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53

第53章 叹为观止的科学技艺(4)

而在生活中,王羲之也是一个从容随意的人。东晋时期,社会上门阀观念很强,婚姻讲求门当户对,高门大户必找高门大户结姻亲。王羲之的家族属于当时一流的大士族——琅琊王氏,因此来王家挑女婿的富贵人家很多。王羲之二十岁左右时,另一家大土族的成员,当时官居太尉的郗鉴来王家挑女婿,王氏家族的很多青年人听说太尉家要来挑女婿,纷纷把自己好好打扮一番,希望能被选上。只有王羲之,好像啥也不知道似的,悠游自在地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东西,一手比划着衣服。郗鉴的家人把自己在王家的所见告诉郗鉴后,郗太尉觉得躺在东床上的那位不动声色的年轻人正是自己要选的好女婿,于是最后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后代人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集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帖》、《初目帖》等为最。而在这些优秀作品里《兰亭集序》又是名声、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品。

《兰亭集序》创作于王羲之的中年时期,创作的背景也充满艺术的气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当时的众多名士,曾在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到会的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这次兰亭聚会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曲水流觞,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聚会临近结束时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泼墨,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篇《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评价,在书法史上更是一座奇绝的高峰。

刘勰和《丈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朝宋齐梁时期,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前后,约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或二年(520—521年)左右,祖籍为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刘勰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官僚出身,居于京口,到刘勰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由于刘父早死,家境贫困,刘勰在定林寺跟着和尚僧祜生活了十多年,帮助僧祜编定佛教经藏。梁武帝时,经当时的史学大家沈约推荐,曾担任过一些并不十分重要的闲散官职。

大约在其三十多岁的时候,刘勰开始撰写自己的代表作《文心雕龙》。在书的序中,刘勰说他因梦见孔子有感,于是开始《文心雕龙》的撰写。刘勰生活的时代,豪门世族过着淫靡的生活,而受此影响,当时的文风也是浮靡的。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有着匡正当时文风的目的。

“文心”的意思是指“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爽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爽”的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着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两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是全书的纲领,这部分的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这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这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最后还有一篇作者白叙其创作此书动机、态度、原则的《序志》。

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时,先博通经史子集,再从文学和文章的角度,论文序笔,研究文体论;再从文体论中剖情析采,研究创作论;再研究文学史、作家论等,最后制定文之枢纽。文之枢纽最重要,所以列前。

“文之枢纽”,是刘勰文学理论的关键。刘勰在《序志》里说到“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根本是道,作品要本于道,按照对道的认识来创作。刘勰认为“道沿圣以垂文”,圣人能够认识道,所以要师圣;“圣因文而明道”,圣人通过经文来说明道,所以要体察经文。纬书被一些人认为是配经的,所以要酌纬,把纬书和经书分开,只能酌取纬书的辞藻,这样做是给文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文学又是跟着时代不同、生活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又要求新变。通过比较《离骚》和《诗经》的不同,说明文学的新变。在这个体系里,圣指的是儒家的圣人,文指的是儒家的经书,所以是以儒家为主体来建立体系的。因为论文要靠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只有儒家拥有;论文要纠正当时浮靡和矫揉造作的文风,儒家的经书正可用来纠正这种文弊;论文要建立一个准则,儒家的经书有助于建立一个准则,所以依照儒家的经书配合《离骚》来建立文论的体系。

就道来说,则以儒家之道为主,又兼采道家和其他各家。

刘勰的成就在于建立一个文论体系,提出原道这一命题,提出“因文明道”,对当时文风具有救弊作用。提出“变乎骚”,注意文学的创新和变化。

在救弊方面,他提出明道宗经,反对偏重形式的浮靡的文风。提出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提出“变乎骚”,指出文学发展要求新变,但防止它的流弊,使它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农书,成书于6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经验。

贾思勰,我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农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山东益都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贾思勰曾经经营过农牧业,并将大部分的精力致力于农业研究,除了查阅文字资料外,贾思勰还广泛收集民间谚语,访问有经验的农民,重视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并亲自种植农作物,进行实地观察。这些经验都被贾思勰写入《齐民要求》一书中。

《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书中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酒的酿造,以及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说来,《齐民要术》首先对北方农业耕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等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良种选育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

同时《齐民要术》也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 “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这些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有些方法,现在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详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所讲述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农业,还涉及了和农业联系紧密的经济范畴。例如书中曾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些致富之法,如楚威王向赫赫有名的商人陶朱公请教致富之术,陶朱公便叫楚王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水产养殖,楚威王依计在后苑挖池养鱼,当年就得钱三十余万。又如在介绍种植蔬菜时,贾思勰建议农民如果离城近,就一定要多种瓜、菜、茄子等,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多余的还可以拿到城里销售,获取利润。可见,贾思勰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农民生活富足,国家增加财政和赋税收入,因此不但介绍了稳产、高产的科学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一些致富的经验。

阎立本与给画

阎立本,中国古代大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临潼县)人,出身贵族,生活于初唐年间。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隋代时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在绘画、工艺、建筑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其兄阎立德亦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受到家人影响的阎立本也走上了一条从政以及钻研绘画的道路。阎立本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其兄阎立德死后,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擢升为右相,当时左相姜恪以战功擢任,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阎立本在绘画领域可谓是个多面手,人物、山水、动物以及宗教等题材都是阎立本所擅长的,而有关宗教题材的绘画是阎立本最拿手的。阎立本曾在长安慈恩寺两廊的墙壁上作画,画作受到了时人的赞誉。在后人所收藏的阎立本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作都是关于道教与佛教题材的。而人物写真画是阎立本创作的另一个重点。 作为生活于初唐时期的画家,阎立本留下了很多唐王朝创业功臣的肖像画。他于武德九年(626年)所绘的《秦府十八学士图》系表现秦王李世民属下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画卷中对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贞观十七年(643年)他又奉诏画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烟阁,成为继汉代麒麟阁、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生活年代稍晚于阎立本的大诗人杜甫在其《丹青引》中曾咏及凌烟阁肖像为“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褒公指的是秦琼,鄂公指的是尉迟恭),可知是非常传神的。阎立本还曾奉诏为唐太宗画像,后经人传摹于长安玄都殿东壁,一时传为名迹。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画《魏征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征敢于直谏,进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是为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形象,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都没能流传下来。

现存传为阎立本的作品多为摹本,但从中依然可看到他在绘画上的风格特色。

《步辇图》是阎立本现存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该图是以贞观年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召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此图一侧画太宗坐在步辇上,前后由众宫女抬护拥随,另一侧画禄东赞在典礼官导引下谒见。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太宗的睿智与喜悦和禄东赞对太宗的敬仰之情,对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现得真实得体。全图不画背景,手法简洁,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古帝王图》据传为阎立本所绘。这幅画共描绘了十三个帝王的肖像: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蓓、陈宣帝陈顼、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阎立本不仅成功地刻画出了帝王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而且将自己的褒贬观融于笔端。对于曹丕、司马炎、杨坚等有作为之人,除了表现出他们的个人特点外,也表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庄严气概。而对陈叔宝之流,则将他们的委琐之态尽情画出以表示对他们的蔑视。

阎立本的绘画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并加以发展,其画作相较于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淳风与历算学

李淳风(602—670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

李淳风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有:622年,任秘阁郎中,奏请编新历,644.年编成《甲子元历》,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在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中,把风分为8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才在《乙已占》的基础上,把风力划分为1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