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20258400000030

第30章 起好名有禁忌,名正才能言顺(2)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起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起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

宜用于人名的常用字有限,是引起重名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人们为了避免重名,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多用冷僻的字眼起名。不少人甚至还特意到《康熙字典》中去查找生僻字。调查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名字:如叶劾(qing劲)、叶墒(xiao虎啸)、柳劫(Jie)、程芄(Peng状)。使用生僻字作名字,人们难识,易被拒绝,有碍人际沟通。对大多数人来说,上举数例中的字,很容易使人只认半边。这样的名字总让人头疼,要么是读错,要么是不敢或不愿读。常常得由名字的主人花费口舌解释,而别人下次见了面,说不定又要读错。用生僻字为人名,于人于己皆不方便。

人们在使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起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领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国因为领导然连你的名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

有些人为了避免重名和不落俗套,还时常使用异体字。如王豁、李傈、许迫行、刘邮阳、张矍这些名字,挖空心思使用异体字,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吉占”乃“哲”之异体,“僳”为“杰”的异体,“逗”为“乃”的异体,“屯”为“村”的异体,“望”为“照”的异体,是武则天所造字。使用这种异体字为名,增加了社会交际中的麻烦。当年章太炎为女儿起名为“章噩”、“章爻;”,其中“噩”为“展”之异体,“焱”为“丽”之异体,他的做法曾受到人们的批评。而今天仍“复古”使用异体字为名字,无异于无聊的文字游戏,着实是更不应该的。

起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我国汉字的数量非常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旧时人们起名,喜欢翻看《康熙字典》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要使用工具书,最理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它在每个字下还收录词语,这对于起名很有参考价值。使用这部工具书也要注意,里面的生僻字,使用时要注意避开。

宜用常用字,忌用生僻字;宜用规范字,忌用异体字,是现代起名用字的重要原则。

忌用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乐字。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种读法,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社会过不去,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音,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吃亏的还是自己。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所以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过联缀成义的办法标示音读。例如:崔乐天、孟乐章。前者通过“天”说明“乐”当读le,后者通过“章”说明“乐”读yue。最后一个用意义告诉你应读什么。

汉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个音。这样的多音

字在起名时就不必担心使用时会产生误读。

人的名字用于交际,应称叫方便、准确。如果使用多音字,让人不知确切的读音,就会妨碍交际。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

乐代表le和yue二姓

覃代表qin和tan二姓

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约定俗成的作用,多音的姓氏是有可能统一读音的。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文革”期间,有个学生的名字为乐乐乐,老师上课时不知该怎么叫他,叫错了他便不理睬,在“造反有理”的年代,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这个名字的三个字均为多音字,可有以下八种读法:

Leleleleleyue

Leyueleleyueyue

Yueyueyueyueyuele

Yueleyueyuelele

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社会过不去,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法,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

又如王任炜、鲁干一、陈朝云等名字中的“任”(ren、ren、gan)、“朝”(chao、zhao)等都是两读的,这类用字宜于避免。足球前国脚容志行的名字,本由“志在必行”而来,“行”字当读为xing但因这是个多音字,常被称为“容志hang”,以致他本人不得不多次在公开场合声明更正。以《废都》等闻名的作家贾平凹,“凹”亦有两音:ao、wa,他的名字语音应为贾平wa,然常被人读为贾平ao,使他也不得不经常为人解释。史学大师陈寅恪,“恪”字本来只有一个读音:ke因其家乡江西修水方言而读为que,若读作蚝反倒错了。学界以外的人鲜知个中原因,按正常读音却致误,岂不太冤枉人了?

忌读“绕口”字

起名有时可以得用叠音的方法。例如:丁 丁、方 芳、辛欣等。如果不是叠音的姓名,名和姓的发音方法就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读起来不顺口,达不到的效果。有些名字读起来费劲、吃力,弄不好就会读错、听错。原因在于取名用字拗口,几乎成了“绕口令”,如沈既济、夏亚一、周啸潮、耿精忠、姜嘉锵、张昌商、胡楚父、陈云林、傅筑夫等。这些名字,有的连用两个同声母字,如亚一、姜嘉等。有的连用两个同韵字,如既济、夏亚、啸嘲、胡富、励芝等。前一种是双声,后一类是叠韵。有的三个字同韵,如张昌商、胡楚父、陈云林、傅筑夫等。所谓“绕口”字,主要是指双声字、叠韵字和同音字。由于声母相同,连续起来发音费力;韵部相同的字连读,发音也较困难;所以,双声叠韵是造成“绕口”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忌用“拗口”字起名,主要是指不用双声、叠韵字起名。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好办得多了。

符合音美标准的起名,应当是名和姓的声母不同组,韵母不同类。例如:彭涛、冯企、娄韵、齐飞、余声、万鸿等。这些起名,由于起名和姓的声韵异组异类,因而声音有了变化,读起来比较顺口悦耳。

忌名姓重复

所谓名姓重复,是指名和姓的形体结构重复,亦指名和姓的发音状况近似。

有些人起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这种起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

有些人取名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起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驰,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

在运用字形起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此外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大弓、计午言、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古人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字振皋羽,字即由名拆开而成。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都属此类。还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等。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如清代的胡珏号古月老人,徐渭号水月田道,则又分名入号。

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划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如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忌稚气未脱

孩子出生来到人世,父母自然宠爱无比,往往会为其起一个充满亲昵的名字,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是城里还是乡下人,概莫能外。

在古代,像魏武帝曹操、唐玄宗李隆基虽然贵为至尊,幼小时仍被人以“阿瞒”、“阿鸦”相称。大文豪司马相如和陶渊明尽管才高八斗,孩童时也使用过“犬子”、“溪狗”等难登大雅之堂的名字。至于当代,小宝、小毛、小狗、小熊、小花、小囡、咪咪、阿猫、阿三、婷婷、丽丽、平平、星星、圆圆、石头、驴蛋之类的名字,比比皆是。这些名字,是父母之爱的自然流露。但如果孩子长大成人还用这样的名字,或则不雅,或则稚气,自然也就不合适了。这类带有稚气的名字,若为大名,有可能给人带来莫名的烦恼。

大概没有哪一个成年人希望自己被人当做孩子看,然而,父母考虑不长远,起一些诸如张小宝、李小妹、刘婷婷、郭圆圆、赵莎莎、杨媚媚之类适合儿童阶段使用的名字,等人长大后,这些名字就会随着受名者年龄的增长而显得越来越不妥当。继续使用这些稚气十足的名字,让交际中的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别扭。因为这不仅会给人一种永远未成年感,而且在新的环境和社交场合中让人觉得不成熟和不庄重。如你的名字是一个小儿名,如平平、丽丽、小兵、小勇之类,你被人小看,被人当做小孩似地呼唤,那能怨谁呢?试设想:一个叫张小宝的白发老汉和一个叫李小蔓的古稀大娘,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王兵兵”和一个弯腰驼背的老“刘婷婷”,会让人感到多么的滑稽可笑。

自古以来的既取小名也起大名的习俗,是一种符合中国人生活及心理要求的好传统。人在幼时使用小名,上学和走向社会则改用大名。取小名,尽可多爱意;起大名,则务需少雅气。如小名为“小明”,大名为“明达”;小名为“丽丽”,大名为“丽英”。这样,小名和大名适时而用,自然也就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

忌用字赚人

所谓用字赚人的起名方法,是指通过起名时,用有歧义的字词,以此造成误会,占人便宜。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姓王的人家,为刚刚出生的女儿起名叫做“王怡”,每次,呼唤孩子的名字时,因为“王姨”同音,周围的人都觉得好笑,这岂不是为自己找别扭吗?名字是用来呼唤的,有些词语用作名字,甲呼唤,乙应答,在一呼一应中乙就赚了甲的便宜。这样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者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应回避这类词语。

容易造成“占人便宜”效果的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于尊长的称谓词,女欧父、叔、翁、公、老、伯、祖、宗、姑、娘、母、奶、婆等。

用这些词命名的如家父、文叔、诚伯、史翁、记公、阿老、郑光祖、列宗、李发姑、张玉娘、云四婆等。这些名字,如果呼应,就有“占人便宜”之嫌。另一类是用于表示官衔、职称及尊称的词语,如相(垂相)、尹、令、公、侯、总理、部长、科长、师长、连长、政委、书记、教授、高工、专家、明星、经理、先生等。用这些词及谐音词取名的有魏相、伊尹、袁于公、庞德公、张侯、宋行长、陈献章(县长)、何宪章(县长)、傅正(政)委、李书继、骆指挥、高干、王大仁(人)、谢大夫等。这些名字在呼唤中容易造成误解,在误解中使主人不自愿地占了便宜;同时,在误解中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在为孩子起名时应考虑周密,要避免可能产生“占人便宜”后果的词语进人名字。这里还应说明一点,“父、甫、叔、伯、公、翁、侯”等字,都曾是古代男子取名命字的美辞,那时用这类字起名,不存在“占人便宜”问题,后来这些字的意义和用法起了变化,才出现了这个新问题。

忌“异化”

这里的“异化”是指女性起典型的男名,男性起典型的女名,在名字上造成性别的混乱。好的名字应当体现性格特点,应当便于社会交流。“异化”名字不符合这些要求,因此不宜提倡。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部分性格、气质较特别的人:男子性格柔和、气质文雅、作风细腻,具有女子之风;女子性格刚强、气质粗放、作风泼辣,具有男子之气。这类性格上具有异性特征的人,起名显示出个性特征是可以的,但要适度,不能完全“异化”。完全“异化”不符合实际,有害而无益。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异化”的名字,本人的性格并不怎么特别,没有突出的“异化”倾向,起这样的名字就更无道理,更不必要了。

具有明显“异化”倾向的名字是,男子用红、彩、花、香、静、凤之类的字取名;女子用雄、豪;壮、伟、飞、龙之类的字取名。完全“异化”的名字是,男子用女、妹等字取名;女子用男、郎、汉等字取名。这类男名如:王彩凤、程彩红、赵继英、林文芳、薛佩珍、曹如玉、侯顺香、于树花、周风玉、尹雪曼、萧楚女、罗林妹等。这类女名如:吴健雄、朱志豪、马险峰、徐林侠、谢阿蛮、阎宏伟、刘虎成、张龙地、丁鹭飞、李烈、俞雷、苗林郎、熊汉灿等。当前名字的“异化”有发展的趋势,这是需要抑制并促其转化的。

忌洋味太重

近年的起名实践中,有些人因盲目崇洋的心理作祟,驱使其为孩子取些诸如乔治、大卫、约翰、汤姆、玛丽、安娜、珍妮、丽莎、洛娃之类洋味十足的名字。起名者自以为这样新鲜时髦,实际上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正好暴露了起名者知识素养的浅薄和盲目崇洋的不健康心理。

我国汉字大都是实实在在意思。因此,在为孩子起名时就该通过一二个汉字表达一个确切的意思。像“约翰”、“玛利”、“丽沙”、“珍妮”、“洛夫”、“朱莉”等,仅是洋人名字音译的字,除了带点洋味外,没有什么确定的汉字意义,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而值得骄傲的民族,有什么道理看不起自己,而去祟拜洋人呢?当然,使用带洋味的名字,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名字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使对方产生某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给人一个不好的印象,还可能妨碍一个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