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智商老师
20572200000004

第4章 突变是自然的过程(1)

一、观念的促动价值

1.关键观念

关键观念是指那种能帮助人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使周围的事物有意义并能解释所遇到的事物的一种观念或思想。关键观念有几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观念或思想,是对自然或人类社会的规律的描述和总结,它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与社会。其次,关键观念是观念中的基础观念,是理解其他观念的前提观念。例如,掌握了关键观念不但有利于孩子运用关键观念去指导学习、生活,以及与其他人交流,更重要的是还能为理解其他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关键观念的掌握有助于孩子纲领性地了解那些与关键观念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这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每个人都为他人服务,同时他人也为我服务”这个关键观念,就讲明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孩子掌握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养成为人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对他们的道理品质的发展,道德规范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又如,这样一个关键观念:“重力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能够把物体引向地面。”孩子掌握了这个关键观念就很容易理解“力”的概念,“作用”的概念,以及能够理解为什么上抛的东西会回到地面。放在斜坡上的皮球会滚下去的现象。又如“只要坚持、努力,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这个关键观念对孩子来说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多变,耐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如果他掌握了上述关键观念,就会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告诫自己要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调查研究表明,多数智力超常孩子很早就树立了这个关键观念,每遇到困难就告诫自己要顽强地去克服。

要培养智力超常的孩子,父母就应让孩子尽早树立尽可能多的关键观念。父母可利用各种 方法,帮助孩子逐渐理解和掌握各种关键观念,并让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它们,使孩子能够将这些观念巩固在大脑中,并在行为上自然而然地受他们所左右。

当然,对关键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出发,向孩子讲述有关的关键观念。在讲解关键观念时,父母要注意,不要一次讲解两个以上的关键观念,即在一段时间里只讲述一种,等到孩子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再讲述第二种。在我们的实验中发现,孩子理解关键观念是较容易的,一般6~7岁的孩子就能理解许多成人看似较难理解的关键观念。但是理解是一回事,应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多数孩子并不会自觉应用它们,这就需要父母的指导,经过几次、甚至十几次的指导,孩子就能很快掌握这些关键观念了。当然,随着一个关键观念的掌握,孩子的知识水平就迈进一步,他们的智力活动的水平也向高级阶段发展了一步。

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关键观念的学习,虽然类似于一种知识的学习,但毕竟与一般知识的学习是不相同的。因为观念有着与知识不同的内涵,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难度,如果教的不好,孩子一知半解反而会在大脑中留下混乱的印象。

2.关键概念

概念是指通过抽象与概括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而关键观念又与关键概念密切相关联。关键观念是指那些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影响到其他更高层次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包含在不同的学科中的,孩子应掌握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观念,应在基础科学中。

据联合国198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目录,国际上将基础科学分成七大类:

数学:包括近代数学、分析和泛函数学、计算机数学、几何学、数论、运筹学、统计学等。

逻辑学:包括逻辑的应用、一般逻辑、演绎逻辑、方法论等。

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宇宙和宇宙起源学、行星学、光学等。

地球科学及空间科学:大气物理学、气候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

物理学:包括声、电、磁、光学、原子物理、流体力学、热学等。

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生命科学:运动学、自然人类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人类生理学等。

当然,要想让孩子掌握这些学科的全部概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需要的,他们要掌握的是这些基础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及关键观念。

二、必备的基本技能

1.基本技能

技能是指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它是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的结果。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习的结果。技能的生理机制是,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只要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下,一系列的动作就可以一个 接一个地、自动地产生出来。

技能有着广泛的迁移性,在一种情况下学习了对某种工作的技能,能够迁移到别的工作中。

(1)技能可分为两种:

①动作技能:主要是肌肉运动自动化性质,它表现在对事物的直接行动中。如操作机器、 写字、弹琴、体育运动等。

②心智技能:主要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技能。如解题、心算、阅读、作文等。

人类的基本技能指的是一定的阅读、写作、计算、实验、自学等能力。

培养孩子过硬的基本技能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人适应各种环境。例如,曾报导过的印度的“狼孩”,正因为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因此,在回到人类社会后,10多年仍不能适应环境。 而日本的一个长大后在孤岛上独自生活了20年的成年人,回到人类社会后,80天左右就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生活。

人的最基本的技能是重要的,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人们就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研究。在科学上有成就的许多人,正是因为有很好的技能,因而在很多方面甚至在别的专业上取得成就。这些事实都说明,只有基础学好了,将来才能随着科学和自己的需要,不断改变专攻目标,并取得成就。

(2)要把孩子培养成智力超常者,就必须尽早让孩子获得基本技能,不仅如此,还要求他们高水平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①阅读技能的掌握要求:首先是要求阅读得快,并且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同时要具有多种阅读方法,对于不同的内容能够自如地运用。

②写作技能的掌握要求:字迹清晰、写字速度快、有自己一套听写、看写、读写的技巧。

③计算技能的掌握要求:能够进行快速的笔算,有理想的计算方式,并且具有同时快速地进行心算、口算的能力。

④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能够在要求的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优秀的运动技能,能自如掌握运 动技巧,运动成绩优秀。

2.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技能

超常孩子不但要有最基本的技能,还要有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又叫做认识技能或程序技能。

研究发现,与孩子发展有关的认识技能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认识技能是获得已经看到的并被教师提示要掌握的有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类认识技能是进行实验,用工具测试和用数字表示物体量度的能力。这种技能的掌握使孩子能够用数学思维去对待事物和理解诸如重量、空间、 时间等概念。一旦掌握了这些概念,孩子就能在实际测试中获得比简单的观察更为精细的结果,这使得孩子不但对物体有定性的认识,还有了定量的认识。掌握了这种技能的孩子,为以后的科研实验工作打下了最好的技能基础。

第三类认识技能是指那些能够使孩子超出他们已获得的信息的能力。这种技能是以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众多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为起点。掌握了这种技能的孩子能够发现事物的组成与发展模式并进行模拟,但孩子有可能去观测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或者使孩子去解释一种他并未直接观察过的现象。例如,如果孩子掌握了植物生长需要良好的环境的观念时他就可能推断,沙漠是不利于生物生长的,只可能有极少的生物生长着,而且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而雨水和养分充足的森林是生物最佳的生长地。

第四类认识技能是指能动地通过实验寻求新知识的能力,或者拟制一定的模型去解释资料的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使孩子能够认识一系列问题。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观察、实验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获得新的知识。

较强的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上面谈到的四类技能,在一般的孩子中,可能只具有第一类或第二类,而有后两类技能的人,则是智力发达的孩子。

例如,爱迪生还是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时,就具备了第四类技能了。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在天空飞,他想,“鸟能飞,为什么人不能飞呢?因为鸟有翅膀,而气球不是没有翅膀也飞了 吗?”于是他想,要是人在肚子里充满气,也一定会飞起来。于是他就用了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动员他的小伙伴米吉利吃下去。不久,米吉利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爱迪生则被父亲痛打一顿。但他一边挨打一边还想:“试验只进行了一半,米吉利不能忍耐,真可惜!”

人的各种技能,是人完成各种活动的最好保证。

三、科学思维观的萌芽

1.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1)让孩子懂得科学原理,并学会动用科学原理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解决各种问题。

(2)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得各种知识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问题,收集资料,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自然与社会,进行发明创造。

(3)培养孩子正确的对待科学思维观。即让孩子养成科学的态度,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本段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

不言而喻,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孩子成才的保证。一个不具备科学态度的人,无论如何是不能有所成就的,不管他智力水平多高,知识多么丰富,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那么他的行为或活动总是失败的。

孩子的科学思维观一般在7岁左右开始萌芽,这时孩子开始懂得需要用一定的思维观来对待 问题,否则就会造成失败。多数孩子是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之中逐渐悟出这个道理的。培养孩子超常智力,就要尽早让他们树立对待科学的思维观,让他们尽早以科学的观点去从事各种活动。贝弗里奇认为:“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起强烈的反映;一类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类人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知识提出疑问,并往往背离传统,自创新路,极富好奇心,兴趣广泛,要自己去获得知识,探索事物。后一类人更容易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持有正确科学态度的人应是前一类人。

2.树立科学思维观的几个方面

(1)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索取知识

多数孩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即教师把知识内容摆出来,通过讲解和示范,孩子们把这些 知识记住并理解、掌握。这是一种“传授--掌握”的学习方法。而智力超常孩子会走在课程的前面,他会积极主动提出问题,他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想知道什么,他是在向教师索取知识。另外,他们还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看书,找查资料,自己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

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地索取知识是孩子科学思维观形成的重要一步。一个孩子没有这种能力是绝不会成才的。

我们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掌握的速度快,但是他们不会自己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上工作岗位后常不知自己应做什么,怎样做,往往要经过几年的磨练才能适应工作。

(2)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思维观,一方面是从前人那里学习继承下来的,另一方面是自己醒悟出来的。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是一个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创造性见解的过程。孩子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是他们的科学思维观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父母要指导孩子不要轻率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应要求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真正有了把握,有了可验证的证据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指导孩子不要盲从他人的意见,要用自己的头脑对事物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科学思维观。

(3)能在新资料的启发下改变说法

有人对爱因斯坦说:“你今天的讲法与前些天不一样。”爱因斯坦说:“因为今天不是前些天了。”的确,在不同的情况下,随着研究的进展,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现,人的看法、想法、说法就要改变,这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思维观。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就应该做到能够在新资料的启发下,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例如,有几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河边玩水。一个小学生说:“木块能漂起来,因为木块比石块轻。”

另一个小学生说:“嗯,铁块比木块重也漂不起来。”

第三个小学生说:“大轮船就是铁的,怎么可以漂在水上呢?”

第一个小学生说:“因为轮船在开动吧!”

第二个小学生说:“也许轮船底部是木头的,上面是铁的,你看木块上放个石头也沉不下去 。”

(4)要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科学原理都是人们经过观察、实验,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智力超常孩子提出的观点决不是想当然的,而是有大量证据,并且能指出自己是怎样根据这些证据得出结论的。就是提出假设也会利用证据。

(5)懂得科学原理的局限性和科学的发展性

每个科学原理在广义上说都是有局限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过时,被淘汰。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要明确这一点,要敢于对定律进行提问,并会进行证伪,找到它们的范围和预测可能的代替物。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想到将来会怎样,自己该做些什么 。

(6)懂得科学的内容是普遍联系的

虽然科学分成众多的学科,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联系。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应该有这样的观点,并且在学习时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有个10岁的神童自学了高二有机化学后,把它与生物学联系起来,发现生物体内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如Ce、Na、N、S、P等,正是有机化学中除C、H、O外常遇到的元素。这样一来,他对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心智的健康发展

人类心理的发展有规律性,天才孩子心理发展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规律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培养孩子的超常智力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1.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学上常把孩子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

婴儿期:从1岁到3岁

幼儿期:从3岁到7岁

孩子期:从7岁到12岁

2.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1)乳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乳儿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过渡到学会用手操作物体和直立行走等随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