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2094000000016

第16章 复兴中华佛教传统(1)

对生活在传统之中的大多数民众而言,浸染着传统而不自觉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他们对异于自身传统的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的本能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极力维护传统,并努力发掘传统的长处与外来新兴文化抗衡,以维护自尊与自信。这也很自然。同样,佛教自传人中国近两千年以来,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故能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被普遍接纳并深入社会下层。对主张维护中华传统的一批僧俗而言,其中必蕴有自身的优越性是无疑的。因此深入挖掘、发扬曾经造成传统佛教辉煌的历史经验(准确地说,是历史记忆),以拯救衰败中的佛教,自然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应该说,在近代中国,传统佛教各宗派几乎都有堪称大师的高僧大德挺身而出,重振宗风,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一、中国化佛教的典范——禅宗

据传,禅宗为佛陀弟子摩诃迦叶所创。但实际上,达摩适应汉地需要,对印度禅法作出了正确的抉择,与六祖慧能根据自身体验,对之作出了创造性的阐发,才是成功的关键。在此前后,四祖道信扬弃头陀苦行,五祖弘忍广开东山法门,百丈创立中国化的清规等等,都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历史的汰洗也起了重要作用,世人所知的标榜“教外别传”,宣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出世不离世间”的禅宗,实际上只是慧能一脉的南宗禅。北宗禅等虽也兴盛一时,但早遭淘汰。南禅在唐宋时达到鼎盛,至近代也随着佛教的衰落而衰败。全盛时的所谓“一花五叶”中,沩仰、法眼、云门宗先后衰绝,仅剩临济、曹洞维持局面。禅宗丛林大多不再专一参禅,而是讲经、传戒、念佛并行。绝大多数子孙制寺院更是迎合着宗法社会的祖先崇拜,以赶经忏做道场、超度亡人为事,逐渐丧失禅的本质。

清末以来,为重振禅门而不懈努力的高僧大德不时涌现,而其中功绩最大的应推虚云、来果。

虚云(1840—1959)俗姓萧,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湖南湘乡人。他19岁时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由追求个人解脱至了悟大乘精髓,终成禅门一代宗师。

虚云一生不仅自身修持精深,而且以爱教护教的大局为己任,为禅宗复兴作出极大贡献。首先,虚云不畏艰险,竭力修复禅宗祖庭,重整戒律。虚云四处募资,先后修复昆明华亭寺(后改名云栖寺)及禅宗六祖慧能道场广东南华寺等十几处禅宗丛林。每建一寺,虚云总是不辞辛苦,亲自劳作,从设计寺庙到搬砖运瓦,育林栽树,虚云都事必躬亲,辛劳不息,其振衰兴废的业绩,足以媲美先祖。修寺造像固然不易,但虚云重兴禅寺的目的与一般为了个人清修甚至暗中享受完全不同,他以为非此不能取得僧众信服,然后就可依佛教戒律重建禅林规范。这是他从最初恢复云南鸡足山祝圣寺得来的经验。明清以来,南禅末流借助曲解“我心即佛”,发展成带有纵欲主义色彩的所谓狂禅,要求废除清规戒律,随性狂为。虚云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戒律为佛法之根本,佛徒理应严格持戒,“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根本”[4]。虚云主持寺院时,制定了包括住持、共住、库房、农场等在内的各种丛林规约,使丛林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虚云重倡古代禅门农禅合一的遗风。他所到之处,总是以身作则,率僧众进行耕田种地,重兴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风。再次,虚云对佛教教义的研究也极重视。南禅素来重视参话头、背公案而轻视佛经。虚云对此不以为然,极重视经教。早在鸡足山时,他便为祝圣寺请回《龙藏》。在鼓山涌泉寺,虚云亲自整理、修补经版,编有《鼓山经藏目录记》。此外,他还撰写了《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略疏》等著作。

虚云一生,可谓“愿大气刚,悲深行苦”,为僧百年,足迹遍及海内外,皈依弟子过百万,同时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为临济宗四十三代、曹洞宗第四十七代,后又应请为沩仰宗第八代、法眼宗第八代、云门宗第十二代传人,虚云命其门人分别承继五宗,令“一花五叶”重现于世,其对近代禅宗复兴的贡献恐怕无人能比。

来果(1881—1953)俗姓刘,名永理,字福庭。15岁时便随大智和尚念佛。1905年在江苏宝华山剃度出家,曾先后在金山寺、扬州高曼寺、陕西终南山参禅静修。1928年重返高曼寺,住持月朗命其发誓“生为高曼人,死为高曼鬼”,让其继任住持。

来果毕生以重振禅门为宗旨,其对近代禅宗最大的贡献在于整顿和重振高曼寺家风。高曼寺为扬州古刹,清代曾毁于战火,寺中宝塔及部分殿宇都遭火焚。来果继主高曼寺后,历时三年之久,云游四海,多方募资,重建寺中宝塔、大殿、禅堂、延寿堂、如意寮等五大工程,使高曼寺重现辉煌。来果立志将高曼寺建成世界第一的禅宗道场,他参考古代丛林规约,制定了本寺丈室、禅堂、客房等一系列规约,规定全寺僧众必须依约而行,在规约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他要求全体僧众必须早晚上殿,庄重拜佛,稍犯规矩,便遭痛打。全寺僧众必须齐参“念佛是谁”话头,其余法门一概不准。在来果的整治下,高曼寺重振雄威,宗风严谨,一时竟成禅门典范,以至有“天下丛林不止单。宗禅制者,独有高曼寺”之誉。

虚云、来果保持与恢复的宗风,熏陶、培育出一大批禅门栋梁之才。他们的禅修体验,也是佛教根本的超越性能够穿越时空限制的证明。当然,他们只是禅门数以千计的杰出人物的代表,禅宗也因此成为体现当代复兴中华传统的佛教思潮中涌现的主力。如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深圳弘法寺住持本焕法师,以及江西、广东、安徽、河北、云南等省名山大寺的住持等。在台湾,由亲传弟子基隆十方大觉寺灵源法师承传虚云大师衣钵,灵源又将临济宗第五十七代法卷分传惟觉法师与圣严法师,前者开台湾四大道场之一中台山,迄今在台湾已建有近百分支道场。后者既受太虚门下东初法师传授的曹洞宗第五十一代法卷,弘扬人间佛教,也是虚云禅风在海内外的弘扬者。[5]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弘扬中华禅宗的代表人物如宣化上人等之法脉,也多系虚云、来果所传。

重整戒律,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清规;扬弃乞食与经忏,提倡农禅合一;反对狂禅,要求经教并重;破除门户之见,力图恢复各宗派百花争艳。所有这些历史经验,或日优良传统,都是禅宗的可贵之处,在过去与现时也的确行之有效,但对佛教所面临的亘古未有的历史变局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些可以成为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健康生长点。

二、在中国社会中下层民众中拥有最雄厚根基的净土宗

净土宗,又名莲宗,由东晋释慧远创立白莲社,倡导往生净土而得名,慧远被尊为初祖,而后唐释善导、五代释延寿等相继弘扬,渐为普及。

与禅宗相比,净土宗因主张修持不单依靠自身,而是仰仗阿弥陀佛,其修行似乎可得外力护持,因而被认为更适合所谓“根器”中下者即意志力不够坚强的贫民百姓修持。及至近代,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剧烈动荡,人们的孤立无助感更为显明,因此借助外力加强个人意志的净土宗修持在知识分子中也影响日大。在近代弘扬净土宗最力者当推印光、李炳南。

印光(1861—1940)俗姓赵,名绍伊,1881年出家,专修净土。1919—1936年在沪宁一线广行弘法利生护教,曾倡办上海、苏州等地佛教净业社、莲社,开示净土法要;把上海太平寺、苏州灵岩寺、南京法云寺改为净土道场;建立弘化社,开展佛教文化与社会慈善事业;并积极与当局交涉,平息庙产兴学风潮。抗战时,印光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上说法,各界人士求皈依者甚众,在其带动下,上海工商界人士纷纷捐款赈灾,一时间上海净土宗风大振。

印光的贡献还在于对净土宗经典的整理与弘扬。可以说,在整个西方弥陀净土教义的规范化、系统化过程中,印光实属中坚。其一生所著,多为净土教理专论,而与人书信来往,亦多为净土教理的应机问答。1918年其所著被汇成《印光法师文钞》出版,立时风行天下,几十年间,教化几乎遍及全国。印光生平不做寺院住持,不收剃度弟子。从1919年起,只受在家弟子皈依,20余年间,皈依弟子数十万众,被尊为净土第十三代祖师。

李炳南(1890—1986)名艳,号雪庐,山东济南人,为印光在家弟子之一。1949年赴台湾,专事弘扬净土。在其努力下,台中法华寺成为净土道场,李炳南在寺内设中医诊所,免费为患者诊治,还对贫苦病人施送药物。受其影响,台湾净土宗人大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社会上影响日大。1950年3月,台湾第一个专修净土团体——台中佛教莲社正式成立,李炳南任社长。1955年,该社首创在社址设坛传授三皈五戒、菩萨戒,请僧人传戒,盛况空前。1958年,李炳南又兴建了台湾第一所佛教图书馆——私立慈光图书馆。1963年,李炳南又创办了台湾第一所现代化佛教医院——菩提医院。此外,李炳南还经常前往台湾各地讲演,传授净土法门的同时,大力推行援助灾民,赈济灾民,帮助失足青年等善举,扩大净土宗影响,奠定了净土宗在中国台湾的根基。

除印光与李炳南外,当代弘扬西方弥陀净土,意在发扬本宗传统的代表人物还有一大批。如净空法师在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煮云法师在台湾,何东莲觉在香港,高鹤年在苏北,妙真法师、明学法师在苏州灵岩山寺,果一法师在庐山东林寺,根通法师在山西交城玄中寺等等,大陆各地居士林也大多以传统的念佛法门,即以弥陀净土修行为主。

经印光规范、确认的《净土五经》,有着与《圣经》类似的简明扼要的特点,使历来被认为繁杂、深奥的佛教经论易于走向平民大众。念佛法门的简易、念佛团体的普及与仰仗“他力”的心理支撑更强等因素,也使传统的净土宗与其他佛教宗派比较,有其相对优势,特别是对老弱病残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何况老、病乃人生难免,凭“自力”,哪怕自身意志再强者也不可克服。因此,中国佛教史上自古就有禅净、台净“双修”的趋势存在,与世界宗教史上“唯一神”宗教取代“多神”趋势相仿。当代佛教“现代禅”教团的创始人李元松早年参禅有悟,晚年转而趋向净土,这一点也不用奇怪。更不必说“净土”本身,不管是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净土,还是弥勒净土、自心净土等,与基督教的“天国”一样,是佛教各宗派信仰的终极皈依处。但是,传统的优势也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净土宗在诸多方面固然与基督教相类,但其教理的丰富性与现代性已远逊于基督教神学,因而净空法师与美籍华人张澄基教授在这方面开始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在当代全球宗教竞争格局下,与他教相类而缺乏自身特色的宗教很难发达。日本禅宗与中华藏传佛教都以其特色取胜,也因此之故,净土宗似只能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总的特色在哪里?对此,中华传统的净土宗又保留了多少?如何创造性转换发扬?

三、强调解行相应的天台宗

天台宗,相传为隋代智顗所创,因教义依据《法华经》而立,故又名法华宗。台宗在理论上继承了龙树中观学说与缘起性空论,并结合如来藏说,依汉地需要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其修持既不同于禅僧对上门求教者作开示,也不同于净土宗人注重身教,而注重教理与修持相结合,因而能够走出寺院,直接用讲经方式向社会传播天台教义,指导修行,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较广泛的传播。近代弘扬台宗传统的主要有谛闲和恢虚。

谛闲(1858—1932)俗姓朱,名古虚,浙江黄岩人,20岁时在白云山剃度出家。1908年应杨仁山之请任祗洹精舍学监,次年在南京毗卢寺讲《楞严经》,不久担任南京僧师范学堂总监,培养弘法僧才。1913年住持宁波观宗寺,立志恢复台宗祖庭,倡导“三观为宗,说法为用”,因而将其改名“观宗讲寺”,并建观宗学社,下设研究、弘法二部,研究部选择有一定佛学基础者深造,专门培养讲经师,弘法部广泛招收学僧,培养僧才,成为台宗近代僧教育基地。1915年,为抵制日僧在华所谓“布教”,谛闲应邀赴北京讲《楞严》,各界名流,听者云集,扩大了台宗在北方的影响。1929年谛闲以72岁高龄,犹应约往哈尔滨为极乐寺开坛授戒,为台宗在东北的传播推波助澜。而谛闲一生倡导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诸宗融合的趋势,谛闲亦被尊为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

恢虚(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宁河人,为谛闲弟子。其对台宗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改革传统嗣法制度,他主张“传法不传座,传座不传法”,认为接法的人,只要他破参、开悟、有资格,合于接法的条件,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往下传都可以,甚至自己的徒弟、徒子,只要他是个法器,都不妨传给他一支法,让他到外面去弘扬佛法。而寺院住持则应由佛教会特派或公选,不许私人授受,亦不可由同一支法子法孙在本寺院继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纠正传统子孙制造成的“房头患”,又可以保持佛教法脉不坠。其二,恢虚极大地促进了台宗在东北、西北、山东等地的传播。1921年,恢虚赴东北讲经,在东北先后创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等多处天台宗丛林,并在寺庙建立佛学院,研修天台教理,为东北地区培养弘法人才。“九·一八”后,恢虚离开东北,至西安任大兴善寺住持,并建佛学院,扩大台宗在西北的影响。1933年又到青岛建湛山寺,后又建湛山佛教学校,使该校成为台宗乃至近代佛教培养弘法人才的著名佛学院。此外他又到京、津,甚至远赴香港讲经传法。恢虚一生赴各地讲经弘法凡四十三年,建佛学院共十三处之多,为振兴台宗作出了杰出贡献。