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高中版)
20897900000007

第7章 社交礼仪(1)

社交礼仪,即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时间里进行社会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对高中生而言,学习并遵守社交礼仪,既是其长大成人,融入社会的一种基本修养,同时也是其待人接物时所必备的做人之道。

会面礼仪

正所谓“见面有礼”,不论是初次谋面,还是故旧重逢,人与人会面时均应遵守与之相关的会面礼仪。有关介绍、握手的礼仪规范,则更是不可不知、不用。

一、相互介绍

介绍,一般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为使交往对象双方彼此有所了解而进行的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互不相识者之间唯有通过介绍才能够彼此认识,进而建立联系。所以,介绍往往被视为人际沟通的出发点。

按照被介绍者的不同,介绍通常分为介绍自己、介绍他人和介绍集体等基本类型。在具体操作上,它们各自又有一些不同的规范。

1.介绍自己

介绍自己,亦称自我介绍。它指的是自己把自己介绍给他人,以便使对方认识自己。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称做主动性的自我介绍;应邀而向别人介绍自己,则称做被动型的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均应兼顾下述四个具体要点。

第一,掌握时机。

尽量在有必要时再向别人介绍自己。不仅如此,介绍自己还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注意这一点,才会使自我介绍引起他人的重视,并被对方记牢。一般来讲,干扰较少的时机、对方有兴趣的时机、初次见面的时机等,都适合进行自我介绍。

第二,简明扼要。

介绍自己,犹如开启人际交往的一扇大门。届时简明扼要即可,漫无边际地信口开河、长篇大论,不但毫无必要,而且往往还会给人以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必须以简短为佳,在时间上虽好别超过一分钟。

第三,内容有别。

介绍自己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就具体内容而论,介绍自己可以分成下述三种形式。

其一,应酬式。即只介绍自己的姓名。

其二,交流式。即除了介绍自己的姓名之外,还需同时介绍自己所在的具体学校、具体年纪或班级,其目的,是要使他人对自己的基本情况有初步了解。

其三,答问式。即针对交往对象所提出的具体问题,来选择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届时有问有答,并且重在答其所问。

上述三种自我介绍,各有其使用的具体场合。应酬式自我介绍,适用于面对泛泛之交;交流式自我介绍,适用于面对意欲结交之人;答问式自我介绍,则主要适用于在自我介绍时兼以答复他人的询问。

第四,诚实无欺。

进行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并要在具体内容上诚实无欺。具体涉及个人的情况,尤其是需要进行自我评价时,既不必过度谦虚,不宜再三地贬低、否定自己,也不应该自吹自擂、夸大其词。介绍自己,既然主要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那么在具体内容上就应当力求其真实可信。

2.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又叫做第三者介绍或替他人做介绍。它是指由介绍者作为第三者来为彼此所不相识的双方相互进行介绍。在人际交往中,高中生往往免不了要充当介绍者去替他人作介绍。介绍他人时,有如下四点应予注意。

第一,谁当介绍者。

在人际交往中,介绍他人时应由何人充当介绍者,通常有一定的讲究。在一般情况下,介绍他人时,介绍者应由拥有下列身份者担任:其一,与被介绍双方相识者。其二,社交聚会中的主人。其三,公务往来之中的专职接待人员。其四,在场之人中的地位最高者。其五,应被介绍人一方或双方要求者。若非必要,高中生并不一定非要勉为其难地充当介绍者。

第二,介绍的准备。

欲使介绍他人顺利地进行,介绍者事先应当有所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牢记以下几点:其一,要了解被介绍双方之间是否认识,免得自己的好心好意变成多此一举。其二,要了解被介绍双方是否希望相互认识,当一方或双方无此愿望时,则大可不必强人所难。其三,要了解介绍他人的具体时机是否合适,如果时机选择不好,则介绍的效果不会太好。

第三,介绍的顺序。

介绍两人相识时,总有其中哪一方孰先孰后的先后顺序问题。一般的规则,是讲究“尊者居后”。其具体含义是:介绍双方时,应首先介绍位低者,然后再介绍位高者,以便使位高者首先了解位低者的情况,即令位高者拥有“优先知情权”。

具体而言,介绍长辈与晚辈时,应当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介绍老师与学生时,应当先介绍学生,后介绍老师;介绍女生与男生时,应当先介绍男生,后介绍女生;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者时,应当先介绍未婚者,后介绍已婚者;介绍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时,应当先介绍职务低者,后介绍职务高者;介绍客人与主人时,则应当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

第四,介绍的内容。

介绍他人相识时,介绍的具体内容通常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斟酌与组合。介绍他人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组合的形式。

其一,间接式。即只提及双方的姓名或者姓氏,其他内容则留待被介绍者自己接下来酌情进行自我介绍。

其二,标准式。即将双方的单位、职务、专业与姓名一并道来,它适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其三,引见式。即当一方认识另一方,而不被对方所认识时,由介绍者将前者引见给后者。至于后者的情况,则可略表或者不谈。

其四,强调式。即为了加深被介绍双方之间的相互印象,而对其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某一方面的情况着重加以特别的介绍。

3.介绍集体

介绍集体,乃是介绍他人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指的是由介绍者为两个集体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所做的介绍。在某些正式场合,高中生可能会遇到介绍集体的情况。此时此刻,主要有以下两点应予以重视。

第一,介绍集体的类型。

介绍集体,通常亦有不同的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集体进行介绍时,在礼仪规范上通常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讲,介绍集体可以分为下列两大基本类型。

其一,“双向介绍”。为集体与集体进行介绍时,讲究“双向介绍”,即对双方的情况都要进行介绍。

其二,“单向介绍”。为个人与集体进行介绍时,讲究的是“单向介绍”,即只需要着重介绍个人的情况,而不必过多地介绍集体的情况。

第二,介绍集体的顺序。

介绍集体时,亦有其顺序上的尊卑先后之别。在一般情况下,介绍集体同样应当遵守“尊者居后”的规则。例如,替两个团体进行介绍时,通常应当首先介绍东道主一方,随后再介绍来访者一方。至于具体介绍的内容,则有下述两种方式。

其一,只作整体介绍。即只介绍各自集体的总体情况,而不具体涉及个人的情况。

其二,介绍个人情况。在介绍集体时,如果涉及个人情况,一般讲究“双方对等”的规则。即在遵守“尊者居后”的介绍规则的同时,对双方的个人情况均应予以介绍。在具体介绍各方的个人情况时,则应当由尊而卑地依次进行。

二、与人握手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民族、何种风俗,见面时都要使用一定的见面礼,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握手。它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握手多用于见面时的致意和问候,同时也是对久别重逢或多日未见的友人相见或辞别的礼节。

1.握手的方式

与他人握手,有必要对其具体的方式加以掌握。只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才能使握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讲,与别人握手时,具体应当注意以下七点。

第一,起身站立。

见到他人时起身站立,通常含有对对方的恭敬之意。因此,在与别人握手时,均应起身站立,唯有女生在社交场合才可以有所例外。

第二,使用右手。

就具体方位来说,目前通常讲究“右高左低”。在握手时,人们对左右手的使用也是如此。与别人握手时,常规的方法是使用右手。用左手与别人握手,一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那样做。

第三,手位正确。

同别人握手时,手位应当力求正确无误。标准的做法是:握手的双方相互握住对方右手除拇指之外的其他四个手指。仅仅握住对方手指的指尖、握住对方的整个手掌或握对方的手腕,通常都是失当的做法。

第四,时间适中。

握手的具体时间既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握手的时间太短,好似敷衍对方;握手的时间过长,则会显得热情过度。在正常情况下,与他人握手的时间以控制在3秒钟左右为宜。

第五,力量适度。

应当谨记:握手时应注意其力度。用力过轻,会令人感到自己缺乏热忱;用力过重,则让人感觉似乎有挑衅之嫌。

第六,态度友善。

一般来讲,与别人握手时,均应目视对方双眼,并面含微笑。此刻若东张西望,或者面无表情,都会给人以不专心、不友善的感觉。

第七,稍事寒暄。

与别人握手时,通常需要同时与对方交谈片刻。其具体内容,要么是问候对方,要么是小叙家常。若届时始终一言不发,则会导致冷场。

2.握手的顺序

与他人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顺序有着一定之规。最基本的讲究是:“尊者居前”。即双方握手时,应由其中的地位较高者首先伸出手来。届时地位较低者若首先伸出手来,则是失礼的表现。

具体而言,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率先伸手;老师与学生握手时,应由老师率先伸手;女生与男生握手时,应由女生率先伸手;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时,应由未婚者率先伸手;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握手时,则应由职务高者率先伸手。

当客人与主人握手时,情况则较为特殊。客人抵达时,通常应由主人率先伸手;而当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率先伸手。前者是主人为了体现自己对客人的欢迎之意;后者则是客人为了请主人就此留步。

如果一个人需要与数人一一握手时,其合乎礼仪的顺序有二:其一,由尊而卑地依次进行。其二,由近而远地依次进行。前一种做法,适用于握手对象地位尊卑较为明显之时。后一种做法,则适用于握手对象地位的尊卑不甚明显或者难以区分之时。

3.握手的禁忌

在与别人握手时,高中生如欲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得彬彬有礼,就不宜触犯下述八种握手的禁忌。

第一,不宜戴着手套。

手套往往不洁,因此与人握手时宜首先摘下自己所戴的手套。只有成年女性在社交活动中才被允许带着薄纱手套与别人握手。

第二,不宜戴着墨镜。

戴着墨镜与别人打交道,通常被视为暗含与对方“拉开距离”之意。唯有眼部患病者或存在缺陷者,才可以那么做。

第三,不宜以手插兜。

与别人握手时,另外一只手不仅应当空着,而且还应当令其在身体的一侧自然垂放。若将其插入衣兜之内,则往往易于给人以过分随便之感。

第四,不宜掌心向下。

伸出手来与人相握时,假如掌心向下,通常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如果掌心向上,往往表示待人谦恭。如果掌心垂直于地面,则大都被视为待人平等。

第五,不宜滥用双手。

只有在亲朋故旧相见时,方可双手与对方相握。与初识之人握手时,尤其当对方为异性时,以双手与其相握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六,不宜推拉抖动。

与别人握手时,其动作与幅度应当适度。既没有必要握着对方的手推过去、拉过来,也没有必要握着对方的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反复抖动不止。

第七,不宜跨着门槛。

与人在握手时,自己的身体一般应保持静态,并站立不动。不要一边与人握手,一边走动;尤其不要跨着门槛,一脚门内一脚门外地与别人握手。

第八,不宜争先恐后。

不论与一人握手,还是与多人握手,均应讲究先来后到、依次而行,届时不宜推推搡搡、不守秩序、争先恐后。

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一般是指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所逐步形成的涉外人缘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做法。在学习涉外礼仪时,其着重之点应为对以下涉外交往的基本规则的掌握。

一、求同存异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求同存异”的含义是:参与国际交往时,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必须善于寻找交往双方的共同之点,同时尽力回避其不同之点。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往往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面对同一难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通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这主要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不同使然,是多元文化使然,是因为世界具有多样性、文明具有多样性。

在国际交往中,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时,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并且遵守国际惯例。

一方面,要坚持求同存异。所谓存异,就是要发现差别、注意差别、承认差别、重视差别,明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交往本身必然存在其差异性,对“中外有别”的观点不能一概予以否认。所谓求同,则是要求人们在其国际交往中善于回避差异,并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

另一方面,则要遵守惯例。所谓惯例,在此是指有关国际交往的习惯性做法。在进行国际交往时,应当了解并认同有关国际交往的习惯性做法,而不是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作为涉外礼仪的重要规则,“求同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具体方面。

1.承认差异

在进行跨国交往时,必须正视中国与外国之间在风俗习惯方面所存在的众多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绝非戏言,而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客观现实。这就要求人们在其跨国交往中,既要正视这种差异,更要对这种差异采取正确的对策。

第一,了解差异。

在国际交往中,习俗差异实际上只是一种统称,其具体内容往往非常丰富,不可一概而论。承认习俗差异,首先必须区分清楚--承认的是哪一种习俗差异,并且了解得越具体越好。

第二,重视差异。

众所周知,“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对各国、各民族的礼仪而言,其传统习俗都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故此对跨国交往中所客观存在的种种习俗差异,应当予以重视。具体而言,以下三个要点必须予以重视:其一,心中要想到这种差异。其二,眼里要看到这种差异。其三,操作中要注意到这种差异。这样,在实际交往中,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区别对待

礼仪也好,习俗也好,往往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有的礼仪与习俗为中国所特有;有的礼仪与习俗为外国所独具;有的礼仪与习俗则通行于国际社会。在国际交往中,应当如何确定礼仪与习俗的适用范围,并在其范围内遵守特定的礼仪与习俗呢?

从总体上讲,有以下三种可行方式。

第一,以我为主。

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基本上依旧采用本国的礼仪。尤其在由我方举办的正式活动中,一般都需要这么做。这一做法并非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