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2033900000011

第11章 不要抱怨生活(2)

苦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的确是障碍,要征服它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催化剂,在解决它的过程中能够使我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古人对此早就有所认识,所以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磨炼,“斯人”才能承担“大任”。国外对此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碰壁是能力考验和提高的机会”,“苦难是晋升到高层次的踏脚石”等。

苦难是一部深奥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它吞噬意志薄弱的失败者,却常常造就毅力超群的成功者。除了国内的司马迁“辱受宫刑而不辞”,发奋着述,终于写成《史记》这样的旷世之作等事例外,国外这样的事例同样也不少。如贝多芬的数部交响曲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忍受着失恋的伤痛,靠着对事业追求不息的精神谱写而成;丹麦的安徒生一贫如洗,全家睡在一个搁棺材的木架上,他常常流浪在哥本哈根的街头巷尾,却成为世界文坛的一面旗帜;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当过学徒卖过报纸,但他凭借百折不挠的毅力创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人类打开了电气时代的大门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舒舒服服、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消磨着时光,最终一事无成,耗尽终生;相反,那些有作为、有发展的人都是些不甘寂寞、勇于在风雨中锻炼的人。他们在身处困难重重甚至吃不饱穿不暖境地的同时,也在与风雨拼死搏斗中得到成长。所以有人说:“苦难是最佳的教科书与老师。”

俗话说“好事多磨”、“不受磨难不成佛”,大凡伟大的事业都是在艰巨的磨难中完成的。如果一个人生活太优裕,道路太顺畅,未经磨难,未经人生路上的摸爬滚打,一旦遭到坎坷和挫折,往往会一筹莫展、裹足不前,甚至长期沉沦在苦闷之中,恰如温室里的花朵一般,未曾经风雨见世面,未曾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就没有任何承受磨难的心理准备和经验积累。

而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则不同,他是在磨难和挫折里长大和成熟起来的,他已经具备了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驾驭生活的能力。面对人生事业中的大小磨难,他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凭着坚强不屈的意志,战胜挫折,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自然界随时都会为人类提供生动的生存启示,它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哲人,为人们指点迷津。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荡舟,用不着多少划船技巧和航行经验,只有当海洋被暴风雨激怒,浊浪排空,怒涛澎湃,船只面临灭顶之灾,船中人相顾失色、惊恐万分之时,船长的航海能力才能被试验出来。

人生如同海洋行舟,当你处于经济窘迫,生活步履维艰,事业惨淡无光之时,你才会接受考验。你是一个懦夫,还是一个勇敢坚毅的成功者,全看你此时的表现。

自古有“乱世出英雄”之说。历史上几乎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是在暴风骤雨的时代涌现出来的。但凡一个成大事者都产生在重重的磨难里,也都成长在十分恶劣的人生境况之下。在阳光和煦的温柔之乡,在充满欢声和笑语的杯盘酒盏之下,在醉生梦死的温馨的金纱帐里,不可能陶冶出成大事者的品格。

用智慧、勤奋改善处境,创造理想的生活,生命才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张扬。只要我们坚持到底,终将战胜狂风恶浪,排开礁石,抵达彼岸。失败与成功的区别只在于对过程的态度:前者企图逃避过程直取结果,后者把过程看得重于结果。然而,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谁也休想修成正果,休想取得真经。最美好的品质,往往是在逆境中才显示出来的,也只有在最险恶的环境里才能显示出人最优秀的一面。成大事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超越了苦难,战胜了险阻。从风雨中走出来的人才可能成为人生中财富的赢家。

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人是强者

人的潜能是指人的心理能量、大脑潜力。美国着名成功学大师卡尔?皮鲁说:“潜能是一个成大事者的重磅炸弹。”你的身上究竟存在多少潜能?这个问题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

潜能是一个人敢于挑战压力的保证。人在绝境或遇险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不同寻常的潜力。人没有了退路,就会产生出一股爆发力。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着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一般人只使用了潜在能力的10%,甚至还不到10%。也许有人会问:“才用了10%?我已经做得够可以了,何必再给自己施加压力呢?”

没有压力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人类的进化被看做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化进化的作用更能使人自信并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大脑越用越聪明,生活越求新就越有意义、越美好。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成功的时日为什么会那么令人称心如意?因为这是比平常花更多的努力获得的乐趣,当然做到这一步还包括你自己顶住了压力和困难。如果你的生活中长年累月地没有这些压力和困难又有什么乐趣而言?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和进步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喜悦之情和成就感实质上就是一种由于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创造才能而产生的活力。

人的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一次火灾中,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竟然能把一个大橡木柜子从三楼搬到楼下。火灾后,三个强壮的男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把那个柜子抬回到三楼原先的位置。这时再让这位妇女重来一次,她却怎么也搬不动了。这只是潜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们在某种巨大压力的驱动下,能使自己的体力和耐力达到正常情况下绝不可能达到的程度。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此时为什么会有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的体力呢?就是因为人的身体具有潜在的能量。

当你遇到不幸的打击时,不幸的压力可能会使你发现身上具备的潜在能力。这时潜在能力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因素,不幸的压力也可以化为获取财富的动力。

男人怎样才不累

有位朋友是某新兴报业集团的副总,经常感到胸闷、头晕、喘不过气来,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心病,叫“老板综合症”,由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所致。又曾接触过一份外企职工(多数为男性)的心理测查报告,发现他们智力程度很高,但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不足。照理说,这些人都是生活中的佼佼者,怎会自信不足?其实很简单,在外企工作,环境压力更大,要求更高,加上给自己设定的升迁目标也不断提高,由此导致自信偏低。

曾经有一句“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的广告词,让众多的须眉们为之怦然心动,因为它道出了男人的内心感受。如今,男人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活得太累,整天都面临来自事业与家庭的压力,在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之余,不少人开始酗酒、赌钱甚至吸毒,以此寻求解脱。

这种生活的压力从何而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男性对自己对女性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必须从自己固有的认识和行为规则入手,因为正是它们让我们无法适应社会,让我们疲倦。这里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规则,对照一下,看你是否受这些规则的困扰。

规则一:男儿有泪不轻弹。

女人受了委屈或有不开心的事可以大哭一场,而哭鼻子的男人却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这一传统的规则一代一代传下来,致使男人不习惯用哭来宣泄不快和忧愁。殊不知哭无论对男人和女人都是有很大好处的。生理学家说眼泪能杀菌,哭一下能预防红眼病;哭是一种极好的情绪宣泄方式,而且比其他宣泄方式更有益于健康。男人没法用哭来宣泄郁积的情感,只好采用喝酒、抽烟等方式麻醉自我,其结果要么是变成一个浑浑噩噩的彻底被麻醉的人,要么借酒消愁愁更愁,反而陷入更糟的情绪之中。既然郁积的情感是非宣泄不可了,那你不妨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规则修正一下。在烦恼的积压下一个人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哭它个痛快淋漓,)然后再去做大男人,不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