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58

第58章 叹为观止的科学技艺(9)

《物理小识》注意追踪西方天文学的新进展。例如在《卷一·历类》中,方以智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测发现金星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除了积极引进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外,方以智也善于独立思考,指出西方学者的一些错误之处,例如在《卷一·历类》他提出“光肥影瘦”这~独到的见解,并据此指出西方学者在计算日地距离时的错误。

在地学方面,方以智最重要的见解是“地中火气”说。方以智认为地球内部是一团硕大的不断运行的火气,地壳的形成,地貌的变迁以及地震的发生等等都是这一团火气运行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地中火气”大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地球内部不停运动的高温岩浆。

在物理学方面,《物理小识》对于光学、声学、磁学以及机械学等都有着许多独到的阐述。方以智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光学仪器和大气光现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光的色散现象做了总结性的阐发。同时他也研究了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等,另外还有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都是极其出色的。

《物理小识》不但是一本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而且其中也蕴藏着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方以智将其哲学思想称为“通几”。在《物理小识·总论》里他说“通观天地,天地一物也。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日通几。”这是说通过从已知推向未知,从现象进到本质的方法,去把握和感受天地万物最普遍的内涵并追究它们发生、发展的原因,这就是“通几”。而这种“通几”在方以智看来,就深藏于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考测和研究中,所谓“质测即藏通几者也”。这无疑是对科学(质测)与哲学(通几)关系的正确认识。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一套规模巨大的类书,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是由生活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年)所纂辑的。

该书纂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因《永乐大典》大多已毁)。

1682年陈梦雷因“附逆罪”被清廷流放奉天,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命其侍奉皇子读书。正是在这一时期,陈梦雷开始了《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工作。

1701年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的共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开始编纂《图书汇编》一书,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但没有刊印。

1722年康熙死后,陈梦雷在政治上失势,雍正令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年)重新编校此书。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而书的名字也正式被定为《古今图书集成》,并于1726年刊印。

《古今图书集成》一书规模宏大,资料丰富,其编纂时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典”、“部”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分为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十类。

《古今图书集成》编成后,最初用铜活字排印成64部(未计试印本样本1套),称“铜字版”,至今仅存十余部,在国家图书馆与台湾故宫博物馆皆有藏。

光绪十年(1884年)设立“图书集成馆”,以三号扁体字铅印1500部,称“铅字本”或“扁字本”,四年后印齐。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100部,称“同文版”或“光绪版”。此版本附有清代龙继栋所作《考证》24卷,订正原书引文错讹脱漏之处甚多,书籍用于清政府赠送外国或颁赏大臣,共耗白银50万两。此版本因50套存书在上海仓库失火焚毁,流传稀少。

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据康有为所藏雍正铜活字本缩印成808册(后8册为考证),称“中华版”,于1940年出齐,是迄今最通行的版本。

四库舍书

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一部巨型丛书,收录古籍三干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干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干余册。该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四库之名由此而来。“经”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典籍,“史”指的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著作,“集”指的是历代文学作品集。

编修四库全书的计划开始于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正式开始编修工作,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当时的一些知名学者,如戴震、邵晋涵及姚鼐、朱筠等也参与其中。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

编修工作的第一步是搜集图书,为了让民间献书,清廷绞尽脑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或利诱,或威逼,以求能搜罗到一些散落于民间且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

在搜集图书的工作完成之后,开始对图书进行整理。清廷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二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另外与四库全书紧密相关的衍生著作有《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等。《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鼐、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的编修保存了大量古籍,对传统文化著作进行了一次系统整理,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清廷在编修四库全书时便怀着“寓禁于修”的险恶目的,对不利于其残暴统治的书籍进行了大肆的破坏,在编修的过程中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因此其对文化典籍所造成的伤害也是极其巨大的。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的书籍有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与此同时还大兴“文字狱”,迫害正直之士。就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清廷的愚民统治而遭到禁毁。另外除了销毁书籍外,清廷还阴险地篡改了许多作品。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清廷编修《四库全书》: “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虽然清廷机关算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的阴谋也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马脚,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革命志士也通过各种方法来恢复书籍所载的真相,鲁迅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当时所抄写的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我国古典文学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被公认为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作者罗贯中(约生活于1330—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除了代表作《三国演义》外,主要作品还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国演义》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中的记载,再结合大量的民间传说创作而成。《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的桃园结义,结束于西晋平吴,生动地描绘了东汉末年至晋初这段时期内,各路英雄人物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三国演义》文字浅显、情节曲折、结构宏大、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

《水浒传》共一百二十回,作者施耐庵(约生活于1296—1371年),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他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全书以描写北宋末期的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共一百回,作者吴承恩(约生活于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西游记》以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取并学习佛教经典的事迹为蓝本,并结合大量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可以明确是由曹雪芹(约生活于1715—1763年)创作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后世学者研究《红楼梦》者甚众,对《红楼梦》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于是形成了一门“红学”。

京剧鼻祖程长庚

程长庚(1 8 ll一1 880年),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程长庚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年)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会演的戏有300余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他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去世,葬于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其表演功底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功底扎实,各类角色都能胜任。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能演的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

程长庚的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融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程长庚的代表剧有《文昭关》、《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群英会》、《取成都》、《龙虎斗》、《镇潭州》、《八大锤》、《战樊城》、《鱼肠剑》、《取南郡》、《让成都》、《举鼎观画》、《状元谱》、《法门寺》、 《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能反串花脸,有时还为何桂山演出《白良关》配演“小黑”尉迟宝林(尉迟恭)。他演关羽戏,特别注意唱功,至于做派着重神威端庄,身段不多。他对演出剧目的选择极严,认为不合情理,和历史上太无根据的戏,如《武家坡》、《回龙鸽》等薛平贵的戏,都坚决不演。

程长庚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则,班规严整。他为维护演员的人格,力主废除站台(开戏前旦角演员站在台上应酬看客)陋习。

在程长庚晚年,为了培育第二代,曾筹办三庆大科班。他的教育方法,如春风化雨,随地而施。“京剧”老生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是他的弟子。他曾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出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而老杨派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不但是程门高弟,并且继承为三庆班主。他的传人还有卢胜奎、殷德瑞等人。因此,程长庚在梨园里被称为京剧鼻祖,受到敬仰。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简称,又称作上海机器局,1865年9月20日成立于上海,是晚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是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制造总局是由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推动成立的,1865年投入运作。一开始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最初向上海租界的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原本苏州洋炮局和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一起并入而成。

到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解放后,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而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于1937年停办。

江南制造总局是晚清洋务派成立的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资金最充足的一个。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头面人物都曾担任制造局的最高职务——督办。在他们中,李鸿章管理制造局的时间最长。在技术方面,制造局又多聘用西方人负责管理,而普通工人则由中国人担任。这些工人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