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51

第51章 叹为观止的科学技艺(2)

儒家:这一时期极为兴盛的一大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强调“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张“德政”和“仁治”。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影响力已经十分巨大,却不为当时统治者所重。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尊崇儒学,虽然统治者们只是利用儒家思想为其服务,并不准备将“德政”和“仁治”付诸实践,但无疑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刻。

道家:另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墨家:战国时红极一时,但在秦汉后趋于消亡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力量从事。

墨家组织严密,其领袖被称为“巨子”,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汤蹈火,以白苦励志。同时墨家对=F科学也多有研究,尤其擅长于守城器械的制造(这与其主张非攻的思想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法家:这一学派因为主张“以法治国”而得名。春秋时期的管仲与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但必须要认识到的是法家所说的“法”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法”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是不同的,将两者做简单的混同是绝对错误的。)

兵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等。

名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著名的“白马非马”之论便是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流传下来的典故。名家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等。

阴阳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于诸侯之间,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纵横之名由来于当时所奉行的两种:大的外交策略——合纵与连横。战国之时,两大强国秦国和楚国分别位于西边与南边。各国将依附秦国称之为连横,而将联合楚国称之为合纵。

杂家:出现于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杂家本身并无明确的思想,只是因“兼儒墨、合名法”, “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吕不韦本人也是杂家的代表人物。

农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并且认为学者和官员也应当亲身参加农业生产,这一学派同时也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保存。代表人物有许由。

小说家:《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十家之一,班固称他们“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金缕玉衣

玉衣是流行于汉代的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从艺术角度来说也是旷世难得的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因此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因此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代陵墓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东汉末,曹操等政治家开始提倡薄葬,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曹操本人是一位薄葬的提倡者,与他这位奢侈的亲戚不同),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t寺,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则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做成鞋状。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也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有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皇室贵族为使其尸体不朽,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金缕玉衣,已经是十分珍贵的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南)人,东汉史学家,《汉书》作者。其父班彪也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续补《史记》。班固16岁时入洛阳太学,用功苦读。父亲班彪过世后,他随母亲回原籍安陵居住,决心继承父亲的史学事业。这是班固开始修撰《汉书》的开始。公元63年,班固因为被人告发“私修国史”,被逮捕入狱。其弟班超驰赴洛阳,上书汉明帝,陈述父亲与兄长著史心志,扶风郡也将书稿送至。明帝见而奇其书,诏旨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参与修撰《东观汉纪》,成列传、载记28篇。迁郎官,典校秘书,汉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公元79年,汉章帝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班固奉命撰集当时的议论,成《白虎通德论》,或称《白虎通义》,这是皇帝亲临裁决的正宗经学的结集。公元89年,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兵匈奴。公元92年,窦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班固也为仇家借机罗织罪名被捕,死于洛阳狱中。

班固写《汉书》,约自公元一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20余年。他死时,《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最终由其妹班昭和马续完成。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刘邦到王莽时期230年间的史实。包括本纪十二篇,记述了高、惠、高后、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十二世的大事;表八篇,其中六篇王侯表是分合增减《史记》有关各表而成,《百官公卿表》记载了秦汉的官制和西汉将相大臣的迁免死,《古今人表》分九等谱列远古至秦楚之际的历史人物;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全书基本沿用《史记》体例,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并创立《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瞩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

《汉书》既记载了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及长安的兴建沿革,又保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汉代长安的最主要史籍之一。

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班固《汉书》的一大特色是“断汉为史”。班固之所以要“断汉为史”是因为他认为司马迂的《史记》“以汉代继百王之末”,不能表现出大汉的功业,他认为大汉完全可以独立成一史书(班固这一 思想也是受到了其父班彪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家,班固也同样有着“实录”精神。虽然他创作《汉书》是为了歌颂大汉的功业,但他在书中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汉代封建统治的 阴暗面。

将《汉书》放在当时的社会思想背景和史学发展的纵向来考察,它都是一 部卓有成就的巨著。由于有《史记》、《汉书》两部巨著,中国传统史学乃得以树立起其宏大的规模,相当成熟的体裁、体例,在总结历史盛衰、反映社会生活以及叙事能力上均已经达到极可称道的高度。

造纸技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纸,而且经常会把造纸术和蔡伦联系起来, 但把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则是一个误会。蔡伦对于造纸术的革新,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促进了纸的普及,在纸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他确实是个革新者,而 不是首创者,当然其革新的意义绝不亚于发明,蔡伦也完全担得起后人的赞誉。

在纸出现之前,我们先人用于记录信息的载体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文字出现之前,先人们结绳记事,在文字出现之后,先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甲骨文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器上也刻上了文字以记录信息。竹简木牍和绢帛也开始进入到人们用于书写的领域。但是上述这些载体,或者太过笨重不便携带,或者可记录的信息过少,或者成本过于昂贵,这些都导致了书籍与知识流传的困难。纸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些状况。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了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了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的麻纸。另外,还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出土了西汉的麻纸,这些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实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进入东汉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蔡伦总结先前的经 验,改进了造纸的方法,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制造出了质量更好,成本更便宜的优质纸张。因为蔡伦曾经被封为“龙亭侯”,因此利用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法制造出来的纸张被人们称为“蔡侯纸”。随着纸张质量的提高以及制造的方便,纸开始逐渐替代其他材料,成为人们书写与记载信息的主要材料,而且在以后的时间中,对纸的改进也是从未间断。

蔡伦对造纸的贡献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推动了纸的大规模应用,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蔡伦这位在造纸术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

蔡伦,字敬仲,生于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卒于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青少年时入宫,成为宦者,后卷入宫廷斗争。蔡伦所依附的一派在斗争中曾取得暂时的胜利,蔡伦也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干石,地位与九卿等同。随后蔡伦又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对造纸术的改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后来蔡伦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自尽而亡。候风她j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在《后汉书·张衡传》里详细记述了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根据史籍记载,我们可以很明确知道这台仪器是用来侦测地震的,但是关于它的名称,却还是存在一些分歧。一种认为候风地动仪包括了候风仪和地动仪两种仪器, “候风仪”是用于测风的,“地动仪”才是用于测地震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候风”,即是“候气”,古人认为地震是由于地“气”变动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风地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