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20379400000036

第36章 最有趣的天文历法(2)

以后万年更细地研究节令变化,经过了数十个寒署,终于归纳出节令变化的规律并命名为“太阳历”。当万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给皇帝祖乙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改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这就是“万年历”的由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柜什么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所以每四年于2月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四百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三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虽然是4的倍数,也是平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19、为何农历中会有闰月呢

农历中的闰月是为了调和农历年与回归年的矛盾而设置的。回归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长度,时间为365.2422日,农历年是按照阴历计时的,时间长度为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了10.88天。我国古代人为了使月份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吻合,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经天文观察和计算,提出了科学的闰月方法,即每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这样农历年和回归年的长度只差0.0892天。至于农历闰哪一个月,这还跟24个节气有关。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也保证了公历和阴历都能运用,两全其美。至于农历闰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节气了。说一年有24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处说,应该说一年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这12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㈠、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12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农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农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候,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农历五月二十七B,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署(六月中气);而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农历月里面(农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农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20、阳历、阳历和阳阳历有什么区别

由于春节是按农历来计,它与公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故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总是变化的,当你阅完上一条目“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之后,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三条规律可循。

第一条,如果上一年没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提前11天到来。如,1999年没有闰月,故2000年农历的春节(2月5日),比1999年提前11天(2月16日)。这是因为农历无闰月时,一年的总日数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

第二条,如果上一年农历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推迟19天到来。如1982年农历有闰月(闰4月),1983年春节在公历2月13日,比1982年春节(1月25日)推迟19天。这是因为农历有闰月时,一年的总日数则比公历多19天。

第三条,春节所在公历日期为19年重复一次。如:1981年的春节是在2月5日,19年后的2000年,春节也在2月5日。1980年的春节是在公历2月16日,19年后的1999年的春节也在公历2月16日。

21、历法中的“三正”指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三正”实际上是我国周代各诸候国使用的三种历法。“三正”指的是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建丑,即现行农历的十二月),殷正以12月为岁首;周正(建子,即现行农历的11月),周正以11月为岁首。

还有一种说法,在历算上有:天正(农历11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地正(农历12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

22、干支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根据干支纪年法可以推算我国历史年代,如“咸丰庚申”,指咸丰皇帝几几年,我国古代只有康熙和乾隆两帝执政超过一个甲子年,即60年,然后可按干支法计年再循环。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2007年为农历丁亥年,60年后的2067年同为农历丁亥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开始,而非农历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次序表为: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己卯、丙辰、丙辰、丁巳、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由于民间仍有使用干支纪年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将公元年号推算出该年的干支年号,其方法是:

第一步,将天干和地支按顺序分别编号;第二步,将需要推算的公元午份的个位数字减3或加7,所得数即为天干的号码数,据此,找出对应的天干;第三步,先将公元年份的年数除以12,再把余数(包括0在内)减去3或加上9,所得数即地支的号码,据此,找出对应的地支;第四步,将天干和地支结合起来,便是该年的干支纪年的年号。如2000年,是庚辰年。其方法是:第一步略;第二步,07二7,天干:“庚”;第三步,2000÷12:166…8,8-3:5,地支:“辰”;第四步,2000年用干支纪年法应是“庚辰年”。

23、帝王年号纪年法何时结束的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的年号,就是封建帝王为了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最早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使用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22年)首创的。在此之前的君王只有年数,而无年号。而年号是皇权的象征,是“家天下”的具体表现。

《汉书》记载,汉武帝率领群臣狩猎,捕获一只稀有的独脚兽白麟,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汉武帝应允,因为是在狩猎的时候捕获的白麟,所以就立年号为“元狩”,称当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以后就称元狩二年、三年……但由于汉武帝在即位的第十九年才有元狩的年号,所以为了便于记载他在位的时间,他就将之前的十八年,追补了三个纪元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元朔,也就是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把他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年开始使用。《汉书?武帝纪》中也有记载。后代的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作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的开始。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之后一直使用,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告退位,长达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也因此划上了句号,而年号纪年法也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而废除了。

24、十二生肖纪年法是如何来的

这种有趣的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这种纪年方法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

①据阴阳来确定这些动物名称,如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故用身上有奇数特征的动物表示,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趾,马为奇蹄;而丑卯巳未酉亥旧说属阴,故以身上有偶数特征牛羊猪(偶蹄)鸡(四爪)兔(双唇)蛇(二舌)来表示。

②图腾说:古代某一氏族因与某种动物关系密切,便奉这种动物为本族的保护者。此后逐渐用几种常见的动物纪年,产生了十二属相,以祈保护。

③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我国自古有以干支纪年的办法,而只有在古代西北的游牧民族中,才以动物纪年,此后随着民族间的融合,华夏族的干支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的动物纪年法相融合,产生了十二生肖,清人赵翼甚至断定此俗“起于后汉无疑也”。

远古先民为了纪时,创造了以12为一循环轮回的历法,由于当时计数困难,就把生活中与人们亲近的动物选出12种与之相配,产生了兽名计年的方法,称“十二兽历”。由于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记忆,就很快风行咸俗。所选择的动物中,有宿以营生受到敬仰关注的,如牛、羊、犬、马、鸡、猪等,也有人们害怕而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如虎、龙、蛇等。但是在十二生肖中,却没有人们很熟悉的猫,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一种解释是,猫在史前在我国确属“珍稀动物”,数量极少。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猫捕鼠图,是东汉古石墓中发现的。直到唐代养猫才较普及。由于十二生肖形成的相当早,所列入的动物都是那些最常见的,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因此,当时“珍稀动物”的猫未能列入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种是以“同属”的道理来解释,猫与虎同属,民间传说猫是虎的舅舅,俗话说“照猫画虎”,因此列入虎就可以代替猫了。

25、古代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吗

按照现在的说法,元旦和春节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古书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即农历新年的通称。

之所以有如此一说,是由于1912年改用现行公历(格里历)把格里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称为“春节’’了,这是一种移花掊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们所误解,认为古书上的元旦就是现今的格里历“元旦”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年节,而格里历元旦(民间俗称阳历年)是从西方传来的,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26、农历十二月有哪些别名

一月:《尔雅·释天》称“陬”,民间称“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尔雅·释天》称“如”,民间称“如月、中和、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尔雅·释天》称“痼”,民间称“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

四月:《尔雅·释天》称“余”,民间称“余月、清和月、槐月、桃月、孟夏”;

五月:《尔雅·释天》称“皋”,民间称“榴月、薄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尔雅·释天》称“旦”,民间称“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贶”;

七月:《尔雅·释天》称“相”,民间称“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尔雅·释天》称“壮”,民间称“壮月、桂月、获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尔雅·释天》称“玄”,民间称“亥月、菊月、葡月、季秋”;

十月:《尔雅·释天》称“阳”,民间称“阳月、小阳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尔雅·释天》称“辜”,民间称“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尔雅·释天》称“涂”,民间称“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27、农历一月为何又称做“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