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绩效与评价:研究生德育探究
20355800000017

第17章 研究生德育绩效现状(1)

●对研究生德育绩效的基本估计

●研究生德育绩效弱化的现象与特征

●研究生德育绩效弱化的成因分析

从前面的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研究生成长环境更加复杂,一些研究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一系列新课题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对研究生德育绩效的基本估计

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生德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研究生德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导师工作制度,研究生德育工作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改进,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由此可见,研究生德育不是虚的。德育绩效也不是虚的。

1.确立了研究生德育的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多年,高校德育遵循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紧密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加强,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开拓前进。从1979年初到1989年夏的十年期间,是高校德育教育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曲折前进的阶段。针对这一段时间内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失误,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反映在高校,这一切在学生中造成了思想混乱,导致连年学潮迭起,不少学校的政治秩序难以维系。即使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教育部门、高校和广大德育工作者遵循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积极推进学生德育的建设和发展,开拓德育的领域和渠道,为关心爱护学生、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尽了职责。应该说,十年中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为后来高校德育(当然包括研究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1989年6月)以来到现在十几年问,是高校德育稳步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情况,高校德育工作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十几年来,党中央始终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四有”新人。1994年,党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年召开的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2000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01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央16号文件【2004】,并相继发出了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17个配套文件,而且中央为此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从1990年至今,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共联合召开了十三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突出地位,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巩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研究生德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不是一般的业务工作,它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工程的灵魂和核心。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校一直坚持党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了研究生德育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与之相适应,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党字【2000】1号)和2000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字【2000】3号)强调“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央16号文件【2004】又指出,“目前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大约有2000余万,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提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是在一线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总之,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使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2.政治理论课成为研究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研究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一开始,就被纳入了正常的轨道。1953年11月27日,高等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办法规定:必须把马列主义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山

①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教育部在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成为培养研究生的必要环节。而且,从一开始到现在,政治理论课就被列为研究生人学考试必考科目。

自从1979年恢复研究生与学位教育以来,不管是理工农医科研究生,还是文科研究生,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政治理论课都是必修课。《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要求,“研究生阶段的思想理论教育,应当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并注意与专业学习适当地结合起来。”为此,《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教政字【19871007号)就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作出以下规定: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是硕士、博土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该《规定》对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要求、教学管理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各高校对研究生普遍开设了四门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和《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并且不是在所有专业中开设。前两门课主要面向硕士生,所有的硕土生都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对文科各专业的硕士生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对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硕士生还要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两门课主要面向博士生,对文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对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国家教委的部署,从1988年开始又对研究生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帮助广大研究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

此外,经过多年艰辛的努力,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发展为一级学科,在全国已建成100多个硕士点、27个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各种层次的政工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央的要求,各高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新形势,先后对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几次重大改革。作为中央16号【2004】文件的配套文件之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就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并提出要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研究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提高品德修养等,日益收到积极的效果。

总之,通过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研读,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指导业务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并结合我国国情,对研究生加强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其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的培养。因此,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研究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3.研究生党建工作初见成效

研究生年龄结构跨度大、知识层次高、生源结构复杂、住宿和学习分散,加之研究生大都已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再继续套用本科生的德育工作模式是行不通的。作为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不仅在学业上要求高,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求也很高。针对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各高校就如何抓好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并逐渐形成共识: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党员比例较高(约等于本科生的3倍),占研究生总数的1/3,而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中的先进分子,总的来看,绝大部分党员的综合素质是较高的,是研究生中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他们的言行在普通同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效用。只要抓好党的工作,建立支部书记—党员骨干一党员—普通同学同心圆辐射式工作体制,整个研究生德育工作就可能被激活。这也表明,研究生党建工作恰恰应该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①研究生党建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灵魂和龙头,研究生党支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发挥的基础部分,是密切联系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研究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好研究生党建,以研究生党建为根本和突破口,抓住1/3,影响2/3,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不失为提升研究生德育绩效的好思路。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做好研究生工作,一定要调动研究生群体的内政积极性来进行,尤其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支部特别是党

①周志成.究生党建工作基础:制度建设原理、架构与实践.复旦教育.2002(1)支部书记的作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这一做法,抓对了方向,抓住了根本,是很好的起点。“”把研究生党建作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突破口,我们在这一点上态度非常坚定。“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郝翔对记者说,”研究生德育工作在多元中实现主导,要通过党支部。在学校诸多社团组织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是党支部,工作最有效的也是党支部,这是其他任何组织和活动所代替不了的。“一个集体有一个核心,就会带动一大片。研究生毕竟在年龄、学业、思想认识上已趋于成熟,要在研究生中真正树立正气、弘扬主旋律,则必须依靠党的力量,让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让党员成为先锋模范。”如果真正从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目标人手,让每个研究生把握好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上去了。“郝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