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男人必具的九大心机
2072000000015

第15章 大度能容天下事,小肚鸡肠要不得(3)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这是对领导人才的要求。在历史上,常常有鼠目寸光、喜怒无常之辈施用雕虫小技取得成功的例子,但他们毕竟如电光石火,转眼即逝。只有那些有度量有修养的人才能把握全局,冷静举措,走出一步步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棋,最后成就大业。

秦晋淝水大战之际,秦兵百万逼近晋国都城,朝野震惊,唯有谢安安之若素,面无惧色,他不慌不忙地布置兵力御后,然后到别墅里去和客人下棋。当击退敌兵的战报传来以后,谢安把它放在床上,面无喜色,下棋如故。等客人告辞之后,谢安高兴地返回内室,由于心情高兴,履齿碰在门槛上而被折断,后人称誉谢安有“庙堂之量”。

度量修养是理智的基础,是孕育谋略的沃土。那些豁达大度的男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行动有理、有利、有节。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涓就是鲜明对照。孙膑自幼酷爱兵书,深谙谋略。器量狭小的庞涓非常嫉妒他,将他迫害成没有膝盖骨的残废人。孙膑心胸宽阔,不因遭受厄运而气馁,他佯装疯癫,逃脱险境,后来在齐国被重用。他在与庞涓的军事角逐中,大智若怯。而好大喜功的庞涓早已利令智昏,一步步走入孙膑布下的罗网,最终在马陵道上兵败身亡。孙膑的成功,除了靠他的兵法谋略以外,他心胸开阔,度量宏大,才能从容筹划,从长计议,以柔克刚。倘若是匹夫见辱、拔剑相斗的话,其结局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有宏大的度量,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有稳定、积极、健康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直接关系到他的能力发挥。成功会使人激动兴奋,也会使人产生麻痹和松劲情绪;失败会使人悲观沮丧,也会使人冷静反思。在成败面前,喜怒过度都是不可取的。男人修身非常讲究“制怒”、“制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比如像周瑜气死、牛皋笑死之类的悲剧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其发生的主要根源就是缺乏度量修养。

度量作为人的道德品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积极的谋略应该是与高尚的道德品质紧密联系的。谋略绝不是奸诈卑鄙的同义词。对于政治家来说,政策和策略就是生命,首要的是制订政策的正确性,正确的政策能够得到正义者的支持。对于经营者来讲,要提倡《论语》加算盘,讲经营道德,不干不符合社会公德的事,不赚没有道德的钱。对于军事家来说,像“美人计”那样的奸之计,也是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使用的。一个人豁达大度,待人宽厚,谦虚谨慎,他就能团结更多的人,得到更多支持,这不就是最好的谋略么?无德之人必定鼠目寸光,只贪私利,不顾大局,他们热衷于学习雕虫小技,研究“窝里斗”的本事,是难成大事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带领新四军进入经济文化发达、敌人控制严密的江苏,在远离中央红军、无法得到策应的情况下,广泛交结友军,千方百计争取大多数,分化瓦解敌伪力量。和友军发生摩擦,他教育部队主动让些地盘,赠送一些枪支,友军称他有“大将风度”,获得了友军信任和支持。当顽固派军队向新四军进攻的时候,友军主动为新四军提供方便条件,使新四军很快歼灭了敌人的精锐部队,打开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

8.男人有气概,能忍能让真男儿

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宽仁待人就是宽仁待己。男人行走社会,免不了与人结怨,但只要心胸豁达,能容人之过,就不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

唐代名臣郭子仪是四朝红人,权倾朝野,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在自己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那时,于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老儿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于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大唐帝国的存亡,所以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更何况要除掉一名奸宦,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须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下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屈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85岁的高龄,安然去世。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后来做上了宰相,执掌大权。他把持政局时,把苏东坡发配岭南,又贬至海南。后来,苏东坡遇赦北归,这位朋友正垮台被放逐到岭南的雷州半岛。东坡听到这个消息,给他写了封信,说:“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叹,这么大年纪还得浪迹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还安慰他的老母亲,并对他儿子说过去的就别提了,多想想将来云云。可想而知,苏东坡如此大度,这位朋友自是羞愧不已,一家人必定都对东坡心存感激。

苏东坡的胸怀就是比一般的人宽广,对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他在落难时,还能尽朋友之责。

一个人不仅要自己的胸怀宽广,度量恢弘,更要注意朋友的自尊。一个人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赚回来。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甚至还可能为自己树起一个敌人。

朋友的自尊伤害不得。现在的人,越来越强调个性,好胜心极强,常常把事做“绝”,以表明自己的正确或胜利才罢手。如此,就会伤及感情。在一些小事小节上,你大可让朋友“赢”上一把,高兴高兴。

要想重视友人的自尊心,必须先抑制自己的好胜心。不过,神吹海侃,旁若无人地使自己出尽风头,一味地过把瘾,不仅得不到友情,只能伤了友人的自尊心。

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9.男人要自知,自知之明最难得

男人要强大自我,必须做到自知之明,并能克己制胜。自知、自强、自胜是成大事男人不可或缺的三大内在修养。

中国人历来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认为善知人者必先知己。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评论“五四”前夕各项社会改革的流弊时说道:“今天下纷纷,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人而言,则是诸人自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领之不足,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领,而妄谈变革社会,当然是十分可笑的,其可笑之处也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然而一个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并不容易。《贞观政要》中记有所谓“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的古训,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身的不足。这常常是与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冲突的,毛泽东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他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他经常提起明代杨椒山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有一次他对秘书梅白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其中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知道自己不足,还得有勇气改变自己。有人称此为“自胜”、“自制”或“自新”。这是一项更难的修养功夫。自知者,又能自胜,才是真正的强者。古人深明此理,并留下许多有益的格言。如“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欲胜人者先自胜”,“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毛泽东也懂得这个胜人与自胜的关系。青年时代,他经常以梁启超“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的口号来刻苦自勉。他还提出要以“明日之我与今日我挑战”来不断更新自我。

自胜意味着在理智的指导下,对自我的某些本性进行有意识的克制。毛泽东承认自己是“个性不好束缚”的人。他的个性就像他的书法风格一样。他曾自嘲地对萧子升说:“你一个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我写两个字得占三个格子。”但是需要约束自己的时候,毛的自制力同样的惊人。他本来嗜烟如命,总是手执一缕,绵绵不绝,从不听医生劝告而有所节制。可是在重庆谈判期间,他先后十次与蒋介石面谈,竟能做到一支不吸。蒋介石就此事对陈布雷大发感慨:“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据说每天他要吸50支,但他知道我不吸烟,竟能一支不吸。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蒋介石当然也知道能自胜者必胜人的道理。苏轼曾说:“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毛泽东的“忍劲”足以使他的敌人叹服。为了成就大业,他有时可以忍耐和等待许多年,直到最后达到目的。

嵇康曾把喜怒当作养生五难之一。曾国藩《教子言》说修身养性必须“惩忿窒欲”。毛泽东青年时代一度“独服曾文正”,《讲堂录》还记下了所谓“曾文正八本”,其中之一便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恼怒不仅有害身心,而且不利事业。毛泽东知道自己有好动感情、好发脾气的弱点,因此从当上领袖以后就很注意这方面的修养克制。师哲在毛泽东身边先后呆了十八年,据他说,他从未看到毛泽东发过大脾气。有一次他问:“主席,我很佩服你沉着冷静,有涵养不发大脾气。”毛说:“我不是不生气,有时几乎气炸了肺,但我知道应该尽量克制自己。”能使快气炸了肺的怒气不溢于言表,绝非一般的修养功夫。

自知和自胜,都是为了达到自强,强大自己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以便能够支配自己的命运,在人生的搏击中能够独立自持而不倚仗于人。毛泽东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在《讲堂录》中写下这样的活:“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要成就大业,必须“养其力”而“不为浮誉所惑”,“制其气”而“不与流俗相竞。”

为了强大自己充实自己,毛泽东不仅注意心性修养,而且从小就注意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他的锻炼方法五花八门,但总的特点不外搏击风浪,强固自我。据说在长沙读书时,有一天夜里,风雨雷电交加,他一人从岳麓山顶跑下来,全身湿透,来到蔡和森家。蔡家人不知其故,毛泽东却说他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雪雨弗迷”那句话,以锻炼自己的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