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时候,我学到了钢铁工业最为重要的一条经验,那就是拥有原材料的必要性,以及完成适于其目的的所有条款的重要性。在埃德加·托马斯公司,因为解决了钢轨的问题,我们很快就朝下一步进展。由于我们在得到稳定的生铁供应上遇到了困难,我们不得不建立起高炉,自己生产。三座高炉建起来了,其中的一座是我们在从埃斯卡那吧公司买来的旧高炉的基础上翻新改造而成的。克鲁曼先生联系的这笔生意。像通常的情况一样,这座高炉给我们带来的成本花费并不比新建一座高炉低,而且还没有那么好。购入劣等设备,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窝心的了。
尽管这一次交易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错误,但是,后来他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利润。因为我们正好需要一个小高炉来生产钢铁,后来又开始用之来生产锰铁。在全美,我们是第一个开始生产锰铁的企业,是第一个,并且在好几年里是唯一的一个生产锰铁的企业。我们曾不得不依赖国外来保证这种必不可少的材料的供应,价格高达每吨80美元。主管高炉的经理,朱利安·肯尼迪先生建议我们自己用那个小高炉来生产锰铁,因为矿石并不难找。这个想法值得一试,结果大获成功。我们的生产可以满足整个美国的需求,导致此种材料的价格大幅下跌,由每吨80美元降到50美元。
在对弗吉尼亚的矿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欧洲人一直在悄悄地购买这种矿石回去制造锰铁,而矿山老板们还以为他们是为了别的用途买的。我们的菲普斯先生很快着手就购买这个矿进行洽谈。由于既缺乏资金、又没有技术,矿主们不能够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所以同意转让。在付出了很高的价钱之后,我们(和以前矿主中的一个,年轻又能干的戴维斯先生)成为了该矿的所有者。我们还没来得及做一次彻底的调查,但已知矿石的储量就已经能补偿我们的成本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很快的速度完成的,从开始发掘的时候,我们没有浪费一天时间,这依赖于合伙人合作创造的优越性。有些公司,总裁有什么决定必须召开董事会进行协商,作出最后决定往往在好几个礼拜之后,有时甚至在好几个月之后。等到那时,原本想购买的矿早已经成为别人的财产了。
我们还在继续发展我们的高炉厂,每新建一个,便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前进了一大步,直到我们认为已经达到标准的水平为止。毫无疑问,依然会有些许细微的改进,但是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工厂,我们的生产能力是每月5000吨生铁。
我们增设了一个高炉部。紧接着迈出的一步对于我们的独立和成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们需要充足的固定数量的焦炭供应,焦碳对于生铁的冶炼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这种原料的供应,我们就无法向前发展。对这一问题的一次彻底的调查使我们得出结论:弗里克公司不仅生产最好的煤和焦碳,而且弗里克先生本人就是一个管理天才。他从一个小小的铁路公司职员起家并且获得了成功。在1882年,我们购入了这家公司一半的股份,接下来,我们又从其他的持股人手里买入股份,最终成了最大的股东。
现在只剩下铁矿石的供应问题了,如果我们能解决这一问题。到时候,我们在钢铁产业的地位只有欧洲的两三家企业可与之匹敌。曾经,我们一度认为我们已经成功地在宾夕法尼亚发现了这链条上的最后一环。然而,事实上我们被误导了,我们在帝隆区进行的投资损失惨重。我们尝试着去开采这一地域的矿石,以备生产使用。这座矿的表面部分在大自然的长期作用下,杂质被冲走,因而纯度很高,看起来大有利用前途。但当我们向纵深挖掘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贫矿,无法继续利用。
我们在宾夕法尼亚的群山中租了一座高炉,并派化学家普鲁瑟先生去那儿分析化验那个地区的矿石,还鼓励当地人帮他收集矿石标本。可是,化学家要在他的实验室里取得当地人的帮助却困难重重,他们怀疑他与某种邪恶力量之间进行着非法的交流,因为他可以利用他那个长相可疑的仪器说出一块石头里有些什么成分。最终,我们只好从匹兹堡给他派了一个人过去。
有一天,他给我们送来一份报告,报告上讲他分析出有一种矿石几乎不含磷。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贝西默炼钢法的矿石。这一发现马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一财富的主人是摩西·汤普森,他是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在宾夕法尼亚中心县经营着数千亩美丽的农场。这里,就是这种矿石的产地。我们立即动身去实地考察,约好在那儿与他见面。我们发现这个铁矿曾经在五六十年前被开采过--用来炼铁,但在那时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声誉。其原因毫无疑问是因为这儿的产品的纯度高于其他的矿石,因为不当的冶炼方法会在冶炼过程中带来麻烦。对我们来说,他的好处就是在过去不被其他人看好。
我们终于获权可以在6个月内随时接受这个铁矿。因此我们马上开始了勘查工作,这个环节是每一个购买者都必须认真做的工作。我们沿着翻越山坡的方向划线,每线中间的间隔为50码,横向划线则间隔100码。在这两线相交的地方,我们将一根长杆插入矿藏之中。我相信当时一共插入了80来根这样的杆子,在这样的每一个地点我们都将对之进行矿物分析。我们要在付清10万美元之前,弄清楚它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结果当然是令人满意的。我的劳德表格,也是我的合伙人,用他的才干使得我们在采掘和筛选上的成本降到了很低,也因此弥补了我们先前选矿的损失,甚至这样比起来,还会略有盈余。这样,因为有化学家作向导,我们捕捉了胜利的机会,至少也扼住了失败的咽喉。很快就可以看到,我们决定自己开采原材料,在对它的追求上积极迈进。
我们有成功,我们也曾失败过,但是,商场的逃生门往往很窄小。一天,在匹兹堡,我和菲浦斯先生路过国家信托公司在佩恩街的办公室。我注意到在窗户上用大金字写着:是股东,就有责任。就在那天早晨,我在审阅公司报表时,看见在资产表上有几股“国家信托公司”的股份。我对亨利说:
“如果这是一家我们参股的公司,请在下午你返回公司之前将它卖掉好吗?”他说不用着急,卖掉它应该等待好的时机。
“不,亨利,帮帮忙,马上就去。”
他照做了,转让了股份。我们确实很幸运,因为此后不久,这家银行因为巨额赤字而破产。我的侄子,莫里斯先生,就是这荒废的股东之一。其他很多人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命运。一时引起了恐慌,假设我们没有及时卖出那些股份,那么对国家信托公司的债务,我们每个人都得负有责任。我们的信誉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真是九死一生,区区20股股份(价值2,000美元),就差点让我们的名字也列在了受害的股东名单上。这一教训切不可丢。商场中有一条铁律:如果你有结余,你可以自由地把钱给别人,但是决不能让你的名字随随便便地出现在需要承担责任的地方。几千美元的微薄投资,仅仅只是微薄的数量,但是这微小之中却有致命的无穷的能量。
在不久的将来,钢会取代铁的位置,这对我们已经是一个十分明确的事实。甚至在我们的吉斯通公司,钢取代铁的位置,开始使用得越来越广泛。铁王国的君主将很快被新的钢国王所废黜,我们也越来越依靠钢材了。在1886年,我们准备在埃德加·汤姆逊钢厂附近再新建一个钢厂,生产各种型号的钢材。就在这时,我们得到消息,有5、6家匹兹堡的工业制造商在赫姆斯泰德修建了几座钢厂。现在他们想把这几座钢厂出卖给我们。
收购这些钢厂对我们来说极为有利,我感觉到,要和他们的所有者成功交涉,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先与卡内基兄弟公司合并。我提出了一个公平的条件,他们投资多少钱,我们就给他们多少钱。在此基础上,协议很快就达成了。然而,我让他们选择是要现金还是股份。很幸运的是,除了乔治·辛格外,其他人都选择了现金。辛格先生后来告诉我,对于我们提出来的建议,他的合伙人有多么满意,甚至极为激动。本来他们很担心我会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但是当我提出1美元价值1美元时,他们再也没什么说的了。
这一交易使得我们所有的工厂都进行了重组。为了经营荷姆斯泰德的钢厂,新的卡内基·菲普斯公司得以在1886年组建。威尔森和沃克公司并入了卡内基·菲普斯公司,沃克先生当选为董事长。我弟弟是卡内基公司的董事长。我们又建成了哈特曼钢厂,专门生产荷姆斯泰德钢厂不生产的某些型号的钢材。这样,我们形成了各种钢材的生产能力,从一个小小的线钉到20英寸直径的桥梁。这样我们不太可能涉足其它领域了。
在这里,我将很有兴致地提起我们公司在1888到1897这些年中的发展情况。在1888年我们投资了20,000,000美元,在1897年我们的投资超过了这个数目的两倍--40,000,000美元。我们的钢铁产量在1888年是每天2000吨,后来产量增长到每天6000多吨。我们的焦炭厂那时拥有5000个炼焦炉,它们后来在数量上增长到三倍之巨,焦炭的生产能力也从每天6000吨增加到18000吨。我们的弗里克焦炭公司在1897年拥有42000英亩煤田。也许可以这么说,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国家,一个钢铁制造企业,如果停止了壮大实力的脚步,那就意味着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如果要练出一吨钢材,我们就必须开采出一吨半的铁矿石,而矿石必须先用铁路运送100英里,然后装上船从水路走上数百英里,再经过150英里的铁路运到匹兹堡。另外,还需要开采一吨半的煤,加工成焦炭,然后通过铁路从50多英里之外的地方运来。还要开采一吨石灰石,从150英里之外运到匹兹堡。我们怎么能够以每3磅2美分的价格出售我们的钢材,还不会亏损?这一点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它似乎是奇迹,但事实的确如此。
美国很快由钢材最昂贵的国家转而成为钢材最为廉价的国家。就连贝尔法斯特的造船所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客户,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在现今的情况下,美国生产的钢材可以与其他地方的一样便宜,尽管他的劳动力成本要高很多。制造行业的劳动力是最贵的,倘若他们能够自由,自足,像租赁服务一样收获回报,那么在这里,美国做到了。
在世界市场上,美国拥有的最大优势将会是,它拥有最大最好的国内市场。只有依靠国内市场,才能获得资金收益,剩余产品的出口也就会变得更为有利,即使是出口价格比成本还低也无所谓。拥有最好的国内市场的国家,尤其是那些产品已经定型的国家(我们就是如此),在销售上可以很快超过外国的生产商。我在英国曾有一个词对这个情况作了概括:“盈余法则。”在商业讨论中,它很快就被广泛使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