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人脑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生理基础。随着人脑的发展,人的智力与各种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各种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有时快,有时慢。在人们发展的某一时期,会对外界的影响特别敏感,最容易在外界的刺激下发生变化。这个时期常被称为发展的关键。关键期理论是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的。洛伦兹是在研究动物的能力时发现关键期现象的。他发现动物一些能力在某一时期发展很快,而一旦错过这个时期,能力就很难发展甚至是不发展了。后来,许多科学家研究人类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发现人类能力也有其发展关键期的现象。
如1~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出生~4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2~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关键期
3~7岁是记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4~5岁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当然,对各种能力发展关键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待研究发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幼儿期(3~7岁)是人类一些基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抓住机会进行相应的训练,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6.孩子心理发展是适应与促进的结合
上面探讨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也可以看出发展孩子的智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总体原则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是适应与促进的有机结合,就是说,在发展孩子的智力时,一方面所采用的教育、训练方法要适应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并与他们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提出一些教育的要求,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举例来说,当一个婴儿学走路时我们一方面要指导他走得更稳更快,同时还要抓住时机对他提出跑和跳的要求,以促进他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婴儿已学会走路时仍要求他反复地走,一遍一遍地走,不对他提出跑和跳的要求,就会阻碍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同理,如果在婴儿走路还走得不稳时就教他去跑、去跳,也是不行的。
培养孩子超常智力更是一项艰难的教育工作,父母更要遵循“适应与促进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孩子的现在,着眼于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超常智力的人才。
五、情感教育的智慧
当代国内外的研究趋势之一是将人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和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到学习之中,强调学习的主体是人,其学习活动是在情感的引导、维持、强化的调控下进行的。
1.事实表明,人的情感变化一直伴随着人的学习活动。人的情感与人的学习活动的关系可 以从学习的开始、经过、结果这三个阶段来探讨--
(1)学习开始阶段。
情感支配着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投入的程度(如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人们总是学习自己感兴趣、能激发自己快乐情感的内容。例如一个孩子数学成绩很好,在数学课上常有突出的表现,常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数学这门学科,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而且勤奋。反之,如果这个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好,在语文课上常常遇到困难,体验不到愉快的情感,他便会对语文课产生惧怕、讨厌以及逃避的心理,因而不愿意上语文课。
(2)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对学习活动起着维持的作用,使学习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下去。
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优秀的情感因素会使学习者不畏困难,想方设法地去解决。 例如,有些孩子遇到难题时也会愁眉不展,但他们自信能够解决它,并努力攻克它,他们知道难题的解决会带给自己无比的快乐,这种潜藏在困难中的快乐不是一般人所能体验到的。正如爱迪生所说:“没有尝到过被未知物困扰滋味的人,是不会懂得发明的快乐的。”
(3)在学习结束阶段,学习结果的成败会给学习者的情感造成不同的影响。
成功的结果会使学习者更加喜欢学习,对未来的学习跃跃欲试,而失败的结果常会使学习者感到失意和痛苦,对以后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好奇心。当然如果是一个意志坚强,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他是不会被失败吓倒的,他们会保持自己乐观的态度,继续以后的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人的情感因素伴随着人的学习过程的始终,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要培养超常智力孩子的父母应在发展孩子智力,教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情感教育。目前我国开展的愉快教学就是情感教育的一种。
2.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感。
在报刊上见到这样一幅漫画:画中有一个孩子,他的周围放着许多物品,有语文书、《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小提琴、绘画板、羽毛球拍、哑铃等。漫画的题目叫《我要妈妈》。这幅漫画反应出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弊端,即孩子常被父母要求学习各种知识,可父母很少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缺乏情感教育。
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学习所表现出的情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孩子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品尝失败的痛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孩子就很容易对学习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使学习活动顺利进入良性循环。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子承父业”现象。因为儿子看到父母以极大的情感从事某一事业,孩子就会因时常接触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该事业产生兴趣,进而引导自己的情感投入,久而久之,乐此不疲。
(2)引导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美好的情感。我们培养超常智力的孩子不是培养光有超常的智力而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出智力发达、充满人性本质特征的、有血有肉的人,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智力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情感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感,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过程。人的情感(情绪)虽然具有先天的性质,但它从孩子出生起,就同时逐渐具有了社会的性质,特别是人的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更是人们后天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的产物。要培养一个身体健康、情感丰富、精神饱满、善于交往、勇于探索的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前提就是为他提供充分的与人们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仪式,无论是喜庆的场合,还是悲痛的处境都应让孩子尽早体验。人只体验某一方面的情感是不行的,无论是只体验好的情感,还是只体验坏的情感都极易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差。例如,时常体验快乐,生活环境很顺利,处处得到他人宠爱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或较长时间处于逆境,常会出现精神危机和心理疲劳的现象。
相反,如果孩子时常体验到生活的不愉快,在失意、痛苦、孤独中生长,也会出现心理偏差 ,常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六、父母特别的关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影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优秀、健康的家庭,是孩子心智正常发展的土壤。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利于孩子身心正常发展的家庭有以下的特点:
1.给孩子提供心理的安全港
优秀的家庭使孩子的心理正常发展,情感有所寄托,父母无时不关心孩子的学业,能聚精会神地听孩子讲话,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2.父母经常把高期望传给孩子
优秀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父母经常向孩子提出高的学习要求,并鼓励、帮助他们去实现,父母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并指导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为孩子描绘出成功的理想
父母为孩子计划未来,并抉定出一步步实现的方案,让孩子在目标的指引下,走向美好的未来。
4.帮助孩子尽早树立刻苦学习是成功的关键的信念
优秀的父母会告诫孩子,并使他们明白,不能靠父母吃饭,未来成功不是靠优秀的遗传素质或漂亮的容貌,而是靠刻苦学习与努力工作。父母要使孩子明白,自己的成功来自于他们本身的内在动机和信仰。
5.引导孩子参与到积极的生活之中
优秀的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业,也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对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要求孩子长期坚持。
6.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
优秀的父母爱护孩子,并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这只能诱发孩子的懒惰和好逸恶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没有好处的。优秀的父母帮助孩子学习自立,鼓励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尽早学会如何打出自己的“天下”。
7.指导孩子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优秀的父母帮助孩子努力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指导他们如何把帮助他人与满足个人的需求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与道德规范。
8.培养孩子的智力
优秀的父母自己注意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掌握一套发展孩子智力的方法,并能利用时间训练孩子的智力。
9.与学校紧密配合
优秀的父母不但关心孩子在家庭中的言行,而且还关心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他们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听取教师的建议与教师采取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法。
以上九条是一个优秀的家庭应该达到的目标,它能够为孩子的发展起到“第一个基地”的作用。
在国外,广泛流传着一首哲理携永的《育儿歌》,描写了孩子成长与环境的关系,并告诫为父母和师长者,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