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嘉苗。
《十牛图颂》,卍续藏第一一三册页九二一下
普明:生平、法嗣不详。
【白话新唱】
头角狰狞的牛儿恣意咆哮
在溪山荒野狂乱奔走
离开回家的路越来越遥远
一片黑云横阻于谷口
昏暗中不能辨路径的莽牛
更是每走一步就踩坏了农人插好的秧苗
【分析与鉴赏】
以牧牛来比喻心性的修持,由开始的“未牧”到最终的“双泯”,分为十个阶段,每一阶段都绘图、颂诗,来阐明其中的蕴涵,即是著名的《十牛图颂》。
“牧牛喻”起源于原始佛教时代,释迦牟尼佛曾经在《放牛经》中以牧牛十一法来谈比丘的修行须知。
在中国的禅宗,最早见于南泉普愿的开示,《指月录》卷八记载,有一次上堂时南泉普愿对大众说:“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
王老师是南泉普愿的自称,这段话中,牧牛象征修心养性,溪东、溪西是象征以分别心看世界产生的二元对立,犯他国王水草则比喻远离中道、有所偏差。所以,“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就是不起分别心,以平常心是道,这就是一头逍遥自在的好牛了。
在他之后,牛的踪影出现在许多公案语录里,历代都有颂古诗,一直到了普明禅师才画成图,形成完整的十牛图的版本。
这第一首《未牧》,叙述牛未穿鼻,野性狂乱,咆哮奔走,践踏嘉苗。“一片黑云横谷口”,正是比喻佛性被无明遮蔽,使得人们就像这头野牛一样,被无明的驱力控制,不能回到正路上。所以,我们要开始来牧牛了。
附记:十牛图颂有两种版本,除了本书介绍的从“未牧”到“双泯”,另一种是从“寻牛”到“入鄽垂手”,乃是宋代廓庵禅师的手笔,抄录如下。
一、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它?
三、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消,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土争客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