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为此而做的合理制度安排。因此,重建道德,最重要的不在于宣传和号召,而在于制度建设。这里所说的制度安排,大体上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整个社会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安排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一些人可以通过种种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可观的利益,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因为社会不公正恰恰是引发不道德甚或愿意反道德的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本身是不能单打独斗的。第二层含义是说,要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具体的不道德行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不能使违反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更不能使遵从和弘扬道德者总是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我们以“乘车不排队”这个现象为例来说明。不排队,一是不公平(后来的身强力壮者先上车,而先来者反而上不了车);二是不符合效率原则(不排队产生混乱,混乱导致时间浪费)。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了不排队这种行为方式?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人们一面反感挤车,另一方面自己又挤车?可以假设一个不想挤车的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如果他选择不挤车,他必须估算什么时候才能搭上下一班车。5分钟、10分钟当然还可以等.1小时、2小时还能等吗?如果下一辆车来了还是要挤才能上的话,那还不如现在就挤。可见,决定他是否加入挤车队伍的关键,在于可以用多长时间才能以不挤的方式上车。那些反感挤车的人之所以最后也加入挤车的行列,是因为排队的成本太高。换言之,挤车的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并不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挤车的偏好,而是排队的成本、代价太大。
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中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不遵从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道德的重建才会有保证。在制度伦理中,制度中伦理和伦理制度化有效地把公民和市场主体的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的约束性、引导性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律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的设计和创新制度,不仅保证了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而且,也是进行德育,引导人们思想的有效途径。制度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的作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所要面对的不是几个特例,而是大多数“一般人”。对大多数人的行为做出规范,这恰恰是制度的“本能”。制度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它不允许有例外,不允许有特殊,它所考虑的、所针对的就是一般。一言以蔽之,榜样是有例外的(特殊的人和事),而制度是没有例外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德育制度、德育规范的建设上。
4.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德育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安排确保研究生德育工作在高校的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力度、深度和绩效,关系到是否能够发挥高校整个教育、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力量把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做到同学心灵深处,具有重大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16号文件【2004】指出,“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此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德育的法律法规及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德育机构的设置、学校德育队伍的组成及素质要求和培训、学校德育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建设、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和要求、学校德育的经费等。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些都为我们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研究生德育绩效提升指明了方向,使完善研究生德育制度安排有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具体说来,完善研究生德育制度安排,应该从体制、机制、规制三方面着手: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研究生德育工作制度,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研究,减少德育工作“成本”的消耗,从而提升研究生德育绩效。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德育实施的是校、院(系、医院、所、中心)两级管理体制(少数在校研究生规模低于.500人的高校采用学校集中管理的体制)。实践证明,校、院两级管理,克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问题无人专门研究、重大政治活动缺乏安排、党(团)组织活动困难等问题。研究生德育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两种: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党总支一院(系)研究生工作组: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部)一院(系)研究生工作组。研究生工作组以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为主,成员由党政负责人、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管理干部。对于招生规模较大,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500人,但未设立研究生院的学校采取第一种模式比较合适。对于建有研究生院的学校采取第二种模式比较适合。这类学校规模较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快,有的研究生已逾10000人。没有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教育机构和系统,是难以适应这种研究生教育加速发展的形势的。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而我们认为,对于研究生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尤其是设立研究生院的学校,第二种模式比较可取。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完善研究生德育管理体制必须贯彻三条原则:其一。高校党委要切实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校长要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其二,要把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贯通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贯通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其三,鉴于各单位研究生规模不等,培养工作体制不同。组织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施的职能机构可不求一致。但一定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研究生德育工作,本着齐抓共管和分工明确的原则。做到领导、机构、人员三落实,确保研究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①根据这些原则,笔者认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可以从四个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研究生德育,必须首先确立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地位。党委的统一领导,可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资源,从战略人才培养的高度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工作的地位。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研究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校党委副书记(最好兼任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要成立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或分管德育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研工部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其他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学工部门开展学生工作,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学工队伍有可靠的人员保障,确保学工队伍享受相对较高的待遇和优惠政策,确保学工队伍出路较好。院(系、所)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而且院系从事研究生培养的二级管理办公室应该与研工组尽量融合,接受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的统一领导。每个学期,学校和院(系)党政要至少召开一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专题会议。只要真正实现党政齐抓共管,就会开创“大德育”局面。
学校搭台、基层唱戏,校院(系)齐抓共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全校研究生德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学校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主要负责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情况调查分析、研究生党建、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会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了防止教育和管理脱节的现象,研工部必须掌握自己的管理抓手。从一些高校的实践看,把学生的奖勤贷补助纳人到研究生工作内容中,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尝试。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主要靠院(系)。因此,要积极推进两级管理,学校搭台、基层唱戏,院(系)研究生工作组要全面落实研究生工作部的思想教育任务,组织本单位研究生参加全校性的思想教育和其它活动,并开拓创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本院(系)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搭台、基层唱戏,还要特别重视发挥校研究生会和院(系)研究生组织的“四自”作用。
导师负起第一责任,导师与辅导员齐抓共管。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以指导教师为主,教研室(课题组)集体培养为辅,导师不仅在业务培养而且在思想政治方面对研究生负有全面的责任。思想工作必须发动导师和教研室(课题组)来做,导师不能“只抓业务培养,不问政治思想”。研究生导师是做好研究生育人工作的根本,应当是担负起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实施业务培养的过程中,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学习情况,真正做到思想上引导、学术上把关,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知识性的引导。因此,导师要对研究生培养全面负责,这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也必须赋予导师应有的权力,如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允许导师采用特色培养和管理模式,导师对研究生有一定的奖惩权力等等。研究生出了问题,首先要找导师解决。当然,辅导员要同时跟上。要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及的联系沟通机制,导师与辅导员齐抓共管,才不致搞空洞的政治说教,使思想教育游离于业务培养之外形成“两张皮”。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基层是关键。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推行以导师深层介人为核心的教研室、学科组、课题组、导师培养组来落实德育工作的“第三级”管理,把研究生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培养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党建带团建,党团齐抓共管。研究生是青年中党员和团员最为集中的部分。目前,研究生党员人数已占研究生总人数的1,3,其余的绝大人是团员。在研究生德育中如何使党、团组织的先进性与研究生在文化传承和创造方面的先进性统一起来,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知识、智力和人才支持,是研究生党、团组织必须着重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很多高校深入实施“党建带团建”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团关系,使党的建设和团的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发挥党、团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完成高校以育人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院(系)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建立研究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健全院(系)各级研究生团组织,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做好组织推优、青年骨干培养、团学组织和社团建设、“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创新党建带团建的发展道路。只要我们以研究生党建为龙头,抓住1/3,带好2/3,党团组织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开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建立和健全研究生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机制是指基于德育工作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联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制度、运行程序、规则、督导落实措施等。具体地说,就是德育工作部门及其人员,在一定决策机构指挥下,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在一定动力驱动下,在一定体制、条件保障下,共同协调,实现德育工作整体目标和功能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式。有了有效而灵活的工作机制,管理体制才能更具弹性和活力,研究生德育的触角才能真正延伸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参与到全员育人的工作中来。德育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笔者从德育活动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与实际过程相统一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结构的方法,把研究生德育活动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把研究生德育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分为竞争、激励、导向、协调、保障、预警、评价等七个方面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