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男人必具的九大心机
2072000000004

第4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适应社会顺应时势(3)

这里所说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出现了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我们更应清楚,在诸多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我们“乘势”的灵魂,这就犹如我们平常发表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件事做一个决策的看法。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个身位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理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但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徒然自误;说的场合不佳,效果不大,甚至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是“势”的作用。

胡雪岩能够成就一生事业,在许多场合、事件中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善识时务,懂得乘势而为。

在中国这个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交通运输、矿山油田、土地等等这类产业和物资从前都是国家所有的,以交通运输来说,铁路、公路、船舶、飞机,都在国家手中控制。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这些公共设施式的生产资料才开始向私人管理者开放,多以租赁形式出现。比如租公共汽车的,租火车的,但租飞机和租航线,在中国还绝无首例。1991年7月,一个温州苍南县的农民打破了这个首例。这个农民不足30岁,名叫王均瑶,十几岁就开始在码头上南北闯荡,贩卖生意。其中他在湖南长沙生意厮熟。由于往返温州与长沙交通不便,王均瑶萌发起包租飞机的念头,这实际上是包租了一条航线。从温州至长沙,从长沙至温州,每周两个班次。王均瑶经过慎重市场调查,与两地民航部门谈妥条件。于是这条温州至长沙的包机航线便告开通,成了中国民航史上个人包租飞机和航线的先例。

王均瑶以他所在的苍南县金城实业公司与湖南省民航局签订承包经营协议,主要内容是:客源由苍南金城公司负责,每次航班付租金1.7万元,盈亏俱由金城公司承担。湖南民航局则提供一架安24型飞机,每周往返两个航班。温州民航站运输科也与王均瑶签订了地面保证协议书,负责售票、值机、安检以及温州市区至机场的旅客接送诸事务。

1991年7月28日,王均瑶包租航班和航空专线成功后,他便进一步扩大他的这个成果。1992年4月5日,王均瑶注册了一个公司,取名叫“苍南天龙包机公司”,注册资金60万。苍南天龙包机公司开业后,很快又开通了上海-温州-上海、上海-黄岩-上海两条包机航线。此后王均瑶更将包租业务蓬勃发展起来,先后与国内6家民航公司开辟了10条国内客运包机航线。在这些包机航线中,要数温州至昆明的航线最长,全线1818公里,运行的是波音737大型客机。从温州直飞昆明只需2小时40分钟。至此,王均瑶的苍南天龙包机公司已形成了温州至全国的航空交通网。到1992年7月,王均瑶将原先的“苍南天龙包机公司”更名为“温州天龙包机公司”,注册资金也由原先的60万人民币增至200万人民币。

王均瑶从一个卖荒货的农村小伙子,跨进了体面的大老板行列。王均瑶的事业成功,在于他能看出专有航线的商业价值,也能看透国营民航经营不善的根本原因。王均瑶参透这二者中的商机并乘改革开放之“势”,才敢干善干,最终实现了商业盈利。

8.男人重大局,妇人之仁要不得

男人之所以要善识时务,是因为只有如此,才会心中有数,才会具有超人的胆略,才不会犹豫不决,更不会有妇人之仁。

时势是什么?就是格局,就是态势。它是变动的,对人的作用和意义也不是永远相同的。审时度势,是兵家必须恪守的一种战术,而且,是否善于审时度势,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敌国还没混乱,而要攻取它,则必劳而无功;敌国局势已经混乱而不乘机攻取,便是坐失良机。

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审时而动,乘机攻伐。所以,未乱之时,应该安抚民心,养精蓄锐,以待其弊;敌国已乱之时,应该果断举兵攻伐,切勿误机资敌。古人云:“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三国时代,姜维屡次征讨魏国,劳民伤财,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其关键就在于他不能审时度势。周文王政宽养民,富国强民,于是能以少取多,越王勾践抚恤民众,最后也是以弱胜强,其关键在于他们能正确地审时度势。正是能否审时度势,让这些同样出色的男人却得到了胜败相反的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成就大业的男儿很多,而李世民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还是因为他善识时务,才造就了强盛一时的大唐伟业。

唐朝时,颉利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使者来唐求救。皇上便向众大臣征求意见:“我与突利是兄弟相称,关系不错,现在他眼前有急,我不能不救。但是我们和颉利之间却有盟约在先,互不侵犯。这该如何是好呢?”众大臣相互窃窃私语。兵部尚书杜如晦说:“皇上,戎狄无情,终当负约,我们不能拿盟约来约束自己。如果当今我们不乘其乱而攻取,今后我们就会后悔莫及。而乘乱取胜,乃是古之道也。”接着,张公谨也认为可以攻取,并且具体陈述攻伐的理由。第一,颉利纵欲肆凶,横行霸道,专横独断,谋害善良,昵近小人,是一位昏君。由此,君臣关系不顺。第二,颉利属下的同罗、仆骨、回纥、廷陀等部自立君长,不服颉利,意欲反叛,内部混乱。第三,颉利被别人怀疑,他现在出兵征讨,必兵败无疑。过去欲谷丧师,无抚足之地。兵败将折,没有多强的战斗力。第四,北方正值霜旱,天气寒冷,而粮草却又匮乏,不能久战。第五,颉利疏远突厥,反而亲近诸胡,而胡人本性反复,变化无常,大军临近时,其内部必然发生叛乱。第六,华人在北方很多,他们结屯而聚,保据山隘,都有归附之心,王师出击之日,必然望风响应,可以里应外合,打败颉利。种种情况足以说明,颉利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正是乘乱攻取的好时机。

李世民觉得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便决定派兵进攻颉利,援救突利。出兵不久,唐兵攻破定襄,大败颉利,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实践再一次说明,乘机攻乱,必定胜利。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应该有孤军深入的胆略,不能迟疑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真正的善于乘势者,必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勇往直前,无所疑惧。犹豫两可,瞻前顾后,往往会坐失破竹之势,给敌人以喘息休整之机,一旦敌人并力固守,就难攻破了。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在讨伐敌人时,往往率兵乘胜追击,不断巩固并扩大战果。李世民与薛仁杲大战,薛仁杲招架不住,便率残兵奔逃。李世民则指挥将士马不停蹄,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窦轨觉得这样穷追敌寇,士兵疲劳,要求休息一段时间。他对李世民说:“我们这样一路追杀,很辛苦疲劳。万一中敌引诱之计,怎么办?况且,我们已经取得胜利。应该就此打住,停止追杀,打扫战场。”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你讲的不无道理。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经考虑很久。对我们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全面的胜利,就在眼前。对敌人来说,大势已去。剩下的也只是残兵败将,没有多强的战斗力。所以,战斗的主动权和决胜权仍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乘着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将敌人一网打尽;要是停下来放走敌人,便是坐失良机,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于是,继续前进,追杀逃兵,直至捣毁敌人的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