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一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一次,没过多长时间,小徒弟就把师傅想要的那个扳手拿回来了。
在这个故事中,小徒弟因为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完美,浪费了时间。而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完美”。在工作中,有很多人都遇到过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的情况,在忙乱中造成的错误,轻则自己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完美,忙着改错,改错时又很容易制造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那么,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盲目的忙乱没有任何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要盲目地拼体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把该做的工作落实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在行为准则的贯彻执行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具备把它做完美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完美呢?因为把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完美了,就可以达到第一次就把整个事情做完美的境界。
总之,要保证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就要用高要求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争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不给自己留下再三纠错的后遗症。
6.橡皮绝对擦不掉错误
发生了错误用橡皮擦掉、重新再写就行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绝对擦不掉的事情,而且,抱着“错了改改就行”这种想法做事,小的失误就会频繁发生,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险性。
2010年7月19日,广东省江门市金晖幼儿园发生校车闷死学童事故。该园一名3岁学童廖浩然由于被老师遗忘,困在车内长达8个小时,窒息死亡。
廖浩然是父亲廖勇和母亲王珍唯一的儿子。7月19日,王珍一早就叫醒了3岁的儿子廖浩然,穿衣起床准备出门上学。8时30分,小浩然背着醒目的小黄书包登上同样是黄色的金晖幼儿园校车。这是一辆不到20座的中巴车,车牌号粤J36235。
根据保育员李莉事后接受警方调查时的笔录,当天廖浩然被安排坐到了总共6排座椅的倒数第二排靠左的位置上,而按照平日惯例,他一般会坐在司机的旁边。至于为什么,李莉表示自己记不太清当时的情况了。
警方笔录还显示,李莉突然间想起了廖浩然在这个位置上睡着的样子,“当天浩然好像特别困,睡着了,几乎没怎么说话”。车上靠左是两人位,孩子可以躺下。
这趟校车一共接了10个孩子。据李莉回忆,其他的小朋友都很闹。喧闹为何没有吵醒廖浩然,这一点尚无解释。校车沿着滨江大道一路行驶,9时10分,停在了金晖幼儿园门口。孩子们闹哄哄地下车了。李莉对警方表示,当时她赶紧忙着下车照看这帮孩子,没顾上清点查看。
这辆校车的司机黄民盛是一名50多岁的老司机。据他对警方的陈述,当天李莉和一帮孩子下车后,他关上门窗,又绕着车走了一圈,从透明的车窗里看了一下车内情况。没有发现什么,于是,他也离开了。
7月19日当天,金晖幼儿园没有按照惯例分班上课,孩子们都聚集在操场上,为几天后的毕业典礼和汇报演出进行节目彩排。因此,正常的交接手续并没有履行。跟车保育员李莉没有和廖浩然的班主任李美君进行交接,李美君也没有追究廖浩然缺席的原因。
中午12时,江门市进入一天中最热的时刻。据警方测算,当时室外温度大概是40摄氏度,车内温度应该在50摄氏度以上。
幼儿园中午有近一个小时的午睡时间。下午,继续进行演出彩排,孩子们在操场上一直玩到下午4时20分。
该送孩子们回家了。司机老黄开锁,保育员李莉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发现廖浩然倒在车里,早已身亡。
蓬江区教育局作为幼儿园的主管部门,认定事故是由金晖幼儿园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人为疏忽所导致。教育局总结出3个因素:第一,随车的李莉老师违反当地教育部门制定的《蓬江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检查频度控制表》中“每车次要检查滞留学生”的要求,同时,没有认真做好相应交接工作及检查记录工作;第二,司机黄民盛未能在锁车门之前做好车厢内滞留学生情况的核查工作;第三,班主任李美君老师没有认真做好缺席幼儿的跟踪了解情况工作,在廖浩然没有到班上课的情况下,未致电其家长询问情况。
教育局结论:正是由于这3个连环的疏忽,直接导致了廖浩然的死亡。
试想一下,如果这三个连环细节上的疏忽有一个被重视,有一个被小题大作地认真去落实一下,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职工对于工作中的细小疏漏不以为然,或者根本就没放在眼里,总认为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关系。有的员工对于厂里的检查或是处罚还有不少的抱怨,认为是“小题大做”、是“大惊小怪”,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是“故意找碴儿”,“故意跟我过不去”……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绝对要不得的。
从上面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小题大作”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因为“小题大做”抓得早是小苗头、是隐患、是未然,这对于企业最后成败是最有利的。“小题大做”,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如果企业上下,从领导到员工,都能做到“小题大做”、“大惊小怪”,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都能把“小事”当“大事”来抓,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无论何时何事,“错了改改就行”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素质。
7.日日反省,日日更新
反省是人类可贵的品质,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才能不断地进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和心理状态进行多次的反省,是不是在尽心尽力地为别人办事?是不是真心诚意地在和别人交朋友?是不是温习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自私地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
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随时修正自己的言行,不断取得进步。稻盛和夫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省,他说:“每天结束后,回顾这一天,进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今天有没有让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亲切?是否傲慢?有没有卑怯的举止?有没有自私的言行?”他认为回顾自己在一天当中的行为,再对照做人的准则,确认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对完善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处,即自己出现自满、傲慢、怠慢、不周、过失这些错误言行的时候,就应该自我修正,加强自律,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改正。
常警示,就能分清善恶美丑;师贤达,才能明辨是非黑白。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看清自己的得失,才不会因为只看见成功而忽略了自己的失误,从而避免自己迷失在已取得的成绩里。
天天反省是提升人格、磨砺心志的最佳途径。通过自省提高心性修养,能使心的本性排除层层干扰和蒙蔽而体现出来;通过自省加强道德修养,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常常自省,就能发现问题,精神修养也能得到提高,进而也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天反省,就能降低我们犯错误的几率与次数,最终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1995年,Inter浪潮方兴未艾。面对Inter的诱惑与挑战,微软公司的一位董事曾就公司的Inter策略问题征询比尔?盖茨的意见:“我们为什么不多做一些与Inter相关的工作呢?”当时,比尔.盖茨用近乎挪揄的口吻回答说:“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建议呀!Inter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的,没有人能赚到钱。”
但当比尔?盖茨宣布微软不会涉足Inter领域后,许多员工提出了尖锐的反对意见。不少员工直接发信给比尔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当比尔?盖茨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后,他花了大量时间重新认识和理解Inter产业,最终,他承认自己此前的决定是武断和错误的。
为了扭转公司的方向,比尔·盖茨亲自撰写了《互联网浪潮》这篇着名的文章。同时,他把许多优秀员工调到Inter部门,也因此取消和削减了许多与Inter无关的产品。那些曾经直言劝谏的员工不但没有受到处分,而且还被委以重任,逐渐成为公司重要部门的管理者。结果,微软公司很快成为了Inter领域的领跑者。
在瞬息万变的软件行业里,自省的精神、直接的沟通、宽大的胸怀以及自我修正的魄力才可以临危不乱--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盖茨的自我反省拯救了微软公司。
世间人不管是谁,就算学问再大、职位再高,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百分之百永远正确。自省,就是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省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是对自身价值的真正肯定。自省是一种思想境界和觉悟的高度体现,也是人品人格自我提升的表现。
詹姆斯·埃伦说过:“如果你不会反省,你的内心将长满杂草。”这是将自我反省比喻为对心灵的耕耘。詹姆斯·埃伦在他的《原因和结果的法则》一书中写道:
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花草,不断培育。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并将它培育下去。
詹姆斯·埃伦用杂草比喻我们内心深处一切不好的想法,出色的园艺师不仅要翻耕庭园,还要除去杂草。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园艺师,我们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就要通过天天反省,扫除心中的邪念,然后播种美丽的花草,让清新、高尚的思想占领心灵的庭园。通过反省除去自己的邪恶之心,继而培育自己的善良之心。
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形象?我们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描绘心中理想的自己,从而不断地省察我们的言行,完善自身,以求达到这个理想形象的要求。只有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反省,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心性,成为一个高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是因为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正如零售行业的经营通过盘点就能知道销售情况一样,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盘点”自己的心灵,因为“盘点”心灵是接近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过程;“盘点”心灵,是坚持自我完善、走向成功的过程。
8.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
“若要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当人们忽视自己眼前的细节而到处寻觅成功的良机时,有的人已经注意到这些细节并且运用它们获得了成功,这就是细节带来的差距。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必须在细节上下苦功,在细微处寻找自身的优势。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是胆大心细。”说完,便将一根手指伸进桌上一只盛满尿液的试杯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了自己嘴里。
看完教授的举动后,学生们都很震惊。教授随后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照着他的样子做。看着每个学生将手指伸入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忍着呕吐狼狈的样子,他微微笑了笑说:“不错,不错,你们每个人都够胆大的。”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都不够细心,没有注意到我伸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也许你不止一次看过这个故事,但却没有认真地分析故事的深层意义。在故事中,教授用哪根手指伸入尿杯,而哪根手指放进嘴中就是关键性的细节,所有忽视了这个细节的人都受到了教训。教授这么做的本意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必须学会观察细节,不能忽视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事。
作为一名优秀员工,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十分繁多,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细节之中,还必须确定战略的方向,做出决策。如何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既确定战略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又能通过挖掘和关注关键性细节对工作进行控制呢?
田华是一名贸易工作者。一次,她负责一批出口抱枕贸易项目,而这批抱枕却被进口方加拿大海关扣留了。加拿大方认为抱枕品质有问题,要求全部退回。
田华怎么想也想不出哪里出问题。因为在与加拿大进口方的整个合作过程中,抱枕的面料、花色都是通过打样和对方反复确认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海关扣留了货物,甚至要求全部退货呢?
最后通过仔细调查,才知道问题出在抱枕的填充物上。因为负责这项工作的员工谁都没有重视填充物的作用,而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抱枕的外套上。由于和制造厂商没有就填充物的标准做具体要求,制造商在其中混入了部分积压的原料,导致在填充物中出现了小飞虫。
就因为员工忽略了这些细节,使公司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客户心中留下了不良的印象,为今后公司的发展设下障碍。
在本案例中,虽然填充物并非最关键的部分,却也应作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与其他部分相同的重视。如果当时有员工考虑到这个细节,或许结果就会皆大欢喜。
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而你的成败往往就由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决定。虽然决定事物性质的通常是主要的方面,但是关键性的细节却同样起着扭转全局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我们都明白:抓住关键细节,就是《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现代运用。抓住关键细节,有助于我们“知彼如,也大大有益于我们“知己”。
对于一名想提升自我的员工来说,忽略了1%的细节都可能造成100%的失败。
“商业教皇”布鲁诺蒂茨说过:“一个企业家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对细节无限的爱。”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必须具备对细节的充分掌控能力。“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往往正是这毫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事情的结局。忽视细节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往往在你的不以为意间,就错失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点滴的小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机遇,不要因为它仅仅是一件小事而不去做。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在点滴之上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