,很有眼光。起初投奔袁绍,后发现袁绍处事不明,优柔寡断,尤其是袁绍不会用人,使有识之士无法施展才华,便转投曹操。曹操与之谈论国家大事,郭嘉谈吐不凡,曹操高兴地说:“使我成就大事的,一定是此人!”郭嘉也很高兴,说:“这真是我的主人!”曹操于是任命他为司空祭酒。郭嘉随曹操征讨四方,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他的许多建议都被曹操采纳。曹操说:“只有奉孝(郭嘉的字)最知我的心思。”征乌桓后,郭嘉不幸病故,曹操非常伤心,感叹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他亲自上表献帝,请为郭嘉增加封赏。曹操还给荀或写信说:“郭嘉没有活到四十岁,可我们在一起共事却有十一年。.许多危险痛苦都是一起度过的,他通达事理,对世事看得很透彻。我很想把身后的事业都托付给他,哪里想到突然失去了他,真叫人悲痛伤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大败,他惋惜地说:“如果郭奉孝在,我就不会落得如此地步!”

曹操对荀或的侄子荀攸也非常器重。他与荀攸谈话后非常高兴,说:“荀攸不是普通的人,我能与他商议大事,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他任命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命荀攸为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