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15

第15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14)

接着,8月16~17日,越南国民大会在新潮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北、中、南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宗教及海外侨胞的代表六十多名。会议通过“发动全国人民夺取政权,实行越盟十大政策”的决议和选出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即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规定五角金星红旗为国旗,《进军歌》为国歌。胡志明主席随即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们站起来,以我们的力量来解放我们自己”。

起义委员会发布的起义令和胡志明的号召书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有的出席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代表,没有出席越南国民大会就返回地方领导起义。总起义从8月中旬开始,从北到南,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席卷全国。8月14日,广义游击队和自卫队就解放了一些地区。16日,越南解放军从新潮出发解放太原市。17日宣光省省会起义。同日,河内市人民群众夺占了伪政权正在召开的支持陈重金政府的集会会场,然后变成了支持越盟的游行示威。8月19日晨,在河内市委和越盟组织的领导下,召开了宣布起义夺权的大会。河内起义成功。

河内起义胜利的消息和日军的态度迅速传遍各地,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的起义。至8月22日,北部的大多数省和中部的清化、义安、河静等省起义取得胜利。8月23日,顺化15万人及来自郊区农民组成的游行队伍,先后占领伪政权要害部门,起义取得成功。8月25日,西贡、堤岸和邻近各省近百万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起义军仅遇到一处敌人微弱的抵抗后就夺取了西贡政权。8月30日,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在顺化宣布退位。他在《退位诏书》中宣称,愿做一个自由国家的公民,胜过做一个奴隶国家的皇帝。同时把象征封建皇权的金印和镶有五颗宝石的宝剑交了出来。越南临时政府代表宣布废除君主政体。从8月14日至25日,仅十二天,越南人民就赢得了八月总起义的胜利。

八月革命在全国胜利后,9月2日胡志明主席代表临时政府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的五十多万人的群众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了。他宣读的《独立宣言》中说,越南“与法国脱离殖民关系,完全废除与法国签订的条约,并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在八月革命中,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越盟抓住了有利时机,经过长期的准备,充分动员了广大群众,把农村游击战争与城市武装起义结合起来,从而迅速地夺取了全国政权,这是东南亚国家中一次成功的革命。越南八月革命是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结束了千余年来越南封建统治和八十多年来外国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从此,越南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独立、自由的新纪元开始了。

)第二节法国入侵导致南北割裂

在八月革命胜利基础上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没有时间来得及巩固,法国殖民者在美、英支持下重返越南,妄图扼杀新生的民主共和国,恢复其在越南的殖民统治。于是,抗法战争爆发。此次抗法战争持续了9年,期间以1946年12月20日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局部战争,后一时期为全国抗战。

一、局部抗战时期(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

在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决定把印度支那划分两个受降区,以便在日本投降后进而解除日军的武装。北纬16度线以南由英军负责;16度线以北由蒋介石军队担任。

1945年9月23日晨,法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11步兵团,在英军支持和掩护下占领了西贡,并设立“高级专员署?等殖民地行政机构。法军在勒克莱尔将军指挥下,企图首先占领南部,然后以南部为跳板重新占领越南和整个印度支那。南部区委和人民委员会9月23日在堤岸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迅速掀起反法抗战斗争。南部东区各省成立抗战委员会。从此,南部抗战开始。9月26日,胡志明主席通过电台号召南部同胞,反击法国殖民者入侵。同日,卫国团从河内乘车奔赴南方与南部人民并肩抗战。

在局部战争阶段,由于敌众友寡,越南卫国军最初兵力为3万人,法军是7万人,所以截至194|5年1月28日英军撤出为止,法军已控制了南越、柬埔寨和老挝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此阶段,法、越双方均未做好全面进攻的准备,因此采取了打打谈谈的策略。

在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由卢汉率领的约20万中国国民党军队,于1945年8月底9月初陆续进入印度支那北部。尾随国民党军队人越的还有越南国民党分子武鸿卿、越南革命同盟身份的阮海臣等。这伙人回越后,组织力量,抢夺地盘,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央政权对抗。但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开进越南时,越南民主共和国已宣布成立,卢汉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以胡志明为首的政府,并与之打交道。然而他们又害怕“印度支那共产党同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赤化越南”,所以他们抱有改组临时政府、把其走狗安插进去的阴谋。

当时,新生的越南政权不仅处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之下,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财政拮据、经济困难和饥荒。越南民主共和国从旧政权接收的中央金库里只找到不能流通的一百万元旧纸币。法国殖民者利用还暂时掌握的印度支那币发行权,不断地给越南制造困难。工矿企业陷入停顿,市场商品奇缺,数十万工人失业。饥荒蔓延。继之又是旱灾、饥饿和贫困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和性命。

在面临严峻的形势下,印支共产党中央1945年11月25日发出的《抗战建国》的指示指出,当前全党、全民的任务是:①巩固革命政权;②反抗法国殖民者侵略,排除内反;③改善人民生活。

根据上述指示精神,1946年1月越南举行普选。3月2日,在河财召开了国会第一次会议。大会有三百多名代表,越南革命同盟会和越南国民党分子也获得保留给他们的70个议席。大会选举胡志明为共和国政府主席,组成了包括各党派和非党民主人士在内的联合政府。接着制定了第一部民主宪法。同年5月28日,越南国民联合会成立,简称“越联”。从此,越盟成为越联的成员。这样,新的国家机构的建立和民主统一阵线的扩大,就可以充分地动员人民力量,捍卫革命成果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为了发展生产,战胜饥荒,临时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废除了人头税和殖民主义统治的一切残余势力,公布减租法令。胡主席发出“不让一双手空闲,不让一寸土地丢荒”的号召。他还建议:“全国同胞,首先是我要做到:每10天节省一顿饭,将省下的粮食用来救穷人。”为了响应胡主席的号召,越南北方各地掀起生产自救运动,胜利度过灾年。

关于对付蒋军及其走狗的问题,印支共产党认为越南的主要敌人是卷土重来的法国侵略者,必须把斗争矛头集中在他们身上。因此,印支共产党决定在维护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原则下,对人越的国民党军队采取“让步”、“和缓”的政策。为了消除国民党肖文将军和卢汉的顾虑,作为一种策略,1945年11月10日胡志明公开宣布印支共产党自动解散,共产党人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员。1946年3月2日,越南第一届国会开会,承认了越南国民党和越南革命同盟70个席位的代表资格。

关于对付法军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述,印支共产党中央、越政府和胡志明主席都把法国侵略者当作他们的主要敌人来打,但鉴于敌友力量相差过于悬殊,他们采取了“南打北和”的灵活策略,在动员和领导南方抗战的同时,积极谋救与法国谈判,尽量延缓和约束法军在越南北部的行动,以便争取时间巩固政权,积蓄力量。

法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度支那北纬16度线以南地区后,便竭尽全力企图重返北部。当时法军北进的主要障碍为中国占领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46年2月28日,法、蒋双方达成协议,法方把上海、汉口、广州的租界和广州湾交还中国,并把滇越铁路转卖给中国,以换取蒋方承认法国在印支的保护权。同时,蒋方保证其军队在1946年3月31日以前撤离越南北方。蒋介石与法国达成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从越南撤出,移军东北打内战。

在法、蒋谈判期间,法国一面加紧进行入侵北部的军事准备,同时与越南民主共和国谈判。

根据既定的策略“和为进”,1946年3月6日,越、法签订了《初步协定》(简称“三·六协定”)。协定明确规定,法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是法兰西联邦内的一个自由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国会、军队和财政。法国保证承认关于三圻统一问题的民意调查结果。越南允许1.5万法军进入越南北方接替蒋军,并实行停战,以便就其他有关越南和外国外交关系方面的问题继续谈判。对越、法双方而言,签订“三·六协定”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对法国人来说签订协定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派兵进入越南,然后逐步使用武力扩大其影响,直到推翻越南新生政权,恢复其在印度支那全境的统治。对越方来说,同意签订这一协定,只是为了促使20万蒋军撤离北方,同时争取时间组织力量,以备一旦法方不履行协定时发动抗法战争。

在1946年“三·六协定”签订后,虽然法、越继续举行大叻谈判(4月18日至5月19日),枫丹白露谈判(7月6日至9月13日),进而胡主席于9月14日签订《法越临时协定》,但涉及越南外交自立和南部主权等主要问题依然未能解决。1946年11月,法军侵占海防、谅山。12月初,法军从岘港登陆。12月18日,法军占领越南财政部和交通部。同时,法军司令莫利哀发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越南拆除防御工事,解散自卫团,交出警察行政权。19日下午,法军开始向河内发动总进攻。至此,法国殖民者已完全撕毁了协定,对越南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在法军发动全面进攻的形势下,胡主席12月20日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不论男女、不论老幼,不分宗教、党派、民族,只要是越南人就要起来打击法国殖民者,拯救祖国。”从此,越南抗法战争全面爆发。

二、全国抗战时期(1946年12月至1954.年5月)

1946年年底,法军在印度支那集结了近十万人。法国殖民主义者自恃其军队和装备上的优势,采用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术,妄想在三个月内重新征服越南。1946年12月16日,印度支那法军当局在海防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对越南发动全面进攻。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常委会1946年12月22日发出《全民抗战》的指示,提出“长期抗战、全面抗战”的性质;“全民紧密团结”、“实现全民抗战”、“必须在各方面自给自足”等政策;彻底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等作战方法。

根据越南全国抗法战争实际情况,其历程可分为防御、相持和全面反攻三个阶段:

(一)防御阶段(1946年12月至1948年12月)

从1946年12月19日至翌年2月17日,越南卫国军在河内自卫队和市民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在持续两个月的首都保卫战中,同敌人展开英勇的巷战,在歼敌两千多人后主动战略退却,成功地掩护了机关、企业和居民的转移。越南党、政府机关和大部分主力部队撤退到越北根据地,这里成了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

在占领河内之后,法军大举进攻越南北部平原和东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控制了上述地区的城镇和重要交通线,形成从沿海东北地区经红河三角洲到西北山区对越北根据地的包围态势。1947年秋冬,法国远征军总数已达12.5万人。同年10月7日,法军集中精锐部队两万多人,兵分两路:东路军从谅山出发,沿4号公路向高平前进;西路军由河内出发,沿红河、卢江逆水行舟向宣光前进,而后从西面包围越北。为配合地面进攻,法军又形成钳形攻势,夹击越北根据地中心地区,企图一举消灭越军主力和首脑机关。越军采取内线和外线相结合、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对法军发起强有力的反击战。同时在各地开展“焦土抗战”,将法军占领的城镇变成一片废墟,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陷入瘫痪。至12月’9日,整个战役歼灭法军六千多人,击落飞机16架,击沉战舰和汽船11艘,炸毁各类火炮一百多门,枪支数千余支,军车数百辆,缴获数十吨战利品。击落法国印支远征军副参谋长的座机,缴获大量军事文件。

越北大捷使法国殖民者“速战速决”战略彻底破产,将越南抗法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二)相持阶段(1948—1950年)越北战役后,法军改变战略,从以“速战速决”解决战争,转变为“以越制越,以战养战”的方针维持长期战争。法军一方面对占领区进行“绥靖”,另一方面对根据地进行“蚕食”和“扫荡”。在政治上,法国1948年6月5日将流亡香港的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弄回国,宣布他为“立宪皇帝”。1949年3月8日,法总统阿里奥多在巴黎同保大签订《法越协定》,承认“越南国”在法兰西联邦内的独立与统一;允许保大政权有自己的军队、财政和一定限度的对外权利,但必须置于法国的监督之下,其军队应由法国司令官指挥。

面对新的战争形势,从1948年初至1949年初,印支共产党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对策。决定在政治上不断加强扩大统一战线,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孤立一小撮卖国贼;在经济上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厉行节约,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在军事上坚持“以游击战为主,以运动战为辅”的方针,力求把敌人的后方变为前线。越南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组成独立连排深入北部、中部和南部敌后各个战场。在此期间,越军也集中一些营级单位,进行较大的袭击战和伏击战。为了配合敌后的斗争运动,1948年年底到1950年年初,越军接连发动了三十多次小战役,歼灭一部分敌军,攻占了一大批碉堡,迫使敌人撤出许多位置,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在敌后相继出现。

进入1950年,越南国内外形势出现了许多有利的局面。1949年秋和1950年初,越南组建了两个主力师,在“积极相持、准备总反攻”的方针下,开展局部反攻战役。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给予了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有力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1950年1月14日,胡志明主席致函各国政府,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为越南人民唯一合法政府,愿同一切尊重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主权原则,拥护和平和民主的各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月18日,中越两国建交。接着,苏、朝、捷、民主德国、罗、波、保、蒙相继与越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