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绩效与评价:研究生德育探究
20355800000020

第20章 研究生德育绩效现状(4)

我们说,认识创造现实,认识也制约发展,制约行为活动的绩效。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这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人的行为之所以指向一定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思想认识在行为发生之前,已经计划好了目标。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统一与否,决定着行为是否步调一致,影响着行为绩效的大小。为什么对德育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改进和探索之后。效果始终难以尽如人意呢?关键在于认识!“德育认识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认识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努力,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育人环境,才能使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客观地讲,目前,相当数量的专业教师远离德育战线,育人意识淡漠,甚至严重缺失。有人认为德育是“软任务”,衡量的标准无法“表述”,难以“量化”:也有人认为德育活动是走“形式”,德育工作是唱“高调”。他们没有从理性的层面和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认为德育不是他们的教育实践领域,对他们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少数专职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他们没有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甚至存在这样的情况: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苦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口婆心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顶不了专业课教师的一句话;或服务管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负责任态度,就否定了专职德育工作者传授的道德规范,造成部分学生的道德困惑,最终导致德育绩效弱化。

就研究生教育而言,一些培养单位在思想上,还没有把研究生德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存在着重视业务素质培养,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特别是,由于研究生教育发展太快,竞争日趋激烈,教学、科研和后勤工作千头万绪,使一些高校领导“无暇顾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抓有形的硬件建设、竞争指标和形象工程,而忽视无形的精神力量、思想道德素质,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内的不少人总认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是办学的中心,是“实”的,容易衡量、比较,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难出成绩,也难评定,与其辛辛苦苦抓“虚”的,吃力不讨好,不如放手狠抓“实”的,可以立竿见影,所以“要多谈科研,少谈些政治说教”。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扭转,单靠德育教师孤军奋战,就会孤掌难鸣,收效甚微。而且,高校还普遍存在轻视学生工作、看不起学生工作的倾向,认为学生工作仅仅是跑腿打杂的事务性质的,人人都可以干,没多大出息,没什么前途。此外,部分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度低,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很少钻研业务,因此造成自己、学生乃至社会思想混乱。上述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入如下:

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就被认为是党委的工作,党委又把德育工作下达给德育工作部门,行政、教学部门较少介入,从而交给什么任务就做什么的被动工作局面,根本无暇深入思考、探讨德育工作的规律途径及其方法,结果是德育工作低水平重复、效果差。尤其是教学、科研、招生、创收等工作与德育工作发生冲突时,德育作为“软”指标,往往被挤掉,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大部分高校确实存在。

一些领导和专业教师还认为,研究生德育投入的人、财、物不少,但没有从学生中看到有什么显性的收获,只投入不产出,不符合价值规律,从而否定研究生德育的绩效,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支持,甚至歧视,影响了政工干部的工作激情,制约了研究生德育绩效的提高,这实际上是他们缺乏对研究生德育绩效的特点的认识所致。

一些研究生德育者认为,研究生德育绩效关键体现在有没有学生违纪违法,有多少人违纪违法;有没有学生积极申请入党、入团,有多少人已入党、入团;有多少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校是否风平浪静等。这实际上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缺乏对研究生德育绩效“质”的认识,未能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考察实效的标准,从而产生了对“绩效”片面性的认识,致使在实际中研究生德育工作停步不前,制约了研究生德育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还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认识误区:“无能论”、“无为论”和“消除论”。在这些认识的误导下,研究生德育的有效开展,必然遇到困难。所谓“无能论”是指许多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认为,研究生已经完全成人,在道德生活方面,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甚至比导师还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甚至比导师还“参得透”,导师难以在德育领域有所作为。而“无为论”则认为,既然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对待其道德问题,就应视之为个人私事,任由其各自去修炼,学校的研究生德育就应该心照不宣地“无为而治”。“消除论”认为,研究生教育本来就不应该在桌面上谈什么德育问题,应该与国际接轨,向发达国家学习,只谈专业培养或研究训练的事情就完了。这样一来,所谓的“研究生道德教育”从话语到行为也就都在实质的意义上消除了。

思想认识问题,是研究生德育绩效实现之路上最大的障碍和绊脚石,要想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必须强调全员的绩效意识,改变部分教育者的观念,搬掉这块绊脚石。总括以上几种思想认识,我们认为,真正造成研究生德育绩效弱化的思想认识根源就是“以人为本”精神的缺失,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纳入研究生德育视野。人非容器。研究生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的,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

◆德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影响德育绩效的因素很多,而德育资源是突出的问题。资源与绩效的关系历来是密切的,它始终是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实,它也是其他各个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资源属性的客观反映。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习惯于承认生产和生活资源,并对此予以相当的重视。但对德育也需要资源一说,在理念上却是个空白。高校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也没得到根本的转变。我们知道,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的经济体,它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予以支撑,资源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育人”非“制器”.高等教育研究.2001(2)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资源的发现、获取、管理、应用和开发的过程。德育资源与德育绩效是德育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德育的发展和变化。而德育资源配置是解决德育资源与德育效益相互矛盾的方式和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德育资源配置是指德育主体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保证德育活动正常开展,对所需要的各种德育资源进行调配、整合的实践活动。德育离不开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支撑。但德育资源对德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复杂过程,德育资源与德育绩效构成一对矛盾推动德育的发展。这一过程可具体表述为,德育资源——德育资源配置——德育绩效——德育发展,这一过程说明,德育资源与德育绩效的辩证关系是通过德育资源配置这一中心环节的运作来实现的,具体地说,就是在德育资源配置这一环节,德育主体将所需要的各种德育资源按计划和要求进行调配、组合,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高德育绩效,从而推动德育发展。但德育资源配置具有二重性,即合理配置和不合理配置,两种不同的配置方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①通常情况下,德育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三个方面,为此,德育在资源配置上要达到四项指标:一是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国土、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二是要能综合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形势政策、一些时代精神等人文精神资源进行“树魂立根”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四是要在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对新资源的开发。

研究生德育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德育资源的支撑。德育资源配置具有条件性,只有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德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会影响配置的效果。从实践中我们看到,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但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由于受多种条件限制而使德育资源出现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等现象,德育资源和德育绩效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研究生德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德育资源建设存在政策性制约因素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发展、改革和完善都依赖于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作为指导和依据。它的地位、目标、内容、管理的确定和实现,全靠相应的政策作保证。譬如,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地位、培养、使用、待遇等问题,中央、教育部文件也已有明确规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培养业务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并从制度上解决好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务和待遇;学校要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深入学生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工作条件和环境”。

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实际情况却与此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少教育者(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注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整体性事业,各个部门都要不折不扣的做实做好。但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部门都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并不能根据事业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努力做好责任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组织和责任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形式化”、“修饰化”,对于有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单位,有些甚至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和领导干部讲话中,缺乏过硬的措施。二是德育经济资源投入较低。德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要有相对充足的德育资源。长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学校,教育方面的物力、财力投入始终较低。而在这较低的教育投入中,德育方面的物力、财力投入更是低中之低,不能满足德育活动的需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更为有限,影响了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制约德育的“瓶颈”。而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相比.其投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必要的德育活动无法开展,必要的德育设施、设备不能建设和增加,必要的人员经费不能到位,影响了研究生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压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的经费,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萎缩,工作力度的减退,教育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弱化,从而反过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使一大批教育对象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无用之物”看待,作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看待,或消极对待,阳奉阴违,或对抗拒绝,视之如洪水猛兽。①总之,研究生德育在实践中由于缺少物质保障,使得许多应该做“实”的工作和活动流于形式,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但更与政策有关,一个院系、一个学校能否将德育放在研究生工作的首位,研究生德育经济投入多少就是衡量的主要标准。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制定了许多加强德育工作的政策,但力度不够。从一些重大项目的推出来看,如“211工程”、“985工程”、“千百万工程”等基本同德育无关,或者基本没有德育目标和指标,“杰出青年”、“优秀人才”也基本没有把德育工作者纳人其中。教育部正在出台“公共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但力度相对较小;同时,学术带头人计划未能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性,未能把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纳入其中。而这些“工程”对高等学校在资源配置方向上的导向作用,从根本上和整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导致高校德育资源建设的宏观政策环境与具体政策的矛盾。

◆德育人文精神资源没能有效整合

德育人文精神资源基本包括四部分,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国外德育资源、时代精神与地方精神和现代德育资源等,是德育内容的来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