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20280100000033

第33章 缠足:中国史上最丑陋的习俗(1)

“三寸金莲”,这个名称听起来是那么美妙,它说的是古代中国女性的小脚。如今在一些博物馆里,我们依然能看到许多旧社会女性的绣鞋。看到这些奇特的展品,相信你一定会目瞪口呆,因为你肯定无法想象当时女人的脚到底是多大尺码。实际上除了婴儿外,恐怕这种鞋根本就穿不进去。但是在近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古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女性,却不得不将自己的脚改造成三寸长的小脚。而其方式便是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骨骼彻底变形萎缩,最终变得又小又尖。虽然对于女性而言,这着实是一种摧残。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由于小脚作为一种风尚已深入人心,广大女性仍不得不追求这种畸形的“美”。

不可思议指数:★★★★★

1、“金莲”时代开始了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缠足起源于什么时期,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很小。殷纣王的妃子妲己据说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由于脚没有变好,所以她就用布帛把脚裹了起来。由于妲己的倍受恩宠,宫中女子便纷纷效仿她,把脚裹起来。

另一则传说说的是隋炀帝东游江都时,曾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其中一个被选中的女子名叫吴月娘,因痛恨炀帝暴虐,遂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然后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为了不露痕迹,就尽量把脚往小里裹。她还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每走出一步便会留下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虽然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为纪念月娘,民间女子便纷纷裹起脚来。

有着“千古词帝”之称的南唐后主李煜本无心为帝,可机缘巧合偏偏让他登上了龙椅。这位才华横溢的风流天子尽管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对诗词、歌舞等却造诣颇深。他后宫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她不仅生得苗条,而且善于歌舞,所以很受李煜的宠爱。李煜诏令筑金莲台,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后,顿时喜不自禁。此后,窅娘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其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这有点类似芭蕾舞的效果,凌空回旋,如仙如幻。时间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形”,“新月型”,其舞姿也更为自然,美不胜收。一时之间,女子们竞相仿效,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这个说法也是迄今最为一般人所接受的。

知识链接:李煜

李煜(937~978年),即李后主,南唐王朝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不过,这些仅仅是民间的神话和传说,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和古文献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所以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大约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缠足已经开始广为流传了。

当缠足的风气渐渐传开以后,刚开始只有富贵家庭不须从事劳动的妇女率先接受这种风俗,使得缠足很快变成了财富、权势、荣耀的表征。为了表示是出自上阶层的富贵人家、为使女儿能嫁入豪门,家家户户开始争相为女儿缠脚。缠足也成为宫宦世家、淑女必备的美容术,为中下阶层少女走入高阶层家庭的晋身之阶。

宋室南渡后,缠足风气更盛,但当时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的高贵女人,普通妇女是不裹的。当时对裹脚的要求也只是纤直,还不至于到后世伤筋动骨那么厉害。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虽然不缠足,但也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如此一来,缠足之风在元代得以继续发展,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并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到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然而,此时的缠足之风已难以禁止,最终只好以罢禁收场,妇女缠足由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女子的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只要拥有一双傲人的小脚,必然成为争相说媒的对象。于是出现了颇受欢迎的“抱小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以至于进进出出均要依靠他人抱,是真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生来就是给富贵人家养的,做什么都有奴仆女婢,用不着亲自动手。越金贵的小姐,脚就越细,越不会走路。

那么,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有人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窅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窅娘的脚。

知识链接:齐东昏侯

齐东昏侯名萧宝卷(483~501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他新造仙华、神仙、玉寿三座豪华宫殿,又剥取庄严寿的五九子铃装饰殿外,凿金为莲花,贴放于地,令宠妃潘氏行走其上,就是“步步生莲花”。他还特别喜欢干屠夫商贩之类的事情,曾在宫苑之中设立市场,让太监杀猪宰羊,宫女沽酒卖肉。萧衍推翻他后,追封其为东昏侯。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呼妇女的小脚无疑是一种美称。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传统上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后来的小脚迷们还根据脚的大小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遂形成了“三寸金莲”的说法。

2、畸形的“美”,女孩的泪

“三寸金莲”名字虽雅,但却是女孩子以健康为代价、用血泪换来的。缠足通过外力来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所谓“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地忍受着这种从身体到心理上的摧残。

一双小小的金莲里面包含了许多名堂:有所谓的16字决,不仅要小,还要“轻”,又要“飘”;根据不同的裹脚形状,附上不同的名称,什么“荷叶边”、“海棠叶”;脚下的小鞋也根据功用的不同,有外鞋、套鞋、便鞋、软鞋等等的分别。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要获得一双令人满意的“金莲”,需要经过相当繁琐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