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63

第63章 塞浦路斯名统实分(1)

塞浦路斯是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岛国,面积仅9251平方公里,人口约77万,其中希腊族约占85%,土耳其族约占11%,另有约4%为少数民族。塞浦路斯是地中海内第三大岛,扼欧、亚、非三大洲要冲,处于黑海——爱琴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以及印度洋这一战略水域的轴心线上,其战略地位显而易见。历史上,正是这种显要的战略地位,给塞岛带来了长期的动乱和不安。希、土两族的不和是造成其动乱和分裂的内部原因,而外部势力的插手更加剧了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今天,在土耳其加紧人盟谈判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塞国最终走向完全统一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第一节建国四年即闹分裂

希腊族人和土耳其人均不是塞浦路斯岛上最早的居民。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前,塞岛就有古塞浦路斯人居住。公元前2000年,希腊人迁移到此。公元前1200年,由于特洛伊战争,出现了希腊人向该岛的第二次移民浪潮。两次移民的结果,使希腊人成了塞浦路斯岛上人数占优势的种族,希腊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在岛上传播,希腊式的政治制度开始在岛上建立起来。

公元1570年,土耳其素丹一塞利姆二世派兵征服了塞浦路斯。一支约3万人的土耳其军队开进了塞浦路斯,并在岛上居住下来。土耳其随后不断从本土向该岛上移民。塞浦路斯岛上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种族——土耳其族人。土耳其人带来了东方的政治、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从1570年到1878年,奥斯曼帝国统治塞浦路斯长达三百余年。在这期间,土耳其的文化和传统继续在岛上传播并不断得到巩固。

希、土两族人在塞岛上已混居了数百年,但他们均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希腊族人信仰希腊正教;土耳其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正教教徒很少和族外人通婚,更不和伊斯兰教徒通婚;伊斯兰教同样严格禁止与外族通婚。塞岛上的希、土两族至今泾渭分明:希族人保持着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土族人则保持着亚洲人的习俗。‘

20世纪以前,两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和隔阂,甚至发生一些摩擦,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共处生活还是平静的。1878年,英国占领塞浦路斯,开始了对该岛长达82年的统治。殖民者为了使两个民族互相制约,遂挑起了民族纠纷,使塞岛上出现了“合并”与“分治”的对立主张。

英国的统治不断激起塞浦路斯岛上人民的反抗。20世纪50年代初,希腊族人在大主教马卡里奥斯的倡导下,成立了“塞浦路斯战斗者全国组织”。该组织一方面带领人民同英国殖民者开展不懈的斗争,另一方面主张塞浦路斯与希腊合并,忽视了土族人的民族权利。土族人则提出希、土两族“分治”塞岛的主张。英国当局对塞岛采取了它惯用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手法,积极支持土族人“分治”的主张。在英国人的建议下,土族人于1958年成立了“土耳其保卫组织”。该组织的领导人是拉乌夫·拉伊夫‘登克塔什。随着两个对立组织和两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出现,“合并”与“分治”的斗争成了两族间斗争的重要内容,两族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两族之间不断发生大规模激烈冲突。

希、土两族的斗争牵动了希腊和土耳其两国的神经。本来塞岛上的希、土两族人就是从希、土两国迁徙来的;希、土两国也把保护本族人在塞岛的权利当做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塞岛希、土两族的矛盾和希、土两国的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希、土两族因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历史上已有积怨。希、土两族分别把希腊和土耳其看做各自的“母体国”,希、土两国间也不断因之发生流血事件,东地中海形势越发变得动荡不安。

为了保持北大西洋公约南翼的稳定,美国开始出面调停力图平息塞岛风波。在美国的授意下,英国、希腊、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的希、土两族于1959年2月签订了《苏黎世一伦敦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希、土、英三国保证塞浦路斯独立,英国可在塞岛设军事基地,希、土两国可在塞岛驻军。

1960年8月,塞浦路斯宣布独立并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希、土两族组成联合政府。塞浦路斯宪法规定,总统由希族人担任、副总统由土族人担任,总统、副总统均享有否决权,希、土两族在军队中的人数比例为6:4等。8月16日,希族的马卡里奥斯大主教就任总统,土族的库楚克就任副总统。

共和国成立之后,塞浦路斯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但由于原有矛盾未得到彻底解决,暂时的和平很快为新的动荡所替代。两族间围绕“合并”与“分治”的斗争开始转变为争夺在新共和国统治地位的斗争。希族方面认为,土族得到的权利超过了按人口比例所应得的权利;土族方面则认为,他们应得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落实,他们拥有的40%的军队应当单独组编。

1963年年底,希、土两族因制宪问题发生严重流血冲突。12月5日,马卡里奥斯总统提出修改1960年宪法的“十三点”修正案,其中包括废除正副总统的否决权和废除两族在公职人员中固定的比例名额。他的这一做法激起了土族人的强烈不满。几天之后,两族在首都尼科西亚爆发了激烈冲突,双方相互开火,造成重大伤亡。冲突中,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分别支持塞岛的希族和土族。

为平息战斗,英、希、土三国组成一支维持和平部队,在尼科西亚城希、土两族之间规定了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是由英国将军杨格用绿色粉笔画的,因此又被称作“绿线”。“绿线”东起法马古斯塔,西至莫尔富,横贯全岛,并穿越首都尼科西亚,全长两百多公里,地域面积约占全岛总面积的3%,由希、土两族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分段设卡。

然而,这条绿线没能阻止希、土两族之间的斗争。双方继续相互射击,致使两族数以万计的居民背井离乡,三国维和部队对此无能为力。1964年2月,各方一致同意把塞浦路斯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遂决定成立一支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取代原有的三国维和部队,战斗暂告平息。在联合国以及有关方面的斡旋下,希、土两族把战场上的斗争逐步转移到了谈判桌上,但矛盾仍未得到解决。

)第二节土族“独立’’南北对峙

1974年,“合并”与“分治”的旧矛盾复发,并且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时的希腊军政府在塞岛策动军事政变,土耳其以保护土族为由趁机出兵塞岛,以致形成希、土两族南北对峙的局面。

马卡里奥斯总统在共和国成立前不久,权衡利害,选择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即放弃塞岛与希腊“合并”的主张,致力于成立一个独立的塞浦路斯共和国。但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顽固坚持塞岛与希腊合并的“埃欧卡”组织领导人格里瓦斯的反对。格里瓦斯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趁希、土两族流血斗争之机,把塞浦路斯各个希腊战斗者小组合并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的部队——国民警卫队。这支部队的军官由希腊人担任,实际上也已为希腊政府所控制。希腊军官一直企图颠覆马卡里奥斯领导的政府。

1974年7月3日,马卡里奥斯总统向希腊政府提出撤走希腊军官的要求。7月15日,希腊政府支持国民警卫队发动政变,推翻了马卡里奥斯政权。政变当天,土耳其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土耳其请求英国出兵干预,但遭到拒绝。7月20日,土耳其以保护岛上土族居民为由出兵塞岛,与希族的国民警卫队展开激烈战斗。塞浦路斯希、土两族联合政府随之解体。北方希族人南迁,南部土族人北移,两族近百年来混居共处的局面彻底结束。从此,希族人聚居南方,拥有全国领土的62%,土族人控制北方,拥有全岛38%的面积。

随着希腊军政权的垮台,塞浦路斯政变当局也结束了它为期八天的短暂生命。在马卡里奥斯总统回国之前,总统暂时由希族人格拉夫科斯·克莱里季斯担任。从此,在联合国和有关方面的斡旋之下,两族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谈判桌上,希族方面的代表是克莱里季斯,土族方面的代表是登克塔什。谈判时断时续,随着时间的变化,谈判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主要的问题是:希族方面要求土耳其撤军,让希族难民返回家园,建立一个由“强有力政府”和许多地区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土族则要求成立松散的联邦政府,在联邦政府下面,南北地区分别成立“希族”和“土族”邦政府,邦政府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希族的考虑是: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希族无论从人数还是地位上都处于优势;而把占少数的土族人分散在许多地区,使他们的力量难以集中,自然会处于一种附属状态。土族则担心,他们在塞浦路斯居少数地位,如果分散居住在塞岛的广大地区,被相互隔离开来,就一定会受到希族人的摆布,被当做下等人看待,就像少数民族常常受到的待遇那样。因此,他们不愿受制于希族占优势的中央政府,他们盼望集中在一个地区,在松散的中央政府下面有一个能切实保护他们利益的自己的政府。

因土族方面成立联邦政府的要求在谈判桌上得不到希族方面的同意,土族领袖登克塔什于1975年5月宣布在塞岛北部建立“塞浦路斯土族邦”,他本人出任总统,并通过了《土族邦宪法》,拥有自己的议会、宪法、内阁、政党和群众团体等一整套机构,经济上也自成体系。土族的这一举动,让两族间谈判彻底陷入僵局。

1983年,土族宣布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同年11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41号决议,宣布“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在立法上无效”,要求塞土族邦当局撤销这一决定。此后至今,塞浦路斯南部是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北部是只得到土耳其一国承认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在塞岛北部一直驻扎着一支约3.5万人的军队。

)第三节两族谈判一波三折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宣布建立后,塞土、希两族分别举行大规模集会,一方庆祝,一方抗议,双方敌对情绪颇为严重。希族区还停止向土族区供电四小时,以示警告。塞总统基普里亚努指责土族邦领导人登克塔什搞分裂。

作为塞两族“母体国”的土耳其和希腊,关系也随之紧张。希腊指责塞、土邦宣布独立是土耳其事先参与、精心策划的行动。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外长哈拉兰布普洛斯、副外长帕普利阿斯等分头出动,访问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美国、英国以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意在阻止它们承认“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希腊政府还要求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土耳其进行“经济制裁”。

土耳其也相应开展广泛的外交活动,以争取同情和支持。土外长、国防部长等分赴美、英等西方国家和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为塞土族的行为进行辩解。土耳其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着重解释土并未参与此事,因而不应受到任何经济制裁。对阿拉伯国家则着重解释土族邦是迫不得已宣布独立,希望它们在外交上给予承认。

针对塞浦路斯北部独立后的形势,联合国一再呼吁塞岛停止外来干涉,恢复两族和谈。在联合国斡旋下,两族领导人分别于1977年和1979年举行了会谈。1984年,希、土两族领导人经过三轮间接会谈,达成了举行“高峰会晤”的协定。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综合双方意见起草了协议初步方案。方案提出建立两族双区联邦国家,土族占有的领土由38%减少至29%,在联邦议会的上议院两族代表人数相等,在下议院和内阁希、土两族人数比例为7:3,总统由希族人担任,副总统由土族人出任。1985年1月,两族首脑在纽约举行直接会谈,但因在撤军、有效国际保证和否决权等具体问题上的分歧,未能达成协议。

1988年2月,乔治·瓦西利乌就任塞浦路斯新总统。瓦西利乌一再重申愿与土族领导人举行无条件谈判,就职后即在国际上展开积极的外交攻势,阐明塞政府对两族谈判的立场和主张。此时的希、土两族人民也渴望通过谈判解决两族间的隔阂和矛盾,结束敌对状态,使两族人民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月,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致信两族领导人,倡议恢复中断了三年多的两族直接谈判。瓦西利乌立即响应,登克塔什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也接受了这一倡议。双方均表示要以“足够的善意和诚意”参加谈判,争取为拖延了25年之久的两族争端找到一个永久的、全面的、公正的解决办法。经德奎利亚尔的亲自斡旋,塞总统瓦西利乌和土族领导人登克塔什9月15日开始在尼科西亚就结束两族分裂、恢复国家统一的问题举行直接会谈。

双方在第一轮会谈中举行了19次近40个小时的会谈,但未能取得任何突破,双方立场相去甚远。主要分歧仍集中于未来国体、国际保障、公民自由往来、自由定居和财产权。在未来国体问题上,登克塔什主张“双区双族”联邦制,实质是在两个独立国家基础上成立松散的联邦,中央政府并无实权。在国际保障问题上,土族同意在原来的英国、希腊、土耳其三个保证国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但必须保留土耳其单方面干预的权利,这些都是希族不能接受的。希族要求希、土两族人应充分享有自由往来、自由定居和财产权,拆除目前由联合国部队驻守的分界线。登克塔什同意两族人民自由往来,但不同意自由定居,担心原来居住在北半部的全部希族人返回原居住地,土族将重新成为少数民族。希族人在北方的财产,可通过赔偿的方式予以解决。

首轮会谈破裂后,瓦西利乌似乎并不气馁。他多次表示,只要存在达成协议的一线希望,就决不轻言放弃。相比之下,登克塔什态度消极。他清楚,谈判桌上的棋局对他有利。虽然他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但他控制着全岛38%的面积,且有土耳其的庇护和援助,日子还过得去。尽管希族也有希腊助威,但它决不敢轻易诉诸武力。如果这种分裂局面久拖不决,形势会对土族越来越有利。登克塔什正是想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来压希族做出更多的让步。

由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奥斯卡·卡米利昂主持的塞浦路斯两族和平谈判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塞希、土两族领导人先后举行了三轮会谈,最终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双方在未来国体、政府结构、议会席位分配、国际保证、土耳其从塞撤军、两族居民自由往来和定居、恢复财产权等所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大相径庭。谈判早已名存实亡,两族和谈重新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