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艺术
20374600000018

第18章 明制度,创新风,有规矩才有方圆(6)

生活中,我们也常犯类似的错误,对一些习惯做法奉若神明,一点儿也不敢有所违背,结果我们也就掉进了“习惯”的陷阱里,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却碍于习惯不敢想也想不到要去做,就像故事中的那些船员一样,守着甘甜的泉水,却渴死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所以,我们要有敢于破“茧”而出之勇。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沼泽的是成年人。因为,定式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世俗之见日积月累在身上结出的“茧”。“茧”越厚,我们的身心就会被束缚得越来越紧,思维就会越来越窒息,创造的活力就会越来越衰弱。所以,一事当前,我们要警惕思维定式,始终把握主动,对经验尊重而不迷信,对多数人的意见遵从而不盲从,对事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作茧自缚,才能走出自我,才能走向成功,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曾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粮耗尽,精疲力竭,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寻人又谈何容易?警方虽出动了数架直升机,仍是难寻踪影。在如此“弹尽粮绝”却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而此时探险家打破常规,割肉放血,这虽是加速自己死亡的行为,可鲜血染红的一片,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格外显眼,最终,他获救了。在近乎绝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终于寻找到了希望,创造出了新的生机。

我们要有善于创新之能。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在于固化思想,使人们在惯性思维中失去创造的动力和活力,让人们作茧自缚。因此,我们要用创新来打破定式在思想上留下的框框。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充实自身,做到在新事物、新任务面前,胸有成竹,善于把握规律,不为假象所惑;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增强应变能力,对新事物、新任务有更宽更广的辩证思维,把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才能从“牢固”的思维定式里突围出来。

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急需要知道灯泡容量的数据。由于手头工作太多,他便送给助手一个没有上灯,的玻璃灯泡,吩咐助手把灯泡的容量数据量出来。

过了很长时间,爱迪生手头的活早已干完,然而,助手仍未将数据送来。于是,爱迪生便去找助乎。一进门,看到助手正在忙于计算,桌上的演算纸已经很多了。

爱迪生忙问:“还需要多长时间?”

助手说:“一半还没完呢。”

爱迪生明白了,原来,他的助手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正在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呢?小伙子还把程序说给爱迪生听,证明自己的思路没错。

爱迪生不等他说完,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白忙了,小伙子,应该这么干。”说着,他往灯泡里面注满了水,交给助手:“把这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听到后,脸一下子红了。

爱迪生一生的成功都在于他思想活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僵化呆滞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江泽民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究竟什么是创新?请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只山鸡。山鸡身材挺拔,羽毛丰满,色彩艳丽,很有神气。曹操高兴之余,下令:“大臣们都来逗弄山鸡,引它起舞,看看谁有这个本事。”接到旨意,臣予们立即采取措施:有的手舞足蹈,试图撩拨山鸡;有的拿来美食,妄图吸引山鸡;有的则伸长脖子学鸡叫,想逗引山鸡反应……尽管大臣们各显其能,可是,山鸡却一点都不配合,一动也不动,令人大失所望。

一个凑热闹的小孩见此情景,搬来一面大铜镜,主在山鸡跟前。山鸡面向铜镜,以为来了伙伴,高兴极了,咕咕直叫,翩翩起舞,越舞越来劲。曹操笑了,并重赏了小孩。

在这则故事里,大臣们为争宠,竞相“逗弄山鸡”,但他们只知机械地遵从命令,百般表现自己,却丝毫没有想过山鸡的个性特征,不知道如何投其所好,所以,尽管大臣们“丑态”百出,也难讨山鸡欢心,只能徒劳无功。

小孩子则脑瓜灵活,眼见大臣们黔驴技穷,他动起了脑筋--正像自己喜欢与小伙伴玩一样,山鸡也一定喜欢自己的伙伴。但一时难以再找一只山鸡,于是就拿铜镜,让山鸡“一分为二”,自己跟自己玩。果然,山鸡舞起来了。

其实大臣们之所以输在小孩手下,就在于大臣守旧,小孩创新;他们的思维意识根本不同。在大臣们心中,只有曹操的旨意,只知依照旨意亲自“逗弄”山鸡,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属于典型的守旧思维;小孩子心中却没有“旨意”的影子,他只想逗山鸡快乐,看山鸡起舞,于是灵活的脑瓜拐了个弯,就找到了最佳道具--铜镜。

由此可见,我们说的创新意识就是面对问题、矛盾和困难时,敢于破除习惯思维、背离传统陈规、抛弃框框条条,勇于探讨新路径、追求新思路、创造新成果。

如同故事中的大臣和孩子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创新意识也很不相同。有的人习惯于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宁愿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别人为他们安排的重复性劳动,毫无波澜,更乏创造。这种人思想守旧,循规蹈矩,不敢乱想,脚不敢乱走,手不敢乱做,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一般不会有多大出息。

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工夫。

有的同志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与对待上级态度画等号,认为照搬上级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指示不折不扣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指示“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上级指示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

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指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

当然,领导者所创新出来的东西,可以是新的概念,可以是新的思维,可以是新的计划,也可以是新的格局,或者是推陈出新的工作方法,甚至是灵机一动的新鲜点子。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还剩下最后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的优势领先,而且球还在他们手中,看来已稳操胜券。

但是,这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按两队的积分计算,侏加利亚队必须超出5分才能出线。而要用仅剩的8秒钟再赢取3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纷纷认为保加利亚队在劫难逃,无法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了。

这时候,该队的教练要求暂停。不少人对此单一笑置之,认为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纵使有回天之力,也难挽狂澜于既倒了。因为情况明摆着:只要捷克斯洛伐克队的队员不犯规,侏加利亚队即使再投中两分,也才领先4分,终不免功亏一篑。而且保加利亚队投中一球后,就要由捷克斯洛伐克队发球,他们怎么能不磨蹭几秒钟呢?

可是,当暂停结束,球赛重新开始时,球场上却出现了谁也没有料到的情况。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的队员不是向对方的球篮下冲,而是运球向自己一方的球篮下跑。他跑到离篮筐只有一步远的时候,突然跳起投篮,球应声入网。

几乎在同一时刻,裁判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纷纷怀疑保加利亚队里出了“叛徒”。

不过,当裁判长宣布由于双方打咸了平局要进行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正是保加利亚队这出人意料的一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宝贵机会。

加时赛的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

应当说,保加利亚队这次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颇有大将风度的好教练。保加利亚队教练的才智和胆略,确实是令人钦佩的。

首先,他头脑清醒,临危不乱,能从看似无可挽回的败局中,看到胜利的希望。

其次,他对篮球比赛的规则稔熟于胸,并能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从而能在几乎是绝望的时刻找出“扭转乾坤”的对策。

最后,他敢于当机立断,破釜沉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孤注一掷。这位聪明的教练知道,如果照常规打下去,他们被淘汰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是百分之百,但是,如果能争取到延长期,那么这种可能性便降低到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是胜利!而且,经过全体队员的努力,这剩下的百分之五十是完全有可能变成百分之百的。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篮球场上,但是它所揭示的道理,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特别是在领导工作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如果领导者的思维方法都是沿着既成的模式和程序而进行思维活动,那就等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抑制了自由创造的生机,使之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这与领导者所面临的时代使命是不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