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2033900000018

第18章 抛却不必要的烦恼(3)

小王不解地看着心理医师,不知这话的意思。

心理医师说道:“你在书房安上镜子,阻挡了你向外界的视线,使你的天地变得狭小。你在书房装上透明的玻璃,和外界融为一体,但失去了自我的清静,因此烦恼不已。你何不在心中安装一面镜子呢?一个人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窗户;面对自己时,则需要镜子。这样,你才能既欣赏到外面世界的博大,又能化解烦恼。”

心理医师接着说,“其实,房间中安玻璃或者安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也就宽敞了;你的心明亮了,书房也就明亮了。”

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像为书房烦恼的小王一样,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狭小的天空中,看不到世界的广袤。因而便会在大千世界中随波逐流,迷失了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为自己准备一扇窗户或一面镜子,让幸福永存心中,让烦恼快快离开呢?答案是:快快行动吧!

给烦恼装面镜子,就是要让自己经常反观烦恼,反观幸福。莫将不快集中在狭小的天空中,而要通过心中的镜子欣赏外面的世界,欣赏自我,这样才能使烦恼越来越少,幸福越来越多。

莫让烦恼牵着走

生活中,在烦恼面前亦步亦趋、点头哈腰的人,注定只能被烦恼牵着走,深陷在烦恼与失落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有一种人,虽然自从呱呱坠地,就被人们打入了另册。但他们却不因相貌丑陋而烦恼,不因家境贫寒而自卑。他们总是在默默无闻地与命运进行抗衡,与烦恼进行斗争,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新西兰着名女作家简奈特?弗兰出生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里,在那个封闭的地域,人们习惯于用一套世俗的标准审人度事,凡是逸出常态的就被认为是不正常而遭到排斥。与村民的强悍相比,简奈特从小就表现得极端怯懦,甚至宁可被嘲笑也不敢轻易出门。在村民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合群的被打入了另册的人。

因此,几乎没有人和她交往。简奈特的父亲是一个魔术师,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在外奔波,早上骑着自行车出门,每天很晚才能回来。听到父亲的脚踏车声,其他三个孩子总是一拥而上,围着父亲纠缠。简奈特却照样躲在屋里一声不吭,久而久之,父亲也觉察到了什么,经常在她面前叹气,担心她日后的遭遇,或者直接就说这个孩子怎么会这么不正常。

当简奈特第一次听到别人说她不正常时,她觉得非常刺耳,可听得多了,她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很容易就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而她也很想加入进去,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上学之前,家人是很少和她交谈的,有的只是叹气或批评,到了学校这个更为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们相比,她觉得自己才刚刚开始咿呀学语。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后来,经过医生的诊断,说她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这时,惶恐、烦恼。忧郁一齐向她袭来,她那脆弱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不得不住进长期疗养院,默默地接受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

村民们早已淡忘了她,父母也似乎忘记了她的存在,最初他们还千里迢迢来探望她,后来半年也不来一次了。茫然、无聊时,她就找来医院里一些过期的杂志阅读,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些杂志,就索性投稿了。没想到那些在家里、在学校、在医院里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上刊出了。

医院的医生有些尴尬,开始竖起耳朵听她谈话,生怕错过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征;她的父母觉得意外——自己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女儿;往日的村民也不可置信地发现:难道这个得了文学大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简奈特?弗兰敢于突破世俗的偏见和自我的阴影,终于成了当今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

让烦恼牵着走的人,注定只能在烦恼的阴影中,越陷越深。敢于跟烦恼说不的人,才能突破世俗的偏见,走出烦恼的阴影,活出崭新的自我。

避免烦恼的摆布

烦恼是一种情绪,能在人的心里扎根生长,如果你不尽早摆脱它,就会受它摆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遭受磨难的人,精神上都烦恼不堪。有很多人对生活的挫折、不幸的遭遇看得很坦然,往往付之一笑,甚至能在苦中作乐。倒是那些平时生活安逸平静、轻松舒适的人,稍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会大惊小怪,陷入深深的烦恼之中。

某地有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各门功课成绩都是优良,毕业后却分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从梦想的伊甸园,进入平庸、繁琐的现实,他觉得一下子像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把希望寄托在研究生考试上,并将这看成他生活的唯一出路。但由于诸多的烦恼困扰着,他名落孙山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捧起书本,却因极度的烦恼而毫无成效。第三次失败之后,他停止了努力。悲哀、苦恼、绝望将他紧紧地包围,他开始天天喝酒买醉,不再上班,他的精神已经彻底地崩溃了。短短的四年,竟成了一生的终结。

通过这位大学生的结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的种种遭遇,都因烦恼而起。烦恼虽然是一种情绪,但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旦我们沾染上它,压力也就悄然而至了。这种恶劣的不良情绪,会让我们主动放弃我们的努力。它就会像指挥木偶一样指挥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

据心理学家观测,人在烦恼时,可使意志变得狭窄,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导致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的瓦解。烦恼不仅使我们的心灵饱受煎熬,同时它还会摧毁我们的肌体。

其实,人生在世,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消除自身的烦恼,也是极易做到的事,何必被烦恼压垮呢?烦恼是一个“卑贱之徒”,你只能做它的主人,去驾驭它,管制它,而不能成为它的仆人,否则,你将永远受它的摆布。

为人处世,无论你遭受了什么不幸和挫折,都没有必要成天生活在烦恼之中。烦恼是一颗毒瘤,能在你的心里扎根。你不摆脱它,它便会在你的心里越生越多。

凡事不要争得太明白

有的人总要事事争个明白,大有不争明白就誓不罢休。结果这种往往使做人没人缘,办事办不成。其实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出现矛盾实在是在所难免的。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小矛盾先咽一口气,不过分与人争执,这样不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而且一些难办的事往往也因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果你有较大的肚量,以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忍住最容易爆发的激动情绪,这样你就可能赢得时间,矛盾也可能得到缓和。

爱因斯坦博士是全世界都尊敬的人,他是全球数学、物理方面无可争议的专家。这位创造相对论和原子理论的人,竟然也咽下过一口“气”。有一天,他上汽车后。正想一个问题,数错了钱。售票员大声讽刺他:“你这么大个人,会不会算数呀!”爱因斯坦一笑置之:“不会就不会吧!”

社交过程中,由于偏见和误解常常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假设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如果受伤害的一方有很大的肚量,不念旧恶,那会使原先持偏见者感情受到震动。

肚量问题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肚量如海还是肚量如杯,在重要关头,它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既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也无益于你成大事,结果不是双赢而是两败。因此,摒弃个人成见,不在社交场合为区区小利争斗,不为炫耀自己而去贬低他人,发扬一点忍让精神,对许多事情进行“冷处理”,摆脱互相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没必要的争执,不计较一切无关大局的小事……那么,你的风度将会获得社交场合中众人的青睐,你的事业也会如虎添翼,收到双赢的效果。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上过卡耐基的课。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爱抬杠。他当过人家的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顺利,来求助于卡耐基。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卡耐基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所以,卡耐基的难题是如何训练欧?哈里自制,避免争强好胜。

欧?哈里后来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大事的?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就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对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

“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毛病,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还有些人总会为一些无谓的事争个没完,结果不但惹了一肚子气,有的甚至还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曾经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旅游者在意大利的卡塔尼山游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苔痕遍布的石碑,碑文记述了一位名叫艾比的人是怎样被老虎吃掉的事件。由于卡塔尼山就在柏拉图游历和讲学的城邦——叙拉古郊外,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块墓碑可能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为艾比立的。

碑文大意是这样的:

艾比从雅典去叙拉古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他说,卡塔尼山上有一只老虎。城里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卡塔尼山从来就没人见过老虎。艾比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是一只非常雄壮的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人相信他。最后,艾比只好说,那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正的虎,你们总该相信了吧?

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但是转遍山上的每一个角落,却连老虎的一根毫毛都没有发现。艾比对天发誓,说他确实在这棵树下见到了一只老虎。跟去的人就说,你的眼睛肯定被魔鬼蒙住了,你还是不要说见到老虎了,不然城邦里的人会说,叙拉古来了一个撒谎的人。

艾比很生气地回答:我怎么会是一个撒谎的人呢?我真的见到了一只老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艾比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他确实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了他就躲,而且背后都叫他疯子。艾比来叙拉古游学,本来是想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现在却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这实在让他不能忍受。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在到达叙拉古的第10天,艾比买了一支猎枪来到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叙拉古,让全城的人看看,他并没有说谎。

可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三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破碎的衣服和艾比的一只脚。经城邦法官验证,他是被一只重量至少在五百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艾比在这座山上确实见到过一只老虎,他真的没有撒谎。

艾比赢了这场争论,但却输掉了自己的性命,如果当初他对别人的反驳一笑置之的话,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争不完也争不明白的,而且越争越会让你失望。这时何不咽下一口气,也许问题自己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