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20347900000007

第7章 犟家长的困惑

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曾就家庭教育进行过如下阐述:“改变教育要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从改变今天开始。”很多父母遵照着这样的教导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PK中,但当矛盾一再发生、交流一次次失败时,家长在反复审视自己的行为之后,认定自己是称职的父母。而现实却是沟通遭遇着失败,教育邂逅了未果。父母在苦恼之后又不免多了许多的担心:怀疑眼前那个总是处在变动中的淘气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症……

1.“过动儿”恐惧症

早上,君君妈一到单位,就看见同事小王苦恼万分地和众人讲述着自己女儿的事情。小王的女儿一涵今年5岁,只比君君小2岁,一涵虽然是个小姑娘,可淘气起来一点儿都不比君君差,小王每天到单位,最先说的话就是抱怨自己女儿昨天晚上又怎么怎么了。家家都有淘孩子,大家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可小王今天说的,却招来了那些有孩子的同事的万分关注。

原来是一涵的老师发现一涵老是动来动去还总是集中不了注意力,便怀疑一涵患有多动症,建议小王领女儿去医院检查一下。小王将信将疑地照办了,检查结果昨天出来,不出所料,孩子果然是患有多动症,需要进行药物和精神两方面的治疗,小王为着女儿的成长焦急万分,同时也告诫着同事们:“孩子太皮了可不能忽视,大夫说了,孩子总不消停,干啥都集中不了注意力、没常性的,很可能就是多动症呢……”听完这话,再联想到儿子平日里的表现,君君妈心中不免一惊,跟领导打了声招呼便提着包冲向了儿子的幼儿园。

君君妈到幼儿园的时候,正好是上课时间。君君妈透过教室玻璃往里一瞧,看见孩子们都端坐着,手里拿着课本跟着老师读课文。很轻易地,君君妈就看见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儿子。此时的君君,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端坐着,双手拿书,脑袋却是东摇西晃。读一句,便凑到同桌眼前看看;再读一句,又漫无目的地扭到身后瞧瞧,全然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君君妈不免心里又是一惊。

和老师打了个招呼后,君君妈便直接把儿子带到了儿童医院。检查结果出来的过程要比想象当中漫长许多,最后,医生告诉君君妈:“孩子一切正常。”

怎么可能正常呢?君君妈疑惑万分,小王说的那些症状自家儿子都有呀……

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儿童多动症这个概念逐渐进入广大父母朋友们视线,这个病症的一些表现也慢慢被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所熟知。但是,不少家长朋友却简单地把好动和多动画上了等号。父母喜欢扩大儿童多动症外延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由于父母们对这一病症的了解还不够深刻,会轻易被一些广告宣传所误导;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高期望值心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盲目虚高,常常觉得自己孩子的学习差强人意。一旦出现了比较上的差异,就很自然地要去追寻差异出现的原因。对孩子的智商绝对有自信,那么差异出现的原因就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自家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想起了多动症,于是根据孩子身上出现的某些特征就给孩子贴上了“儿童多动症”的标签。

对于儿童多动症的出现原因、病理特征等等已经在第一篇表述过了。在这里,我们重点是要阐述下什么是“好动”。

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好动本就是他们的天性。孩子好动原因很复杂,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智力特征。当孩子被放到学校那种标准化的环境中时,智力高和精力旺的孩子,自然就觉得学有余力。于是,这些还没有学会如何安排多余精力的小家伙们,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诸如摇头摆尾、小动作频繁的现象,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不良习惯。这些小毛病掩盖了他们本该引人注目的智慧,反倒被贴上了“多动”的标签。

2.年龄特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本性,而对于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不会被规则所束缚,所以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越发好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是大人和孩子最明显的外在区别。一个活蹦乱跳的淘孩子和一个沉稳冷静的“小大人”,你会觉得哪个是正常的呢?

3.家庭教育。有些孩子从小教养失当,因为父母的宠溺或是放任自流便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

4.气质特征。心理学普遍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其中,将多血质的特征界定为热情、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和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做事时也常常表现得不够专心。因而,一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好动,也可能与他的多血质气质有关。

5.标签效应。“相信你能,你就无所不能”,心理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人常常会按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在孩子那里更是如此,只是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从大人那里得来的,大人认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常常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因为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育还没达到能对自己进行正确自我认知的阶段,于是他们对认知的来源,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评价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他们就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所以,孩子出现类似多动症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人不经意间的评价所赋予的。

区别儿童的好动与多动症,其实并不难。首先是看儿童的“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好动儿童的活动一般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有一定的秩序。多动症儿童的活动则是无目的的、杂乱的;其次是有无选择性,这是区别多动症和好动的关键。“好动”的儿童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的时候好动,但是当从事的事情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时,则能专心致志,而且还很讨厌被打扰。但多动症儿童无论在什么场合或从事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即使是进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也不会因为陌生感而畏惧,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随时伴随着他们;三是活动有无离奇性。正常的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也并不离奇,只要用心的话,便可以理解。但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很多时候则莫名其妙地让人难以察觉其目的。

对于好动的儿童,父母要用平常心来对待,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切不可轻率地给孩子贴上类似“多动症”这样消极的标签。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问题不可能由父母的一次疏忽造成,也不可能因为父母的一日关怀而消解,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对孩子用心。

2.丢了耳朵的孩子

“宝贝,你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常常用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提出要求,可得到的回应往往是置若罔闻,很多父母在无奈苦笑的同时,也在怀疑在自家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给他装上耳朵。

3岁的晓醒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特别是——妈妈多次交代不许动的化妆品。这不,一眼没看住,晓醒就把妈妈的面霜糊到了地板上,早上刚换的衣服也沾满了黏糊糊的面膜;牙膏呢,成了墙上的风景。宽大的沙发上铺了白白一层东西,仔细看看,是妈妈的摩丝,晓醒拍着手哈哈地笑着:“屋里下雪喽!”

4岁的楚楚能说会道,父母说一句,他可以振振有词地回敬十句。比如妈妈警告他不收拾好玩具就不许看动画片,楚楚会闪动着那双可爱的大眼睛仰着脖子问:“你凭什么让我收拾玩具!”然后继续盯着电视,兴致勃勃。妈妈生气地关掉了电视,楚楚就叫了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5岁的晓晨酷爱吃糖,爸爸告诫他说:“睡觉之前不能吃糖,牙齿会坏掉的!”晓晨咂吧着小嘴儿,抛出一句:“爸爸真烦,比妈妈都烦!”这样的态度让爸爸火冒三丈:“你这孩子这是怎么说话呢?!我们什么时候允许你用这种口气对大人说话的!”晓晨委屈地撇撇嘴,“啪”一摔门走进了自己卧室。

晚上睡觉之前,往往是4岁的小杰最活跃的时候,先前说好讲完三个故事就要熄灯,可三个故事过后,小杰依然扯着故事书不肯放开,好不容易关灯睡觉。黑暗中,又传来小杰兴奋的叫声:“妈妈,爸爸打呼了!”妈妈压低声音说:“不要吵,快点儿睡觉。”短暂的沉静后,小杰又闹腾着要喝水、要撒尿……小杰每天晚上都要折腾到很晚才睡。

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忙不过来,便让6岁的展展帮忙去楼下小卖店买袋盐回来。展展正在他的卧室摆弄客人带给他的新玩具,接到命令后他便一脸不情愿地逛荡出去,买盐回来后故意把盐丢到地上。妈妈生气地让他把盐捡起来,他甩出一个“不”字,还笑着向愤怒的父母做鬼脸……

此类场景,在每个淘孩子的家里都很常见。那些不听话的宝宝们,为什么就忘记“长耳朵”了呢?

原因一: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有来自物质方面的,也有来自精神方面的。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在自己品尝过物质缺乏和精神匮乏的滋味后,在自己下一代的成长中,总是习惯于付出,并且是倾尽全力的全方位付出。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现在的孩子便变得更懂得索求。

一位母亲曾这样描述自己对孩子的给予:小时候,父母对我非常严格,因此我的童年时代总留下很多遗憾。雪糕不能吃,高的滑梯不能去,连荡秋千的时间都限制了。所以我要求自己对孩子多点宽容。自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都尽量满足他。

在父母这样的苦心之下,孩子在习惯于接受父母给予的同时,也把父母的无条件给予当成了生活的常态,认为父母的“给”是理所当然。因此,一旦父母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在孩子看来,也成了石破天惊的大事,与父母哭闹、耍小脾气变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主要手段。

原因二: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当孩子正全情投入到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时,此时父母的“指挥权”就显得没那么灵敏了。在他们全神贯注的时候,父母的那些小要求在这时候就是“无理取闹”,因此,自然就会出现抗拒、假装听不见或是发脾气等行为。

另外,一些在不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多年的打骂声中,会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知:父母的指令不适合他,父母也不关心他。因此,这些调皮捣蛋非凡的孩子,总是用一些“越轨”行为来反抗父母权威,或引起父母注意,“不听话”就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招数之一。

原因三:习惯性依赖。依赖性强是在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辈对孩子总是百般怜爱,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因此,使得现在的孩子们习惯了大人的“包办式”关爱。所以,当孩子不得不面对那些只能独自面对的事情,或面对大人要求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时,往往就会觉得力不从心,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能免则免、能躲就躲成了孩子应对这类事情的高招。

原因四:父母言行不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重要的模仿对象。当孩子对父母的一些指令说“不”或是充耳不闻的时候,大人有时要从自己身上找找毛病。想想给孩子下达的这一指令,自己有没有执行过。如果自己都没有按照给孩子制定的要求那样做过,这样的指令到达孩子那里,便有可能不执行,这也就出现了孩子不听话的现象。

了解了宝宝“失去”耳朵的原因,帮孩子“找回”耳朵便显得容易许多。当孩子给耳朵设置“隐身”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确定孩子完整而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意图,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同时,家长在给孩子下达“指令”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高标准严要求”在“没有耳朵”的孩子那里,有时并不那么有效。

3.“叛逆”到何时才是头

当面对婴儿时,我想每个人都会从心底迸发出莫名的喜爱,捏捏软嘟嘟的脸蛋、咬咬白胖胖的小手,轻轻刮一下滑溜溜的鼻子,紧接着,那个小可爱还会在你眼前呈现一张灿烂的笑脸。当孩子脱离了这种“任人摆布”的年岁之后,便被冠以“人不嫌狗嫌”的名声。的确,他不会再心甘情愿地做你会动的小玩具,他会表示拒绝,他会体现不满,他会想把你当成他的玩具。于是,情况颠倒过来,谁都不会觉得孩子可爱。当他由一颗任你摆布的小棋子变成了一个处处都和你对着干的“叛逆”孩子时,除了无奈和失望以外,可能更多的就是权威被挑战后的尴尬。

大宇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6岁的大宇刚上幼儿园大班,酷爱变形金刚,他的宣言就是:学会72变,然后拯救地球。大宇的话看似滑稽,可现实中,大宇其实就是个会变身的孩子。

老师眼中的大宇:聪明、活泼、热情、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在幼儿园时的场景——

老师:“大宇,你怎么把洋葱都剩下了?”

大宇:“洋葱辣,我不喜欢。”

老师:“大宇呀,老师跟你说,洋葱的营养可丰富呢,吃洋葱的孩子长得快,大宇想不想赶紧长成大小伙子呀?”

大宇看着老师,认真地点了点头。

老师接着说:“而且煮熟的洋葱一点儿都不辣,还是甜的呢,不信你尝尝?”

大宇犹犹豫豫地夹起一片洋葱放到了自己嘴里,慢慢嚼了几下:“对的老师,是甜的。”

老师笑了:“大宇真是个乖孩子。大宇以后不要挑食好吗?这样大宇很快就能长成像爸爸那样的大人了!”

大宇响亮地回答道:“好!”

从此以后,在学校大宇再也没有拒绝过吃洋葱。

父母眼中的大宇:好动、倔强、不听话、叛逆、脑袋瓜都用在和父母作对上。

在家时的场景——

大宇:“妈妈,今天我来刷碗!”

“啊?”妈妈被儿子的表现吓到了。“你怎么想起来帮妈妈刷碗了?”

大宇:“老师说,好孩子都要帮家长干活。”

妈妈:“大宇真是长大了,可你太小了,不能刷碗。”妈妈脑中想的,却是万一摔碎了怎么办?刺破手指怎么办?

大宇:“我长大了,我会刷碗呢!”

妈妈:“我来吧,你洗不干净,再说了,你也够不到洗碗池……”

大宇怏怏地走了,满脸不高兴。

整个晚上,都不和妈妈说话。十点多了,还坐在沙发上不肯回房间睡觉。妈妈说了又说,大宇始终就是一句话:“我凭什么听你的话!”

妈妈气急,朝着大宇屁股狠狠拍了一巴掌。

大宇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着。他们在别人面前,总以“奉公守法”的乖宝宝形态出现,可一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边,就像换了个人儿似的,让他向东,他偏向西;让他打狗,他非撵鸡,仿佛每天不断地否定家长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家长们就发愁了:我允许你叛逆,可这么小就开始叛逆,要叛逆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破茧成蝶,没有那一次的冲破,毛毛虫就不能变成美丽的花蝴蝶。然而,父母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却不能有大自然对待蝴蝶破茧那样的宽容。父母只看到孩子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却看不到孩子被束缚和权威的压制,以及对其进行的反抗。

曾经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可见,虽然父母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到最好,可孩子也并不是为双方关系增添不和谐因素的罪魁祸首。父母确实需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叛逆,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吗?孩子真的就那么愿意与父母作对吗?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各种各样的束缚包裹着,有些束缚是他们成长中需要的,而有些束缚,却是大人强加的。当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懵懂中蜕变出来后,发现父母的呵护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这种令人窒息的呵护在他们眼中便失去了往日的神圣,他们也就开始了种种的反抗。

在这个时候,理解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允许孩子“叛逆”,允许孩子在“叛逆”中发展自我意识、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要只图自己一时的省心省事便将孩子的活力压制,这不是聪明的父母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