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德育内容的不适应性。“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时期的道德理念必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德育的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超前与落后都是不当和低效的。”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的。它不仅决定着德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其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保证。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作为社会精英理应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典范,对国民的道德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而,加强研究生的道德建设,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和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应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从小到大都接受道德教育,但研究生德育内容过分强调理想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时代精神和针对性。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内容脱离现实太多,显得苍白无力。不少研究生也反映,政治课“枯燥无味”。市场经济提高了学生独立人格,研究生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希望同教师平等地探讨理论与现实问题,但是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采取上大课的办法。一个课堂往往有一百多人、两百多人,甚至有五六百人在一个课堂上课。老师既不能和学生交流,也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其结果是,不但政治理论课的绩效很差,而且它的威信也愈来愈受到影响。
四是德育方式的陈旧、单一。德育活动方式对提高学生德育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同样的教育主客体,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其教育效果的差别特别大。德育方式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所采用的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的德育方法是德育规律的体现,是德育绩效的重要保证。在德育过程中不讲方法,整个教育就会落空。毛泽东同志对此有过形象的说法,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内容要顺应新时期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的规律,而德育的方式也应不断改进。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大多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具有可行性。今天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德育工作也必将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果仍然沿袭固有的方法不变,必然会影响其绩效。长期以来,研究生德育方式存在的陈旧、单一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研究生德育实践中,一些德育主体重“声势”而忽视“实效”,脱离研究生的思想实际,不注意了解和解决研究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实际矛盾:二是重“群体”而忽视“个体”,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人施教,搞“一刀切”;三是重“灌输”而忽视“渗透”,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育载体上,不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四是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管理”、忽视“心理教育”,不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单靠“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地治疗研究生的一些心理疾病;五是重“传统”而忽视“现代”,不能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阻止青年研究生通过网络接受各种错误信息。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研究生德育绩效的提高。
五是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教育评价是具有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杠杆,德育的改革和发展也离不开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是研究生德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搞好这一领域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我国目前研究生德育评价尚缺乏科学性,亟待改进。集中体现为:德育评价主要注重对学生德育认知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行为的关注和评价,以至学生重知识、轻行为;德育评价不能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缺乏客观性,评价的结果缺乏导向性,评价的范围缺乏全面性;德育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即只有辅导员参与评价,业务课教师、导师、管理人员和研究生自己基本上不参与。评价方式方面,一段评语就是整个德育评价。具体而言,德育在研究生教育的评价系统中分量不够。德育虽然在学生的很多素质考评、综合测评中有一定的体现,但权重很小。实际上考试分数的高低、科研成果的多少仍在最大层面和最终结果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入党、能否成为优秀生等。因此让学生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而非是德育状况。特别是。评价内容和范围模糊,不能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对素质的考察不全面,评价方法单调,考察难以体现素质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宗旨。这些问题导致了极难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作用和激励、监督作用。总之,现行研究生德育工作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导致德育工作绩效的高与低没有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机制,这在事实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研究生德育绩效弱化的外因
研究生德育绩效弱化的外因包括两大方面:德育制度建设不完善,德育环境不优化。
◆德育制度建设不完善
应该承认,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学术道德都是基于研究生的自觉行为,因而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这就是有些措施失灵的原因。所以。思想教育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与强化管理和制度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铁的纪律,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制度,是德育的根本保证。有一个烤火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一个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能是其生存的根本。靠主动靠奉献只能维持一时,铁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
理论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何谓制度?从字面意识上看,“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制度就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广义而言,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化的、形诸于文字的行为规范,如法律;也包括非正式的、非理性化的、非系统化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道德、理念、习惯、风俗等。狭义的制度仅指前者,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正是狭义的制度。
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德育有关制度,是保证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道德的特征是自律,而道德品性的养成不仅仅是教育的结果,制度的约束也是重要的保证。相对于道德教育,制度规范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一种好的和有效的制度会以强制性和直接性而把人的行为引向高素质。“让大众选择道德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靠两条基本途径,一为‘道德说教’,一为‘制度安排’。”道德说教即通常所说的德育,它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没有外在强制力的硬性约束,也没有多少个人实际利益有一群人在烤火。“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所有人都这样想。于是无人去添柴,不久火熄灭了,这群人被冻死。又有一群人在烤火。“如果大家都只烤火而不添柴,这火迟早要熄灭的”。所有人都这样想.于是大家都去检柴。可这火不久也熄灭了。因为大家只顾捡柴。没有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路上.最后火因无柴而熄灭。又有一群人在烤火。这群人既没有全部去捡柴,也没有全部来烤火.而是制订了轮流烤火捡柴的制度:一半人捡柴,一半人烤火。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有机会烤火。这样生命和大火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得失的担心。制度安排,则是社会根据需要为人们的各种活动设计、制定、供给一定的正式规则,如政策政令、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条例纪律等。它是一种硬性的行为导向,有外在强制力的硬性约束,有个人实际利益得失的担心。结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我国德育制度建设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说来,研究生德育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