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找对方法做对事
20924800000009

第9章 察言观色,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办事方法(4)

联邦自动售货机制造公司的业务部要求所有的推销员去从事业务时,都带上一块两英尺宽三英尺长的厚纸板,纸上写着:“要是我可以告诉您如何让这块地方每年收入300美元,你会感兴趣的,对吗?”当推销员与顾客见面时,就打开纸板铺在柜台或者合适的地方,引起顾客的注意与兴趣,引导顾客去思考,从而转入正题。这个方法让该公司的市场不断扩大。

“设问”是沟通过程中一大利器,是接近那些难以接近的人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想在你的生活与工作中,与需要建立关系但又很难相处的人交往,你可巧妙地设问,让他们多多谈论自己。要知道,人们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是高兴的、投入的,只要他们高兴了,便容易与你形成互动。

原一平前去拜访一位建筑企业的董事长渡边先生。可是渡边并不愿意理会原一平,一见面就给他下了逐客令。原一平并没有退缩,而是问渡边先生:“渡边先生,咱们的年龄差不多,但您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您能告诉我吗?”

原一平在提这个问题时,语气非常诚恳,脸上表现出来的跟他心里想的一样,就是希望向渡边先生学习到其成功的经验。面对原一平的求知渴求,渡边不好意思回绝他。于是,他就请原一平坐在自己座位的对面,把自己的经历开始向他讲述。没想到,这一聊就是三个小时,而原一平始终在认真地听着,并在适当时候提了一些问题,以示请教。

最后,渡边的建筑公司里的所有保险,都在原一平那里下保单了!

所以,明知故问也不是瞎问,你要问那些让对方感兴趣的、引以为豪的。比如他辉煌的业绩、成功的经验,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最感兴趣的问题等。

其实一味地强调并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而问话特别是巧妙的问话往往可以使人记得更牢,效果更好。

我们知道,谈话的目的在于让对方接受,而接受的关键在于攻心。攻心有正攻有反攻,所谓正攻者,即正面说服的意思,循循善诱是其特征。特别是当被说服的对象处于一种对道理不了解的状况时,正面诱导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古今许多事情的重要场合,诱导攻心法所产生的作用是采用别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从下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运用诱导攻心法来说服别人听从你的劝告。

1.启发式问法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别人作了多少次工作,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只好由列宁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让我讲几句话,可以不可以?”

农民说:“可以。”

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

农民说:“是我们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农民齐声回答:“好!”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还要不要烧呢?”

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

列宁采用的这种“启发式问话”方式,使农民从对沙皇的仇恨中解脱了出来,同时也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2.顺势问法

宋神宗时,孙觉出任福州知州,有一些贫苦人因拖欠官府的钱而被送进监狱。孙觉非常同情他们,当时正好有一些富人想出大钱来整修佛殿,富人们向孙觉请示。孙觉想了想说:“你们施舍钱财,为的什么?”回答曰:“愿意得福。”孙觉说:“佛殿没怎么坏,菩萨像也好好的。假若用这些钱为关在监狱里的人偿还他们所欠的官钱,使之脱离枷锁之苦,那样所得的福岂不更多吗?”富人们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就这样,孙觉从施舍钱财这一角度出发,将捐钱的目的顺势引到了救人积福方面,使富商们无话可说,解救了不少人的危难。

3.逼迫问法

秦宣太后在宫中守寡,与大臣魏丑夫暗中勾搭,情投意合。后来太后病重不起,临死前感到离不开魏丑夫,就命令魏丑夫陪葬。

魏丑夫听说此事吓得面无人色,到处找人说情。大臣康芮自告奋勇找太后,一见就说:“死人还有知觉吗?”

太后支支吾吾地回答:“没有知觉”。

康芮说:“既然没有知觉,为什么还要把生前所爱的人活活弄到坟墓里同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再说,如果死人有知觉,那么在阴间的先王积怨也应该很久了。太后到了阴间连请罪还来不及,哪有什么空去与魏丑夫相好呢?”

太后沉吟了半晌,咬咬牙说:“罢了。”

康芮以死人是否有知觉为前提一开始就将太后逼到了没有退路的地步,然后采用顺势问话迫使太后放弃了陪葬的主意,这种说理方式显然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继承的。

在以上的例子中,政治家们都巧妙地使用了问话的方式,而且问得巧妙,问完之后还要针对对方所回答的答案进一步说明,这样对方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谈话的圈套中,谈话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你手里,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11.难言之时巧开口

恭维别人,净说一些拜年的话,倒也不困难。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候你却不得不说一些对方不愿意听,或者对对方不利的话。

觉得难说出口而一拖再拖,不但会令你更加开不了口,而且,当山穷水尽不得不说的时候,会被责问:“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这么一来,你的形象在别人眼里就大大地下降了。

许多人都有过胆小、懦弱的时候,对于说不出口的话,总是没办法坦然地说出,因此,吃了不少亏,也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说话的技巧是要抓住要点,适时地把内容做最有效果的传达。所以,满嘴叽哩呱啦说得天花乱坠,在必要关头却开不了口的人,算不上能言善道。

那么,要如何才能把一件不便说出口的事,巧妙婉转地表达出来呢?

(1)借他人之口替自己说话。

在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时间越来越紧张了,可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和张学良也是旧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2)在幽默的玩笑话中倒出事实。

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而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10%~20%。领导非常高兴,对他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名大学生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的。”领导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领导的鼓励,大学生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结果可能会正相反。

(3)转个弯子,套出对方的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直接说出来显得很难为情,这时,绕弯子,让对方开口无疑是好办法。

李某准备借助于好友刘某的路子做笔大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刘某的第二天,刘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刘某的亲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李某对刘的妻子说:“真没想到刘哥就这么突然地走了,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啊。这样吧,嫂子,刘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刘的妻子很是感动。其实他明知刘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这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刘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用商量的口气。

用商量的口气把要求办的事儿说出来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如:“能快点把这事儿给办一下吗?”

假装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要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5)采用婉求、诱导法。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想找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任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利诺伊州从事律师事业。

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在这期间,雷特从许多电讯中,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帮我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条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由此,人们总结出一条求人办事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6)变相“要挟”。

一位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她询问图书馆内的管理员:“一个礼拜能否借25册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两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太多了。”

这个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学生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

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在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过于,当这位老师提出要让每一个同学来借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就打破了要遵守规定的规则。图书馆管理员虽然知道应该遵守规定,但他又厌恶繁杂的工作,对工作不热心,所以才做出上面的决定。

12.善意的谎言是沟通的润滑剂

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说自己从来不说谎,这句话本身就一定是谎言。任何一个人获悉亲戚病重或朋友遭难,就会时常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不说谎的人。

因此,诚实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讲述什么事情。俗话说:“适当的谎言是权宜之计。”由此可知,在某些场合还是有说谎的必要的。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谎言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的发展,这种例子随处可见。

雨果的不朽名着《悲惨世界》里那个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顺手牵羊,偷鸡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逃脱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带回教堂,但他却在神父睡着后,把神父房间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干坏事。不料,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俱获。

当警察押着冉阿·让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地想:“完了,这一辈予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了!”谁知神父却温和地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后,神父对冉阿·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个新地方,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后来,他成功了,毕生都在救济穷人,做了大量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而此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必要时说上几句谎言,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例如,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一个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随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病人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情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树枝画了3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善良的谎言应符合三条规则。

(1)真实。

谎言是无法真实时的一种真实。当人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时,就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例如一位女孩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觉得实在难看时,就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谎言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2)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人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免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这里,谎言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3)必须。

指许多谎言非说不可。这种必须有时是出于礼仪。例如,当一个人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到欢乐的场合。

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的需要,怎能加以指责?有时候说谎言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生活中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的时刻,甚至只有说谎,事情的结果才会更加圆满。谎言终究是谎言,不值得我们去推崇。但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谎言就像生活的润滑剂,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的谎言,饱含真诚和甜蜜,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