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临渊而不羡鱼:张中行散文
20362700000033

第33章 香冢

香冢在北京陶然亭北小丘的南麓。陶然亭是清朝康熙年间江藻所建,所以又名江亭,在外城先农坛之西,南距城墙二三百步。其实这里并没有亭,只是高基上一个南北略长的方形院落。南西两面向外都是窗,登其上,南可以望雉堞,西可以望西山。重点在北面,几处满生芦苇的池塘,小丘上野草围着一些荒冢,一派萧瑟景象。每到秋风送爽的时候,银灰色的苇梢随风摆动,伴随着断断续续的蟋蟀的哀吟,使人不能不感到春光易尽,绮梦难偿。这正是文人墨客愿意经历的,所以二三百年来成为京城士女的吊古伤怀之地。

住在内城的人往陶然亭,一般是先到虎坊桥,以南不远就是通称的南下洼子,人烟稀少,自然也没有公交车辆。步行往南,先经过江南城隍庙;然后经过窑台,一个直立平顶的土丘,上有茶馆。再往南,从苇塘之间穿过,就可以看见西侧小丘坡上的丛冢。其中有名的三个是香冢、鹦鹉冢和醉郭墓。鹦鹉冢,葬的可能真是鹦鹉,冢前有碑,碑上有铭。醉郭是晚清人,刘伶一流人物,好事者也就把他葬在这里了,墓前也有碑,碑上刻铭与否不记得了。其实这都是陪衬,来吊古的人,尤其男士,徘徊不忍去的乃是香冢。

传说也是晚清,江南某士子来北京应考,与青楼中一妙龄佳人结识,订了白首之盟。士子南归,返京延误,佳人抑郁成疾,到能够会面的时候,佳人已经是弥留之际或者刚刚死去。于是士子把她葬在陶然亭畔,立碑刻铭。铭云:“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血亦有时尽,碧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铭后有七绝一首云:“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又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诗后还有跋云:“金台始隗,登庸竞技,十年毷氉,心有余灰。葬笔埋文,托之灵禽,寄之芳草。幽忧侘傺,正不必起重泉而问之。”词句缠绵悱恻,扑朔迷离,与传说的故事一配合,真是可以写成传奇了。

我当年第一次站在冢前,读铭读诗,以为坟堆下真有“碧血”,于是想到唐朝的杜牧,想到法国的茶花女,一时大有《红楼梦》“黄土垅中,女儿薄命”的感慨。后来读《越缦堂日记》,到同治三年十一月十六日那一条,才知道这是当时官御史的张盛藻造的,说是意在骗人或者太过,总是这样来一下好玩罢了。

放眼历史,这样来一下好玩的事很不少,西湖有苏小小墓,虎丘有真娘墓,等等;扩大些说,唐人传奇式的故事多半可以入此类。但我们无妨宽厚一点着想,天地不仁(无知觉),生涯多难,现实不可改而遐思不可消,能够创造个想象的或说艺术的小世界,片时置身心于其中,得到泪与笑,不是慰情聊胜无吗?

现在,陶然亭已经改造为现代化的公园,香冢、苇塘等都不见了。听说每天有大量的青少年去游,跑,跳,划船,玩电气设备。凡事难得两全,萧瑟的景象,吊碧血的眼泪,自然只能藏在有些人的记忆中了,这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